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焉」
2011/05/03 23:37:39瀏覽2458|回應0|推薦3

說「焉」

一、本義:「焉」,象形字。《說文解字》:「焉鳥,黃色,出於江淮。」甲骨文「焉」字缺,金文與小篆「焉」略同,像鳥形。「焉」字本義今罕用,所行者多為別義。 

二、「焉」可以是連接詞,用於句中,承接上文,其義相當於「則」、「乃」。例如:

1、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墨子‧兼愛

2、若赴湯火,入焉焦沒耳!《荀子‧議兵》 ※《新序篇》作:「入則焦沒耳

3、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屈原九章‧涉江 

三、「焉」可為疑問語氣助詞(一說:疑問副詞),其意義相當於「何」、「安」。例如:

1、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

2、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3、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4、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左傳•僖公卅年》

5、不闕秦,將焉取之?《左傳•僖公卅年》

6、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7、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焉廋哉?焉廋哉?《論語‧為政》

附:「焉」也可放在句末,仍為疑問語氣助詞,其意義相當於「乎」。例如:

8、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劉開•問說〉

9、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10、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孟子•梁惠王上》

11、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14在句首,57在句中,811在句中。

 

 四、「焉」可以是語氣助詞。例如:            

1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2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3、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相當「矣」、「也」、「夫」

4、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柳宗元•捕蛇者說〉--┴14位於句末,表感嘆。

5、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勸學》-------※同「啊」,表句中停頓。

6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靈公》-※同「啊」,表句中停頓。

7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蘇軾•赤壁賦〉------※同「啊」,表句中停頓。 

8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莊子‧秋水》--------※同「乎」,位於句中的語助詞。

9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則反窒焉而不寧。〈劉蓉•習慣說〉※同「然」,副詞或形容詞詞尾。

10、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同「然」,副詞或形容詞詞尾。

 

五、「焉」可以是介詞,其意義相當於「於」。例如:

1、人莫大焉無親戚君臣上下。《孟子‧盡心

2、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尹文子‧大道 焉」可為代名詞,在及物動詞後作賓語,其義相當於「之」、「是」、「彼」。例如:

 

、「焉」可為代名詞,在及物動詞後作賓語,其義相當於「之」、「是」、「彼」。例如:

1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我不惴焉。《孟子‧公孫丑上》--※或謂此「焉」字猶「乎」。

2、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韓愈•原道〉

3、養生送死之具,…,稱情以施焉,庶乎其不至於固耳。〈李文炤•儉訓〉

4、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劉開•問說〉

5、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左傳•僖公廿五年》※之、焉 互文

6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之、焉 互文

7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風俗通義正失篇》引作:「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 之、焉 互文 

七、「焉」可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詞,它兼有介詞「於」和指示代詞「是(此也)」、「之」的作用,常用於句末。而狀況有二:

甲、「焉」字用在不及物動詞或動賓詞組之後,指代動作行為所涉及的人、事、地、物,「焉」做補語,其意義相當於「於此」。例如;

1君何患焉?《戰國策‧西周策》 ※《史記周本紀》引作「君何患於是?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

4、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史記‧屈原列傳》

5、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6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禮記‧大學》---※或以為此「焉」字,歸入第類。

說明:例2、「焉」指「於此(三人之中)」,例3「焉」指「於此(處)」,例456「焉」指「於此(事物上)」。 

          乙、「焉」用在形容詞之後作補語,指代比較的對象,其意義相當於「於此」,白話可譯為「比這」。例如:

1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2、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

3、今宋人弒其君,罪莫大焉。《國語‧晉語五 

附說:

1、《左傳‧隱公六年》:「晉鄭焉依。」《國語‧周語》作:「晉鄭是依。」

此處「焉」,作用如「馬首是瞻」、「唯利是圖」之「是」,乃語助詞,無意義。

2、《老子》第十五章:「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焉」、「兮」互文,皆語助詞。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516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