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之」
2011/04/05 02:33:59瀏覽2669|回應0|推薦3

一、本義:「之」,指事字。《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漸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但是,甲骨文「之」字,从止从一,「一」示此地,「止」古像足形,今取其行走之意,離此而往也;羅振玉依甲骨文而主張:之,人所之也。  力中按:《說文解字》字型係小篆,今國語注音符號聲母ㄓ,書寫圖形即從小篆「之」來;不過,追溯字源當循根本,《說文解字》釋字,或有受篆隸訛寫之失而誤,以是,「之」字本義,羅說是。

1、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

2、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3、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孟子‧梁惠王上》

4、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5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女家必敬必戒。」《孟子滕文公下》

6、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二、「之」可以是代名詞。例如:

1、仁者,其言也訒。…。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論語‧顏淵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3、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有也。《論語‧學而》 …※之,代名詞;並非語詞。

4、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史記‧田單列傳》

5、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唯執事圖之。〈鄭森•與荷蘭守將書〉

6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列子‧湯問》

7、有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文言文否定句中,賓語是代名詞時,賓語提前,置於動詞的前面。7「未之有也」是倒裝句,若還原,則為「未有之也」;「之」是代名詞,並非語氣助詞,迥異下項之例。

三、「之」可以是在文言文倒裝句中,做為賓語提到動詞前--而所標誌的語氣助詞(一說關係詞)。此時,「之」字無意義,其功能如「馬首是瞻」、「主義是從」之「是」。例如:

1、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顏淵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3、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4、金玉之賤,人民是寶。《韓詩外傳•卷十》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周敦頤•愛蓮說〉

6、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郁離子•司馬季主論卜》

四、「之」可以是形容詞,即「是」也,其意義相當於口語「此」字。例如:            

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蓼莪

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禮記‧中庸》…※「之」或解為語詞;同類

4、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曾鞏•墨池記〉…※「之」或解為語詞

五、「之」為介詞,其意義相當於「於」。例如:

1、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納也)儀之梁。《史記‧張儀列傳》

2、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顯學》

《論衡‧骨相篇》作:「以貌取人,失於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也。之、於 互文

3、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禮記‧大學‧傳八章釋修身齊家》……※ 朱注:「之」,猶「於」也

六、「之」為關係詞,其前後詞組有領屬關係(如:物外母校藝界、竹園之菜刀則不是),此「之」字,介詞,其意義相當於口語「的」。例如:

1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詩經•小雅•莪》

2、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予之弟也。《左傳•襄公十四年》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 

4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韓非子‧難一》

5、以君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6、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7家之事糜爛至此,…,天下事誰可支拄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七、「之」為關係詞(介詞;一說語詞),其前後詞組無領屬關係(如:大道也)。例如:

1、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2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左傳•宣公十五年》

3、秦之有韓也,猶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4、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5、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6、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湯問》

7、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赤壁賦〉

附:「之於」是介詞,強調主語對人或事物的關係、態度。例如:            

A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B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孟子‧盡心下》

八、「之」為語氣助詞,主要功用在延宕語氣,使文章氣勢舒緩。例如:

1、(陳涉)輟耕之壟上,悵恨久,曰:「茍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2、詩可以興,…,邇事父,遠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

3、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大序》

4鮮民之生,不如死久矣!《詩經•小雅•蓼莪   …※「之」字,猶「的」也

5、玄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 …※一說「之」猶「而」,連詞

附:「介之推」、「王羲之」、「張之洞」之「之」,皆為語氣助詞,無意。

「之」尚有其它用法,因較少見,略之不提。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合介詞與連接詞為「關係詞」。

<附說>:

※在第七類中,例1「吾資之昏,不逮人也」,有人解此「之」字為:連詞。其說當否?

甲、「吾資之昏」的「之」,沒有詞彙意義,只有語法功能。此時的「之」,使「吾資昏」(主從式造句結構)化作「不逮人也」(謂語)的主語。「吾資之昏,不逮人也」譯成白語,不是「我天資的糊塗,趕不上別人。」而是「我天資糊塗,趕不上別人。」所以,句「之」不等於「的」,而且不必譯出。也就是說,此時的「之」,在白話沒有相等的詞彙。

乙、「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本講義稱之為:關係詞(介詞;一說語詞),其前後詞組無領屬關係(如:大道也)。其實,此一例中,「之」的詞性,文法學界,尚無定論;然有「介詞」、「連詞」、「助詞」三說。茲分述如下: 

一、介詞說: 

1.馬建忠《文通》:「凡虛字用以連實字相關之義者,曰『介』字。」

2.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 以為:介詞「是用來介紹名詞或代名詞到『動詞或述說的形容詞』上去,以表示他們的時間、地位、方法、原因種種關係的。」--如「太陽從東方出來」,介詞「從」介紹方位名詞「東方」到動詞「出來」的上面,以表示地位關係。而「之」,卻是用來介紹名詞或代名詞到旁的「名詞或代名詞」上去的。而且位置在所介紹的名詞代名詞之後(如「之」在「吾資」之後);與其他介詞都在前不同(如「從」在「東方」之前)

3.《比較文法》一書中,定此類「之」為「為特別介詞」。

4.何容先生的《簡明國語文法》,七十五年新編《國中國文教科書第五冊》附錄(文言常用虛詞淺釋),都從「介詞說」。

 
二、連詞說:

1.日本兒島獻吉郎《漢文典》以為「之」是連詞。

2.楊樹達在《高等國文法》連詞章中,舉「而子之壯」的「之」為陪從連詞。所謂陪從連詞,是「連結輕重異等之詞者」。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雖然合介詞與連接詞為「關係詞」,許世瑛先生《中國文法講話》從之,但呂書詞語索引卻明白指出「組合式詞結」中的「之」為「連繫」而非「介繫」。

4.戴璉璋先生《文言文教學上值得注意的文法問題》也名之為「連詞」。

5.七十四年之前的《國中國文教科第五冊》附錄《文言常用虛詞淺釋》採「連詞說」。

 
三、助詞說:

1.楊樹達《詞詮》附錄《名詞代名詞下「之」、「的」之詞性》,列舉「連詞說」、「語尾說」、「助詞說」,以「助詞說尤其近真」。但似乎未包括「吾資之昏」之類的「之」在內。

2.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定這類「非語彙性詞組的記號」為「語助詞」。

3.王仁鈞《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旅之委蛇--「實詞」、「虛詞」以及詞類區分》,載於《國文天地》第三期,以為助詞。「用以附著在詞、語或句的各個位置裡,顯示語法作用如結構、語勢、音節的詞類」。而以「智能之士」的「之」為「結構助詞」。

4.七十五年新編《高中文法與修辭教科書》,把「智能之士」、「吾資之昏」、「其疾之憂」等類的「之」,統統認作「結構助詞」,都從趙元任的「助詞說」。

自我評量:以下「之」字各是何義?

1、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2、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其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早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離婁下》

3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4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5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列子說符

6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也。」《列子湯問篇》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999mo&aid=5052726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2 01:49 【udn】 這有相關產品!日式 角型 菜刀 仙德曼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