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9/26 00:18:26瀏覽3833|回應0|推薦2 | |
一、本義:「為」,會意字。甲骨文「為」字,从又(手之形)从象,動詞,做活也,古代役象以助勞;金文與甲骨「為」略同,从爪从象。《說文解字》:「為,母猴也。其為禽好爪,下腹為母猴。」段玉裁注曰:「『腹』,當作『復』。…『為』字从爪,其下又(再也)全象母猴頭目身足之形。」(※力中補注:好爪,謂喜好以爪搔癢也。) ※力中按:為,作也。《詩經‧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作」、「為」乃同義複詞。又,《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楚昭)王使執燧象以奔吳軍」,《西京雜記》:「漢鹵簿有象車」,而傳言象曾助舜農耕於歷山,加之今日泰緬以象佐助伐木事業,足證役象以助勞,事屬可信。《說文解字》釋「為」誤。 二、「為」可為介詞,主要用法如下: A、表示被動,用於動詞之前;有時還與「所」配合使用,構成「為…所…」格式,「為」後的賓語可以省略。--※少數學者稱此「為」字是助動詞。 1、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爲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 2、而二蟲盡為所吞。沈復《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3、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三國演義95回‧武侯彈琴退仲達》 4、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5、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6、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墨子‧法儀》 7、方術不用,爲人所疑。《荀子‧堯問》 8、漢軍却,爲楚所擠。《史記‧晋世家》 9、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史記‧項羽本紀》 ※89年度學科能力試題 10、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 B、引進服務的對象,相當於口語的「替」、「給」;而其後之賓語有時省略。例如: 1、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世家》--※「為」後省略賓語「黃石老人」 2、(鄧)弼造書數千言袖謁之,閽卒不為通。〈宋濂‧秦士錄〉--※省略賓語「鄧弼」 3、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懽。〈袁枚‧祭妹文〉--※省略「吾」 4、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5、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 6、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篇》 7、臣請為王言樂。《孟子‧梁惠王下》 為國爭光 ※部份學者將A、B併成一類 C、引進行動產生的原因,表示「因為……」。相當於口語的「因為」、「由於」。例如: 1、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孟子‧離婁上》 為小失大 ※部份學者將C、D併成一類 2、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 3、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4、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史記‧留侯世家》 5、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 D、有時,「為」用以表示目的。相當於口語的「為了……」。例如: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孟子‧告子上》 2、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4、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佚名‧木蘭辭〉--※為了「徵兵出丁」之事 E、引進涉及的對象,相當於口語的「向」、「對」。例如: 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2、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3、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史記‧魏公子列傳》 4、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牟融‧理惑論〉 三、「為」可為連接詞,主要用法有: A、表示並列,用以連接名詞、動詞,相當口語的「和」、「及」。古人罕用之。例如: 1、民之未戾,職盜為寇。《詩經‧大雅‧桑柔》 2、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孟子‧公孫丑》 B、表示假設,用於複句中假設分句的句首,相當口語的「如果」。例如: 1、王甚喜人掩口也,為見王,必掩口。《韓非子‧內儲》 2、孫叔敖戒其子曰:「為我死,王則封女,女必無受利地。」《列子‧說符》 C、位於句中的(準)繫詞,連接主詞和斷語。例如: 1、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論語‧微子篇》--※為繫詞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為準繫詞 四、助詞。「為」可為語氣助詞,主要用法有: A、位於句末的疑問語氣助詞,表示疑問。例如: 1、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離騷‧漁父》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3、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篇》 4、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遊》 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6、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 7、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樂府詩集‧佚名(或曰卓文君)‧白頭吟〉 B、位於句末的感嘆語氣助詞,表示感嘆。例如: 1、予無所用天下為!《莊子‧逍遙遊》 2、今故告之,反怒為!《漢書‧趙后傳》 C、位於句中的語氣助詞,賓語倒裝時用之。例如: 1、惟奕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2、顏淵死,子哭之慟,…,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論語‧先進篇》 ※1、何以卜為? 2、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3、何為而在此?
※1、動詞、介詞、連接詞的「為」都不用於字尾,它有意義; 語氣助詞的「為」,必在反問句或感嘆句的句尾,它無意義。 ※2、「為+之+名詞」是雙賓語結構,「為」是動詞,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 「為+之+動詞」是狀動結構,「為」是介詞,例如:《戰國策‧趙策》:「持其踵為之泣。」 自我評量:你能分辨以下諸「為」字用法嗎? 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八佾》 2、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3、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射猛獸,亦爲所傷云。《史記‧李將軍列傳》 4、某本欲於此世界求事,…,今既有主,住亦何為?無名氏〈虯髯客傳〉 5、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詩〉 6、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韓愈〈師說〉 7、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8、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9、(子房)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蘇軾〈留侯論〉 10、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11、若所市於人者,…,甚矣哉,為欺也!劉基〈賣柑者言〉 12、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3、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急往觀之。」〈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14、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於居士亦無大損,何怒為?蒲松齡《聊齋志異•種梨》 15、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柳宗元〈哀溺文序(節錄)〉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