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4/26 16:32:25瀏覽2276|回應2|推薦26 | |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賽跑輸了要寫反省書,學童傻眼」報導 面對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南縣X新國小五年X班同學,廿三日大隊接力比賽最後一名,體育老師要求每人作文寫下運動表現、心情點滴,以及下次體育課該怎麼做,字數250個字。報導中指出此舉讓小朋友感覺好像在寫反省書、悔過書一樣,心裡很受傷,家長也認為傷害小孩子的自尊。 自尊,不是在讚美中培育出來的;自尊,是從面對失敗,從失敗中站起來,才能換取真正的自尊。 司法面對教育,必須先自退三十哩,留給老師一片處理的空間,即使是大學,也有所謂的「大學自治」。因此,本起事件並沒有體罰的問題,而是教育方式的一種考量,必須由老師決定是否妥當。 現在的社會往往用放大鏡檢視教師的作為,一些教育方式在達到教育目標之前,往往難免會「傷害」所謂孩童的幼小心靈。但是,這真的是傷害嗎?還是另外一種讓學生成長的機制。 本案例中,讓學生「反省」、「悔過」,似乎有點兒變成教育上的錯誤。或許有些家長或教育團體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一位老師有其教育的理念,教學交法可以討論,但實在不宜以媒體報導方式加以評價,尤其是明確指出某所學校的某年級。如此一來,可能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寒蟬效應」,而有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教育心態。 國小學生上體育課時,通常喜歡打躲避球,對於基礎的跑步訓練容易排斥,或許這牽涉到許多國小體育師資是否足夠,是否均由非體育系教師上體育課,致使體育課內容無法豐富,因素非常多無法一一分析;而這些問題點,並非外界所能知悉。 當老師面對一群學生,以消極性的態度參與校際體育競賽,成績不盡理想時,確實該以某些方式讓學生面對自己的消極性,這樣子的教育方式有其必要性,也不宜給老師、家長學生以外,如媒體或其它教育團體有置啄之餘地。 本案例中,學生到底是為了什麼而跑了最後一名,不得而知。家長對於老師的教育方式,可以在親師懇談會中與老師面對面檢討與溝通,實在不宜動輒藉由媒體之報導,讓事件的面貌無法呈現,也打擊到老師教育子女之熱情。 --------------------- 大學自治,請參考拙著「法律人的第一本書」《請點我》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