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10/21 22:22:18瀏覽3494|回應0|推薦2 | ||||
說「於」 一、本義:甲骨文「於」字缺,小篆「於」為古文「烏」之省文,本義作「孝鳥」解。古書中,「於」、「于」音近,用法大致通同。
二、「於」可為介詞,主要用法如下: A、引進行為的處所(範圍)、時間,相當於口語的「在」、「從」、「到」。例如: 1、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2、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3、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5、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6、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余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7、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歐陽脩•醉翁亭記〉 8、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蘇軾•方山子傳〉 9、司馬長卿竊貲於卓氏。《漢書‧揚雄傳》--※以下「從」 10、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 11、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蘇軾•留侯論〉 12、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勞其心志,…。《孟子‧告子》--※以下「到」 13、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論語‧憲問》 14、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15、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文天祥•正氣歌序〉 16、始發之時,終日可愈,…,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方孝孺•指喻〉 17、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連橫•台灣通史序〉 B、引進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於口語(現代漢語)的「給」、「向」、「對(於)」。例如: 1、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3、堯讓天下於許由。《莊子‧逍遙遊》 4、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5、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於時,請學於余。〈韓愈‧師說〉 6、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韓愈‧師說〉 7、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臣辭服於賊。〈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9、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 C、表示因為,引進主動或變化的原因,是由表示事物來源引伸而來,只能用在動詞之後,相當於口語(現代漢語)的「因為」、「由於」。例如: 1、(巫臣)曰:「…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左傳•成公七年》 ※罷,通「疲」。 2、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3、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待客。《墨子‧七患》 4、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韓非子‧五蠹》 5、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 6、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蘇軾•留侯論〉 D、引進行為的主動者,相當於口語(現代漢語)的「被」。例如: 1、郤克傷於矢,血流及履。《左傳•成公二年》 2、孟子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 3、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孟子‧公孫丑上》 4、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於人。《荀子.榮辱》 5、彌子瑕見愛於衛君。《韓非子‧說難》 6、內困於父母,外困於諸侯。《國語‧晉語二》 7、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於時,請學於余。〈韓愈‧師說〉 8、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馬光•訓儉示康〉 9、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蘇軾•赤壁賦〉 10、鄕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 E、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於口語(現代漢語)的「比」,且有「勝過」之意。例如: 1、季氏富於周公。《論語‧衛靈公》 2、有若曰: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 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4、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 5、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6、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7、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F、引進比較的對象,用於謂語後,相當於口語的「同」、「和」。例如: 1、子曰:「述而不作,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 2、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呂氏春秋‧察今》 3、…,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於逆亂,…。〈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4、(子房)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蘇軾•留侯論〉 5、使西河之民,疑(擬)女於夫子。《禮記‧檀弓》 G、表示替、為,相當於口語(現代漢語)的「為」(多用於動詞後)。例如: 1、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孟子‧萬章上》 2、齊使管仲平戍於周。《史記•齊世家》 3、司馬長卿竊貲於卓氏,東方朔割炙於細君。《漢書‧揚雄傳》 附:「…之於…」 「…之於…」強調主語對人、事物的關係或態度,同時延宕語氣;介詞(或謂助詞)。例如: 1、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2、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也,亦類也。」《孟子‧公孫丑上》 3、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萬章下》 4、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 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孟子‧盡心下》 5、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荀子‧議兵》 6、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戰國策•齊策二》 7、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曹丕‧典論論文〉 三、「於」可為連接詞,主要用法有: A、表承接,因上文而類及之詞。例如: 1、至於犬馬,皆能有養。《論語•為政》 2、孟子曰:「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孟子‧告子上》 3、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孟子‧告子上》--※此用法孟子5次 B、「於是(乎)」表論定前事,同「因此(啊)」;或表繼述前事,同「從此(啊)」。例如: 1、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左傳•隱公十一年》 2、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3、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連橫•台灣通史序〉 4、…,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台灣文獻於是乎在。〈連橫•台灣通史序〉 自我評量:你能分辨以下諸「於」字用法嗎? 1、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孟子‧滕文公》--※前「從」、後「到」 2、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 3、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歐陽脩•秋聲賦〉 5、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6、於戲!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里矣!〈袁枚‧祭妹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