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者」1
2011/04/22 10:02:25瀏覽587|回應0|推薦2

說「者」

一、本義:甲骨文「者」字缺,金文與小篆「者」略同。許慎《說文解字》:「者,別事詞也,从白,黍聲。」若據說,「者」為形聲兼會意字;乃以此與彼取別之詞,欲示區隔,故从白,字今則作「這」。  李敬齋以為:「者」為「蔗」字之訛變,「者」上之「」,本象「蔗」根莖葉及其所出糖之形,「者」下為「甘」,秦篆訛作「白」;其後,「甘」字又隸變作「口」、「日」。「者」後借為近指形容詞的「這」,乃另造「蔗」字。 

◎漢語的「者」字除了用作輔助性 代詞 外,還可用作 語氣詞

二、代詞 「者」:

漢語的「者」字具有指代作用,卻不能單獨使用,它必須用在別的詞或詞組的後面,受其修飾而組成名詞性的「者」字結構,才能充當句子的成分,才能代替或指稱人、事、地、物。 

 a、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蘇軾‧赤壁賦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赤壁賦〉

 c夫蜀都者,于水陸所湊,兼六合而交會也。〈左思‧蜀都賦〉

 d、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王禹偁‧黃岡竹樓記

 所以,「者」可謂是特殊代詞。其用法有如下幾種:

(甲)、「者」字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詞組、動詞性詞組的後面,組成(具有名詞性的)「者」字結構,指代人或事物,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判斷句的謂語。口語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情況」。例如: 

A、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E、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F、子曰:「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論語‧里仁

G、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H、厥後,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柳宗元‧封建論〉 

(乙)、「者」字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後面,起復指作用。例如: 

A、亞父者,范增也。《史記‧項羽本紀》

B、三子者出,曾皙後。《論語‧先進》

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D、今所謂慧空禪院者,之廬冢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或謂此類「者」為語氣詞 

1「者」字用在方位名詞的後面,表示處在某種位置的人或事物。例如:   

 a、前者呼,後者應。〈歐陽脩‧醉翁亭記〉

b、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韓非子‧初見秦》

 2者」字用在時間名詞的後面,也起復指作用。例如:

a、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b、暮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先進》

c、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韓非子‧五蠹》     或謂此類「者」為語氣詞 

(丙)、「者」字用在數詞的後面,組成「者」字結構,表示「幾件事」、「幾種東西」、「幾方面」、「幾種人」(或表示某年齡的人)。例如:

A、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

B、春耕夏鋤秋收冬藏,此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荀子•王制》

C、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盟,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戰國策•齊策》

(丁)、「者」字結構作動詞「似」、「若」、「如」的賓語,構成「似(若、如)……者」,表示「像……的樣子」、「像……似的」。例如: 

A、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論語‧鄉黨》

B、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禮記‧檀弓下》

C、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說〉

D、然往來視之,覺(如)無異能者。〈柳宗元‧三戒〉        或謂此例「者」為語氣詞

(戊)、有時,為了使「者」字結構指代的對象更明確,前面有表示領屬、範圍的名詞(短語),此名詞(短語)和「者」字結構是總體與部分的關係(「者」字結構表示總體中的一部分)譯為口語時,常常要把「者」字結構的部分移到名詞(短語)之前。例如:

A、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君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韓非子•說疑》

B、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C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

D、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E、上從晉陽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會大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漢書•高帝紀》

F、子貢問曰:「(眾言中)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靈公》 

三、語氣詞 「者」:

「者」字除了用作輔助性代詞外,還可用作語氣詞。漢語的「者」字若是語氣詞,一般用在主語後,表示句中的停頓;但是,它又有提示下文的意味(或稱之為提頓語氣詞)。在現代漢語中,語氣詞的「者」,原則上不必語譯出來(或謂可譯為「啊」)。細分其用法有如下幾種: 

(甲)、語氣詞「者」可用於假設複句中假設分句的句末,表假設語氣,相當於「……的話」。例如:

A、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國患。《史記‧楚世家》

B、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

(乙)、語氣詞「者」表提示停頓之語氣助詞。例如:

A、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

B、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論語‧先進》 

(丙)、語氣詞「者」還可用於因果復句中結果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如:

A、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 

(丁)、語氣詞「者」還可用在別的語氣詞後面,起加強語氣或提示、強調的作用,不必譯出。例如:

A、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

B、述所職也,無非事者。《孟子‧梁惠王下》

C、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柳宗元‧三戒〉# 

※補述: 

1、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  ※「者」,人之代名詞。

2、仁者,人也。《禮記‧中庸》          ※「者」,提示之語氣助詞。

3、記者、讀者、學者                   ※「者」,現代漢語稱之為詞綴。#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51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