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樂觀 行動 求生存
2015/10/03 11:27:30瀏覽8054|回應1|推薦17

在進入戲院之前,一直看到這樣的說法:《絕地救援》The Martian 根本就是個火星版的《浩劫重生》Castaway。不過,看完之後發現,這樣的介紹,或許只是為了方便宣傳的一種說法罷了。實際上,差距挺大的。

簡單粗略地比較,應該可以這樣說:

《浩劫重生》是個悲觀的原始求生故事,描述著生死存亡之際的絕望,還有在絕望中幸運地抓住了些微的希望。

《絕地救援》則是個樂觀的科技求生故事,描述在生死存亡之際,如何以勇氣、智慧、與技術,克服困境,達成自助人助的大團結。

也可以這樣比較:

若說,《絕地救援》是個關於以科技作為求生技術的科幻故事。

那麼,《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則是個關於,以想像的世界,為重大災難後,療癒嚴重創傷的心靈求生故事。

。。。。。。

《絕地救援》跟《浩劫重生》很不一樣,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技術與心態。

《絕地救援》裡的 Mark 與《浩劫重生》裡的Chuck Noland(Tom Hanks)一樣,都是面臨生死存亡的「絕境」,不得不自立自強地「求生存」,不只基於本能,也是為了心裡所愛的人。

然而, 有趣的是,明明就是在地球上,Mr. Noland(『無』『地』先生)的處境,讓人感到非常的絕望、非常的悲觀。而奇妙的是,遠在火星上的Mark,反而讓人覺得比較有希望、有機會。

Mark 會比較有希望與機會的原因是,他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提供更多的生存機會;他也懂得知識運用的技巧,讓知識展現在現實的窘境裡。即使,每次實踐一個知識的應用,都是種生死風險,但是比起荒島上什麼技能都沒有的Mr. Noland,Mark還是顯得略勝一籌。

此外,Mark 始終以樂觀且幽默的態度,面對困境。他不願意坐以待斃,反而是起而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應該繼續行動。於是,因為他自助,最後人助,遠方的救援,就有機會達成。

。。。。。。

其實Mark 的真實處境,相當的艱難,畢竟火星不是人類可以生存的地球。雖然有陽光,但不夠強烈(平均溫度-60C);雖然有空氣,但是大氣裡95%都是二氧化碳,人類無法呼吸;然後,也沒有水(故事是這麼說的,雖然NASA現在又補充,有水喔)。於是,缺少了陽光空氣還有水,光是想漫步在火星表面上,都沒有辦法。

好險,還有太空蒙古包,可以躲一躲,甚至還可以闢出一塊地,種種馬鈴薯。也就是說,被丟在火星上的Mark,不能說是完全地脫離文明世界,地球上的高科技文明,還是一直陪伴著他,給予他支援,幫助他度過困境。甚至,到了後來的救援行動,還是仰賴全世界最聰明的一群人,一塊兒幫助他。

火星上的Mark,雖說非常 孤立(isolated),但卻並非完全地 無援。比起Mr. Noland在荒島上全然的「孤立無援」,Mark 顯然並沒有那麼悲慘。

(然而,只要一想到,他是遠在一年半載的航程之外的火星上,起碼還要等到三年後,才會再有「有人的太空任務」來到火星,在這段期間,他還得依賴那些不靠普的馬鈴薯,度過千百日,才有機會重生。還是很悲慘。)

。。。。。。

但是,《絕地救援》之所以跟《浩劫重生》這類的悲觀求生記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讓人悲觀到覺得活不下去,也沒有讓人絕望到無助地想哭。

這可說是個「勵志的故事」,Mark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遇到困境,沒有時間悲觀,沒有時間哭泣,也沒有時間讓人想著活不下去。

電影最後的一段話,也就是他教授的課程,就是他的生存之道:「那是太空。太空不跟人談合作,也不會配合。你當然可以在那裡坐以待斃。但是,你也可以選擇,解決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面對,然後解決。」

在火星,他先解決肉體上的疼痛,解決食物危機,解決聯繫的方法,再解決交通的問題。

每個問題,都是個冒險,但是Mark不是橫衝直撞的冒險,而是運用知識與技術。比起《國家地理頻道》的〈末日求生密技〉,Mark的密技,真是遠遠地高竿好幾倍啊。

。。。。。。

不過,在知識與技術之外,被扔在一個孤立的險境裡,Mark還得面對心理的適應問題。

在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Mark有兩招:一個是電腦的聯繫,另一個就是音樂的強心。

比起Mr. Noland 在荒島上,必須跟個愁容滿面的Wilson 排球 談心解悶,Mark就幸運多了,他可以用電腦紀錄太空人日誌,可以看著朋友的用品,跟有情感聯繫的物品聊天,後來,甚至還可以跟地球上的工作人員,直接對話。

「對話」,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一種無形的心理需求。對話與互動,讓人有存在感;而相互依存的感受,也能產生心理上的溫暖,燃起求生的意志。(現在許多人,雖說宅,其實也不是真的完全孤立。因為,各方宅男宅女,也都是靠網路,與外界對話。「互動」始終存在。)

