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破壞式創新--時間成本與知識價差的效益_20070312
2007/03/12 02:02:11瀏覽2996|回應0|推薦0

有沒有人每天吃的飯菜是自己種的?每天喝的水是自己到河裡挑的?穿的衣服是自己紡織裁布的?……?現在的社會如果生活百事還樣樣自己親手來的話,那現在每個人的月薪大概只會剩原來的十分之一。

為什麼?因為這種凡事親為的方式使量產的經濟效益無法顯現。

講個生活上的例子,上班族吃中餐通常是買現成的,而不是自己下廚。一個便當 70 元,即使讓商家賺 3 成,也不過多花 21 元。可若自己跑回家下廚,吃飽再回公司,飯菜錢 49 元,比便當省下 21 元,但上班時間因此少掉 1.5 小時,少賺 300 元。食衣住行樣樣東扣西扣,你的上班時間只剩原來的十分之一,薪水跟著縮水。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上面的例子明白指出現在的社會不可能每件事都自己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成本。省一分則賺一分,找出最便宜的時間成本,等於賺進更多錢。

這就是服務業的精髓 -- 處處幫你省時間,讓你賺到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本業上、讓你更有生產力。

某甲可以每年額外花個50 個工作天去透過各種理財管道,瞭解能滿足他所需要的保障與投資,也可以找顧問去評估他的需求與建議,而這只需要花他不到一個工作天(因為其他 n 天的"後台"作業都外包給顧問了)。

這個天數上的差距就是時間成本上的效益,它的好處就是用一個合理*的服務費去換取更多的餘裕時間去做更多的事。(註:所謂"合理",建立在職業誠信與職業成本的基礎上)。

而什麼是知識價差的效益?

舉例來講,任何人要進行投資之前都得做過研究,其嚴謹性不輸於本業。某甲對此有二個做法,一個是每週花五個小時做相關研究,一年用掉 5*52=260個工作時(working hour), 這些時間若用在他的本業或進修上,可以為他再賺取約 1.5 個月的薪水。

或者,他可以請一個合夥人,讓合夥人每週花30個小時,一年用掉 30*52= 1560個工作時去做投資相關研究,而這個人只需要花他 0.015 個月的月薪(因為有 1000 個人同時找他當合夥人,他就有合計 15 個月的年薪)。這就是基金公司的運作基礎。

如此,某甲付出的成本只要原本的 0.015/1.5=1/100,而研究能量卻是原本的 1560/260=6倍。換算成單位成本來看,這個合夥人提供的服務效益是某甲自行研究效益的 6/(1/100)=600倍。

花同樣工作時間,某甲可以"一年少賺 1.5 個月薪水,卻只能取得 1 倍投資研究能量",也可以"一年多賺 1.5 個月薪水,並用 0.015個月的月薪取得 6 倍投資研究能量",這二個做法的差異就是知識價差的效益。

那一般人如何評估對方是否能提供合格的時間成本效益與知識價差效益呢?管道很多,其中這個 blog 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大家透過這裡也能得到"學校裡不教的 common sense"。^^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rrier&aid=80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