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對襌修的體悟--日常生活中的禪修雜談
2008/12/06 10:23:48瀏覽865|回應0|推薦0

我對襌修的體悟--日常生活中的禪修雜談

文/蓮綸 December 1, 2008

初學者要禪修時,應該找一個清靜的地方,採取一個特定的姿勢,保持沉默,並遵守某些規則。可是,在養成習慣並累積足夠的經驗之後,任何情況下都能禪修:走路、工作、說話、吃飯……。達到這種狀況之後,他修習禪定的時間很多。而且,在所有的情況下,他的心都能保持平靜、寬闊及輕鬆。這種自在及寧靜的覺受本身就是禪定。

沒有經驗的駕駛員開車時很緊張,他會擔心出車禍,或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車子。習慣開車之後,他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和坐在旁邊的人說話,同時保持開車的全然覺知。談話不會使他無法專注於汽車的操縱或留意路標。同理,沒有經驗的禪修者在禪修時,應該只專注於一件事——禪修。逐漸地,他會發展出一邊禪修一邊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諸如一邊談話或工作。然後,在任何場合,他都會覺得很自在、很自由。

禪定也是一種自由的覺受。現代人非常重視自由。我們可擁有各種外在的自由,可是,只要我們的心仍然是五毒及念頭的囚犯,我們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隨著禪修的進步,纏心的五毒的毒性會變得比較和緩,我們的念頭也會減少。即使它們仍然存在,也已失去牽制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們的心會平靜下來,升起愉悅的覺受。這甚至會反射在我們的外表:我們的臉變得很開朗、和善及歡喜。我們變得平易近人。別人會希望時常看到我們。內心的平和及快樂會照射到外在的世界。

我們對人、事、物及世界的感受和態度,主要決定於我們的心。假設一位你非常憎恨的人邀請你吃晚餐。場地雅緻,食物也很精緻美味;然而,你的憎恨心使食物的味道變得惡劣,也使那個地方變得很不迷人。相反的,一個你非常喜愛的人邀請你到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吃一頓很普通的飯,但是,每一道菜吃起來都很可口,周遭的一切也如天堂般美妙!這其中的差異完全是我們的感覺所造成的,而我們的感覺受貪執或嗔眼的約制。

禪定的能力是天生的,我們全都擁有禪定的能力,但是不知道如何應用它。我們的處境,就像是擁有一輛漂亮的車子但不會開車的人一樣。儘管這輛車子極其完美,卻哪兒都去不了。然而,我們可以找一位教練學開車。我們也許需要一、二個月的時間,但是,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們的努力終究會讓我們能利用到目前為止一直無法利用的這輛車子。同理,禪定及佛的境界已經存在於我們內心,可是,若沒有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幫助,我們無法使其發揮功能。所以各位同門準備參加師佛在十二月十三日的時輪金剛禪定九次第的教授及灌頂吧。

有些人滿懷希望地開始修習禪定。勤勉地修習了幾個月,甚至才幾天之後,如果還沒有達到期望的結果,他們就會覺得很不耐煩,因而放棄禪修。長途開車旅行是一件很疲憊的事,因此我們需要中途停下來,喝杯茶或咖啡。當厭倦感影響到禪修時,與其因沮喪或興趣索然而放棄,不如休息一下,讓心放輕鬆,然後再繼續禪修的旅程,這是我經驗之談啊。

一般而言,初學者禪修相當嚮往,卻很難持續修習。他們對禪修之道很有信心,並具有必要的理解力,但往往缺乏絕對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恆心。

修習禪定的初衷,往往混雜著期盼迅速獲得非凡之內在覺受的強烈願望。這種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無諸多美妙的覺受。也無非凡的境界升起。我們很焦急,但內在世界不理睬我們的無奈。沮喪之餘,我們嘗試另一條路,這條路又讓我們失望;然後我們再嘗試另一條路,又另一條路……。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怎麼能進步?假設你想種出一朵花,於是你處理過土壤後,再播下種子,為它澆水、施肥。很快地,一棵幼苗長出來了,但它和你想種植的那朵美麗的花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失望之餘,你把幼苗整棵拔起來,心想最好再播下另一粒種子。可想而知,結果仍然一樣。不管種了多少粒種子,你永遠都看不到花朵。耐心及有恆地照料幼苗,是使它終會開花的必要條件。禪定也需要時間才有成果。保持耐心、恆心及規律,總有一天會使心的燦爛花朵綻放。修習禪定本身就已經很有利益了,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分鐘。若能如此規律地繼續修持數月、數年,我們的禪修必定會有進步。

如果沒有嚐過某樣食物,就無法體會它的味道;沒有親身體驗過禪定的滋味,就不能了解禪修的利益。如果你從來沒吃過巧克力,要求說明它的味道,我可以告訴你:

“嗯,它的味道很好!”
“有多好?”
“是甜的。”
“有多甜?”

把各種事實匯集在一起之後,我或許可以成功地給你一個有關巧克力的粗略概念。但是,它仍然是相當神秘的東西。相反的,把巧克力放入你的嘴巴,你立刻就可明確地知道它的味道。任何關於禪定之利益的解釋,不管多麼詳盡,永遠都無法傳達個中的滋味。唯有親自修習及直接的體驗,才能讓你發現禪定的真正味道。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shing&aid=24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