很幸運的是,Mark一直有對話的出口,安定了他的求生的信念,也強化了他的求生意志。

而他的幽默感,也是樂觀求生的養分來源。

例如,拆開聖誕節禮物,耶,竟然是,馬鈴薯(皺眉頭)。然而,轉個念,馬鈴薯可以當成種子,種在土裡,帶來生命與希望。(聖誕節,耶穌誕生之日,剛好也是個「迎接新生命與重生」的意象。)

此外,當他也調侃隊友的信仰。他一邊削著十字架,一邊把十字將當成火的引子。有趣的是,這個十字架,上面的耶穌,剛好就在這食物危機的當頭,最是「直接」地「救人一命」。

耶穌,救人;耶穌,重生。

「十字架」在這裡,是個隱喻,當一個人心中有「信仰」的時候,心中就有足夠的「火種」,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當然,科學家的信仰,就是 科學。信科學,得救援。

。。。。。。

此外,1970s, 80s 的迪斯可音樂,也是讓Mark能夠順利活下去的理由之一。雖然口頭上總是消遣Lewis的音樂口味很糟糕,實際上,若是沒有這些「活力十足」的「熱舞」音樂,Mark在那冷冰冰的火星上,應該很容易意志消沈到失去鬥志吧。

來一首Gloria Gaynor 的 I Will Survive(我一定活得下去),這種音樂配上這樣的歌詞,讓人心中不禁生出「我要活下去」的動力,也不得不「勇敢地活下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NDl41HfvxI

。。。。。。

這位聽著老迪斯可音樂的隊長Lewis(Jessica Chastain),實際上是一位非常有責任感,對自己的隊友又非常愛護的好長官。她既像是一位大姊,更像是一位母親。

故事到了最後,將這位大姊大的好媽媽形象,描繪得非常傳神。

當Hermes太空船進入火星軌道,準備就回Mark時,原本Lewis指派另一位太空人接住Mark,不過,後來因為實在太擔心沒有接好,她決定自己親手來場太空攔截。

當Mark冒險噴射來到軌道附近時,Lewis跟Mark之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彼此連結上。連結在他們兩人之間的,正是纏繞了好幾圈又好長的橘色帶子。

這條帶子的意象很明顯:母親的臍帶,Mark與母親連結,以及 重生。(那條橘色的帶子,就是條 生命線。帶子,是橘色的,因為,有「火」,就有希望。故事的設計,通常不會給一條藍色或黑色沒希望的帶子。)

果然,橘色帶有生命之火的帶子,救回Mark,Mark重生,回到地球,重新展開新的人生。

。。。。。。

最後,來到Mark這個名字。

為什麼是Mark這麼倒楣,會被留在火星上呢?

取名字要很小心,因為每個名字,都有意義;有什麼意義,就會產生什麼命運。

Mark,是由Marcus這個名字而來,而Marcus這個名字在拉丁文的意思,是「敬獻給戰神」。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就是Mars,火星。

於是,Mark會被留下來,那是因為他本來就要奉獻給火星(戰神)的啊。

此外,為什麼太空船的名字,會是Hermes?當然不會是因為Hermes是個名牌,有置入性行銷之嫌。

真正的理由應該是,Hermes在希臘神話裡,是宙斯的傳令官,傳遞奧林匹克山(神的世界)與人間(人的世界)的訊息。

於是,在太空中,傳遞著地球與宇宙之間的交通工具,被稱為Hermes,最好不過了。有去有回,再去不難。

。。。。。。

最最後,來說說「生命真是何其偉大呀」。

關於生命,故事裡面除了有「耶穌」與「臍帶」作為隱喻之外;不過,為不足道的「小草」與「發芽」,也都是生命的象徵。

電影最後,當Mark準備上課之前,坐在校園裡的一張椅子上,看到地上剛發芽的一株小草,呵護地對著小草微笑。

這一段,非常的有意思:當我們在地球上時,不會對於一株初生的小草,有太多的感動,因為,地球日日夜夜生機盎然,我們實在沒有太多時間,感動每一株生命的開啟。

然而,經歷過寸草不生的火星之旅之後,Mark深刻地明白,每個小生命的開始,都必須同時並存許多嚴苛的條件。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於是,每個生命,都是一件極為了不起的創造。

地球上,竟然有這麼多的小草,這麼多的生命。這個星球上,竟然可以養育如此眾多又如此多元的生命,真是多麼不容易的偉大創造啊!

這讓我想到2008年的《瓦力》:要等待一株小草重生,有多麼的難!

故事說,地球人在毀滅地球之後,足足等了七百多年,才等到地球上第一株小草的發芽。七百年才能重生耶!(7也是神創造生命世界的數字。)

顯然,要摧毀生命或許很容易;然而要等待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卻相當的困難。

看完《絕地救援》,忽然間覺得,其實愛台灣根本遠遠不及愛地球來得重要啊!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31949836

 回應文章

飛行小牛在等待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17 23:59

謝謝你的文章。讓我想起還有一部類似的電影可以比較:Gravity.

因為自己的職業因素,我看The Matian(及Gravity)時,是十分感觸良多的。自然的力量,恆定而恐怖到令我們人類忽視於它們的存在。相對地,人為的力量,弱小卻煩擾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同事間在討論:如果Mark的等待,遇上了國會砍了預算,或是換了總統就換了腦袋的醜事,那這故事就難看了。無奈,這卻是現實版的事實,同時發生在美國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