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2 21:23:18瀏覽4188|回應2|推薦36 | |
有網友好心提到,我對金融保險公司指名道姓可能會挨告。 首先,感謝他們的善心提醒。個人在此做個說明為何會有「話術之外」這個系列。 新聞三不五時會聽到商品糾紛,例,恿慫消費者將舊有高預定利率的終身壽險解約改買投資型保單、不實話術行銷連動債、……。 事實上,這些在檯面上全是合法商品,為何會造成消費者與金融保險公司的糾紛?最常見的原因是,消費者看不懂契約條款,業務員又未能讓客戶充分瞭解商品特性。像連動債這種複雜商品,有幾個消費者是真的看懂那些密密麻麻比綠豆還小的風險告知同意書才簽名的?明明是不保證保本的,卻美其名為「條件式保本」。 這種知識落差產生的糾紛,消費者多數屬於弱勢,而且多見於你我週遭。基於讓消費者多方瞭解這些商品特性,而不僅僅受限於商業主流行銷的說法,個人對此寫了「話術之外_商品另類淺析」系列文章。簡單地講,就是談些賣方不樂見消費者看到的事。 「話術之外」著重在對風險認知與評估,這是商業主流觀點被法令要求卻疏於強調的地方(ex. 各位看到的風險告知,或是字體特小,或是刻意讓文字顏色與背景對比較淺,年輕人要讀都嫌吃力,更何況是眼帶老花的人)。 這些文章如何切入?從行銷反向求證、從商品比對、從財務規劃、從景氣循環、從實務現象、從業務員話術與契約內容落差、…,各種角度都會拿來嘗試說明,就是沒從主流行銷觀點切入(那個部分自有金融保險公司花錢行銷,無需錦上添花)。 為了讓消費者可以輕易看懂這系列的文章,個人盡量對契約條文或商品原理特性做淺化,另伴以實務舉例說明,這些論述的資料來源有媒體新聞、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以及各家金融保險公司網站。 當然,因個人能力時間有限,無法對商品的細節全部提及,消費者購買與否,自當綜觀主流與非主流觀點,最好的方法是確實瞭解契約白紙黑字。另,個人本著就事論事的態度,有幾分事講幾分話,若有言過其實的部分,也請讀者不吝指教,原文會據理修正。 「話術之外」屬於非主流觀點,難免與商業主流觀點有利益上的衝突,但是否涉及法律問題,基於公共利益,這是可受公評之事。實務舉例上,面臨網友提到對金融保險公司指名道姓的部分,個人是根據歷史資料提出可能風險與現象剖析,但不論斷未來任何發展,請讀者自行衡量消費風險。 個人對網友善心提及法律官司警言,雖心持感謝,但仍不免感嘆,法律真的是給懂法律的人在用的,對與錯的界線,竟不在行為對錯的判別,而在對法律文字掌握的高下之分。也難怪法令規章總要在消費糾紛擴大、甚至起而抗爭時,才會被動修法前進。 在此,也歡迎讀者分享自身消費弱勢的經歷,個人深信,資訊全方位的揭露,有助消費者權益的伸張。非常感謝! 相關文章:「 話術之外_商品另類淺析」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