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麵包與玫瑰:《驕傲大聯盟》(Pride)與美麗女性的罷工
2016/06/30 10:50:29瀏覽2110|回應0|推薦13

《驕傲大聯盟》會使用〈麵包與玫瑰〉當片尾曲,很明顯地是在呼應百年前美國勞倫斯城的勞工罷工與權利爭取,強調勞工要爭取的不僅僅是卑微生存的權利,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尊嚴地在餐桌上擺上一個花瓶、插上一支玫瑰,以及享有足夠的時間,放鬆啜飲一杯茶、悠閒欣賞玫瑰之美的餘裕。這種生活的美感與尊嚴,不是有錢人獨享的特權,而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權利。「麵包與玫瑰」雖然是一個百年前的口號,很妙的是,卻仍舊適用於104年後在21世紀的台灣(6/24空姐罷工)

。。。。。。

2015年坎城影展的皇后棕櫚獎(註一)的得獎影片是《驕傲大聯盟》(Pride),這是個由 1984-85 年間英國工黨罷工運動的史實改編而成的故事。《驕傲》是個充滿歡笑與熱忱的喜劇,故事主軸除了英國的工黨罷工之外,更為吸睛的是 LGBT  的參與及資助罷工運動。故事描述一個熱情的男女同性戀團體,以行動支持工黨的礦工罷工。不過,因為性向問題,讓工黨有所疑慮,擔心被貼上標籤,於是 引發許多衝突與轉折,還有笑料與趣事,同時也展示這些不同性別者可愛善良又充滿人性的一面。最後,即使有疑慮有誤會,同性戀團體還是與小礦村的礦工順利合作,形成不同(弱勢)團體透過互助合作的形式,而產生爭取權益的小勝利。

 

這部電影裡,有兩首相當振奮人心的歌曲,〈麵包與玫瑰〉和〈團結是力量〉,分別以不同的角度描述著(女性)人權的伸張,以及罷工的必要。


〈麵包與玫瑰〉這首歌出現在電影的最後幾幕。事實上這首歌並非當代的歌曲,它的歌詞是源自於《美國雜誌》(The American Magazine)1911年12月刊登的一首詩,名稱也是〈麵包與玫瑰〉,由詩人 James Oppenheim (1882-1932)所作。因為這首詩,讓「麵包與玫瑰」成為20世紀初非常著名的政治口號,也是所有勞工罷工時,所想要爭取的理想目標。不過,「麵包與玫瑰」這個口號,也不是 Oppenheim創造的,當時他會寫出這首詩,也是另有由來。

 

第一個喚出「麵包與玫瑰」這個口號的人,其實是 Rose Scheniderman(1882-1972),美國早期的社會運動與女性主義者,她也是為美國女性爭取投票權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她的演講裡曾經出現過這樣的一句話:「勞工需要麵包,但是她也必須有玫瑰」(The worker must have bread, but she must have roses, too.)。所謂的麵包,代表的是工資;而玫瑰,則代表著尊嚴(dignity)。

 

對於企業來說,勞工販賣的是體力和時間,於是企業總是認定工資即代表著體力與時間的對應價格。但是 Scheniderman 說,不是的,生活不單單只需依賴麵包而已,「女性勞工需要的是生活的權利(the right to live),而不只是生存(to exist)── 那種生命的權利(the right to life),就如同所有富有女性所享有的生活權利,包括陽光、音樂、還有藝術。」(註二)


繼續閱讀,請點擊:

https://sosreader.com/pride-and-strike/

https://sosreader.com/pride-and-strike/

https://sosreader.com/pride-and-strike/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6412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