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4 23:13:31瀏覽2416|回應3|推薦38 | |
有人提過賺錢的三個管道 -- 機會財、管理財、知識財。 想辦法省下成本支出,那是每個營利事業/個體都會做的事,完全合情合理。相對的,每個營利事業/個體也都有自己的成本支出,一旦收入小於支出時,該事業/個體端出的服務將打折扣(誰想虧本經營?)。 羊毛出在羊身上啊!為何人家外資分析師的分析報告叫價那麼貴?他們賺的是知識財,講簡單點,就是賺知識落差的錢。客戶有錢但沒能力分析,他懂分析但沒那麼多錢投資,那好,他賣你知識賺知識財,你靠錢多賺資本財。 各位真的覺得那些被當成反指標的分析師,給客戶的分析報告真的就那麼簡單幾句話嗎?一個靠知識賺錢的公司,隨便透過宣傳媒體放消息,那它的客戶花錢買報告是買心酸的嗎?客戶們會怎麼想?(分析師墮落不在討論範圍內。) 回到國內銀行的生態,大家競爭把費用砍到見骨,營運成本、大股東利益先顧好最重要。不是偶爾會看到有人提在香港收費是 5%,而且還不能砍價,可在台灣 3% 還打五折,銀行理專賺不到知識價差的錢,客戶又何必奢望賺資本財? ************************************************* 舉幾個角度來看…。 對理專/業務而言: 一、擁有高級知識的理專/業務,當然不會想賤賣他的知識,所以會力爭上游,往有付費能力的群族開發。 二、知識不足又無法提昇的理專/業務,仰賴話術多講利益避談風險、不斷放手續費折扣諸如此類的小利多來吸引客戶,然後靠短進短出來洗出足夠的"營業額"。 對客戶而言: 一、知識不足但有付費意識的客戶,就會把重心放在到處找有價值的資訊,花小錢靠資本財賺大錢。 二、知識不足卻又不想花錢買知識的客戶,就會把重心放在到處找費用低的管道。199 吃到飽 v.s. 滿漢全席,品質怎麼會一樣? ************************************************* 付費客戶買到好知識、付費客戶買到爛知識、不付費客戶聽到好知識、不付費客戶聽到爛知識。賣方和買方就在這四種狀況中,浮浮沉沉…。 講到這兒,也許會有人認為我在幫業者講好話,然後又舉出多少人被理專/業務員坑殺的例子…。我只能講,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這無可厚非。然後呢? 這不過反映一個現象:大家都在找賺錢的知識,想辦法要填補知識落差,只是方法不同(有人用錢買別人的勞力、有人用自己的勞力、有的人求神問卜、…)。 如果不懂的怎樣用錢買知識的人,要嘛就去學怎麼買/識人,要嘛就用別種方法。 如果不懂的怎樣用自己勞力長知識的人,要嘛就去學怎麼長,要嘛就用別種方法。 ……。 投資進市場不必積極,但心態一定要正面。 客戶把金融機構當通路看待,那它提供的也只會是通路的價值。客戶是什麼心態,就會找到什麼資源,物以類聚。花錢不保證買到好貨,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是一句恆古不變的名言,想清楚自己的投資能力在哪兒(很會買知識 or 很會學知識 or 很會求神問卜、…),並成為那方面的專家準錯不了。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後記: 一、這篇是 2007 年年底留存的稿,也忘了什麼原因寫的。 二、台灣的民情,對於無形智慧財產的付費觀念還不是很普及,也沒有針對顧問業做長期評比的機制。 三、談到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自然免不了要扯到銀行對於績效的定義。就費用收取的角度來看,顯然,單筆的生意要比分批定額定期投資來得好(定期定額還怕被外力因素打斷),但生意搶過頭的話,殺雞取卵也不會有好結果。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