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1 17:11:24瀏覽3824|回應6|推薦15 | ||||||
[新聞]
[看法] 當學生人數變少,老師就有被裁員的壓力,所以,未來的演變可能是,學生變搶手,教學品質會變好一點(不然就等著被併校裁員),甚至還幫忙安親課輔,讓家長不用擔心放學後回家前那段空檔。而學生程度因此受益的話,家長就不用擔心小孩的課業,送補習班/安親班的費用也可以省下來。 因為家庭經濟力M化 + 少子化的結果,補習班/安親班的基本功能將被學校取代。 這意謂著補教業的消失嗎?未必!補教業的左端會蕭條,少數能融於學校成為外包商。中間的會空洞化,而右端則會貴族化。更精確的形容,補教業面對的是「轉型」。 教改十年來,小孩的升學壓力有降低嗎?似乎沒有。以前的小孩,書包裡不過幾本課本加作業簿,現在卻重到要用小行李箱拉著走。以前的小孩只需應付智育帶來的功課,其他的四育可以讓他們放輕鬆。現在因應多元入學方案,其他的四育變成爭取分數的工具(既是考核用,當然就有相對應的"功課")。 只要能夠提高就業率,那些熱門學校和熱門科系就永遠不會消失(這跟提高升學率一點關係也沒有!註1)。多元入學的做法,增加不同的管道,同時卻壓縮了用智育入學的比例。所以,那些"只要給我上,錢不是問題"的家長便讓小孩去學才藝。補習不再只有英數理化,連作文都可以補,更遑論那些「如何準備推甄」的全套高級訓練。 相對的,那些沒有資源,只能靠苦讀的弱勢小孩,在面對學校教材簡化,又沒錢去上那些補教課程時,如何在升學這個管道前進?所以,他們最後只有辦學生貸款去唸那種二十分就能考上的大學。 總結,家庭經濟力的M化再加上教改的偏失,勢必帶來補教單位的M化。補教費用貴族化的發展只是突顯"教改助長社會流動的停止"這項事實,這不禁讓人擔憂「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競爭力將受制於受教費用而降低(註2)。 註一:講個簡單的例子,科學園區的公司找工程師,多數從「台、清、交」的履歷看起,非不得已才退而求其次。但再怎麼退,那些大學考試二十分就能入學的學校,它們的學生對這些大老闆而言,有任何意義嗎? 註二:「新台灣之子」的家庭幾乎都是弱勢男子 + 外籍新娘的組成,薪資與家庭教育的競爭力皆相對低下。從這個地方回頭看,教改至今,是為了幫助城市小孩脫離填鴨教育,還是助長鄉下小孩的教育沉淪?我們的教育菁英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局面?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