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4 23:36:50瀏覽3726|回應0|推薦2 | |
怎樣學習文言虛詞 之 乎 者 也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劃,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宋‧文瑩《湘山野錄》 「之乎者也」這四個虛詞,在古漢語中常被連用,原本是指文人的本分。後來卻成了譏諷人咬文嚼字、通篇空話。何以如此?恐怕是太多人抓不住文言虛詞的精髄,因而產生恐懼嫌惡之情,甚至進而嗤之以鼻。其實,如此心態大可不必,因為,「說破不值三文錢」,要了解文言虛詞根本不難,就看懂不懂竅門而已。
在漢語文言中,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皆統歸為虛詞;但是,有些代詞和副詞,特別是有表示指示和疑問的作用,因其用法接近虛詞,學者大抵也將之算作虛詞(※依文法學概念,本文名之為「虛詞」,不採「虛字」之稱)。相對而言,文言實詞的意義比較具體,在句子中充當主要成分;文言虛詞的意義則比較抽象,有時甚至只有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 與實詞相比,文言虛詞的數量不多,但不易掌握。不過,古人作文,卻必在虛詞運用上費功夫,虛詞用得好,便見出才學。所以,俗話說:「之乎者也矣焉哉(※「矣」或作「與」),識得七字成秀才。」在學習文言虛詞時,當然,不可如宋太祖趙匡胤般掉以輕心;而是要重點掌握,熟悉常見的用法。對於古今用法相同的虛詞,不必費心強記;而罕用的虛詞或用法,則可以臨時查檢工具書。其實,只要熟讀範文,真積力久,就能妥當掌握文言虛詞,使之變成你我閱讀古籍時的助力。而研習文言虛詞時,大抵必須注意下列方法要點: 一、 釐清虛實: 文言虛詞是從文言實詞中引申或假借來的。例如,「與」的本義是「與受」(白居易文題:〈與元微之書〉),後引申為「同」、「和」,作連接詞(楚人有鬻矛與盾者。《韓非子•難一》),而後又引申為名詞的「黨與」(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韓愈•原毀〉、動詞的「親與」、「親附」(諸侯以禮相與。《禮記•禮運》);「之」的本義是「往」(李白詩題:〈送孟浩然之廣陵〉),它又可假借為代詞、介詞、語氣助詞,成為用得最廣的文言虛詞。所以,閱讀文言文,要分清詞之虛實,以便明辨詞性,精準解讀文意。
虛詞在表達語氣方面極為重要。文章若無虛詞連綴其中,就會失去興味。例如,(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篇》這段對話如果不用虛詞,就表現不出說話人舒緩、激切、曲頓、感嘆之情。所以,學習文言文,要反復吟詠,咀嚼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矣」「哉」語氣氣勢遞增,「得無」「無乃」表示推測、反問,……。
文言虛詞靈活多變,同一個詞,能表示多種語法關係,而受到語意邏輯的限定,它即使詞性一樣,作用也未必相同。以歐陽脩《醉翁亭記》為例,文共402字,卻出現23個「而」字通貫全篇,形成獨特的風格;其用法可歸納為五類:「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係;「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係;「泉香而酒洌」,表示並列關係;「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係;「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係。因此,辨別虛詞用法,要拿捏詞句間的邏輯關係,更要掌握語氣。
文言虛詞的用法,有些現代口語已不再使用,如發語詞「夫」、「蓋」,語氣詞「爾」、「耶」;少數沿用至今,如「足以」(…,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有些用法發生了變化,如「所以」(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表示原因,現在則用於表示結果。所以,文言詞語之意未必等同於現代漢語,「於是」、「雖然」……諸詞,可絕不能不細分其中的差異。
文有「助詞」,猶禮之有儐,樂之有相也。禮無儐則不行,樂無相則不諧,文無助則不順。〜〜宋‧陳騤《文則》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