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磨鏡、魔鏡,怎樣才能看懂《刺客聶隱娘》呢?
2015/09/10 11:38:49瀏覽9154|回應6|推薦24

聶隱娘是一部,與其問「真的看懂了?」,不如說,「真的感覺到了!」的電影。

站在電影螢幕的這個大鏡子面前,影像彷彿具有穿透力一般地,映照進入觀影者的心理,震撼觀影者的心,同時也反映了觀影者,原本內在裡一個相仿的情感:孤寂的人生,自己的選擇。

這樣含有難解的歷史背景、與複雜人際關係的電影,若真的能夠跨越種族與國界,那麼它感動人心的那陣 電流,應該不在於「理性上的理解」,而在於「情感上的感受」。

。。。。。。

故事裡最主要的意象,就是「青鸞舞鏡」。

因為道尼的緣故,故事的背景已經暗示了「道教」在這個故事的影響。

在道教裡,「鏡子」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工具。

鏡子可以「現出原形」,於是,古代有「業鏡」一詞:進入地獄之後,「業鏡」可以反射出一個人在人世間的所做所為。任何惡行惡狀,都逃不過業鏡的反射。

於是,鏡子,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內在,無論一個人的外在有多麽的華麗富貴(田紀安),他的真實內在該是什麼樣貌,一點也躲不過時間給他的逞罰。

於是,窈七(舒淇),有必要替天行道嗎?

天自有道,雖然嘉信公主(許芳宜)訓練窈七,目的就是要替天行道,讓「道」的力量,在世間運行。然而,嘉信公主一意孤行的方式,甚且要隱娘「先斷其所愛,然後絕之」,這樣的「道」,豈是正道?

鏡子,在嘉信公主的解釋裡,照耀出她自己的內心的孤寂;但同時,也反射出她出家之後,俗世之心尚未斷絕,甚且還懷有相當濃厚的 仇恨。

與其說是嘉信公主希望聶隱娘,乖乖聽取她的教誨,去殺掉讓人民百姓不幸福的昏君;不如說嘉成公主把隱娘當成是她的黑手套(道姑自己都穿白衣,好人自己當,壞事隱娘幹),幫她幹掉她內心仇恨之事。

嘉信公主的淒涼,跟嘉誠公主其實很雷同。這對雙胞胎姐妹,都是以政治聯姻之名,從長安被送到東邊的魏博。

青鸞舞鏡的「孤寂」與「異類」,就是嘉信公主仇恨的來源。待在一個自己不愛的地方,周邊都是朝廷李家的敵人,硬是無法融入這個不忠的藩鎮之地,內心的不爽,從沒「放下」過。

於是,這位出家的武功道姑,訓練黑手,除了繼承她的武功之外,也繼承那股「青鸞舞鏡」的「孤寂與異類」。

不過,嘉信公主有個荒謬的盲點:「先斷其所愛,然後絕之」。

照電影的邏輯看來(小說不是這麼回事),窈七與田季安有段情,剛開始,窈七還放不下這段情,於是,也下不了手。那麼,嘉信公主的「先斷其所愛」,不就要先斷了窈七嗎?

於是,這青鸞舞鏡的鏡,與其說反射出那樣政治情境下的 無從選擇與孤寂心寒,不如說,這樣的一面鏡子,也反射出嘉信公主在修行多年之後,「仍舊沒有放下的仇恨」。

鏡子,在道教裡,也有收妖的功能。妖怪,通常有著美好的化身,美麗的女子,或是善良的道士。在《聶隱娘》裡,我倒覺得這面子,最後映照出嘉信公主的妖性。

她穿著白衣,一片純真善良的修道女子,其實,滿心卻充滿著恨意。她假行道之名,卻四處借刀殺人。她的內心,看不出一個修行之人該有的美好與關懷,倒是充滿了黑色的怨念與業力(於是,業鏡照之,顯現真相)。

「黑衣殺手」,與「白衣道姑」,兩者的服裝,還真是充滿著反諷的寓意啊。

(那兩匹瘦驢,啥用呢?說明他們都不是愛慕虛榮、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驢子,通常是平民或窮苦人的交通工具。)

。。。。。。

青鸞舞鏡的 鏡,也反映了聶隱娘的心理。

被抓到山裡面去受訓,帶著殺人使命來到世間,她也是詭異的孤獨異類。不過,這位穿著黑衣的異類,跟教唆她殺人的白衣道姑,相當不同,她的內心,還有「情」。

看到父子親情,她不忍殺之;看到舊情人兒女尚小,不忍殺之;看到舊情人的心愛小妾,受人下蠱,就要流產,馬上通報舊情人。最後,更不忘在與白衣道姑之間「了斷關係」之後,信守諾言地回到鄉下,與磨鏡少年同遊天下。

因為「情」,聶隱娘跟嘉信公主,也不再同類。

應該有情萬物的道姑,無情生命;但是應該無情生命的殺手,卻有情人世。

與磨鏡少年(妻夫木聰)的相遇,甚至放下矜持,讓磨鏡少年為她敷藥,都反應出聶隱娘藏在黑衣冷酷之下的真實面貌:有情人。

。。。。。。

不過,聶隱娘的「有情」,還可以被另一個角色反照檢視,田元氏(周韻)。

田元氏就是田季安的元配,也就是取代了窈七跟田季安成婚,成為另一個為了穩固政局的聯姻工具。

聶隱娘,因為田元氏的介入,失去已經留情的人;田元氏也因為紅衣小妾(謝欣穎)的介入,而失去田季安的關愛眼神。她們兩人,都是被人橫刀奪愛。

面對奪自己所愛的情敵,聶隱娘選擇原諒;但是田元氏則選擇「除去禍害」,不只想對小妾下手,連聶隱娘已經不具威脅了,也想一併去之。

田元氏打算「除去禍害」的念頭,當然也是因為醋意與怨念。她一直生活在人世間,當然還帶著人間的七情六慾。她依舊有情,但是有的卻是 恩怨情仇。

聶隱娘不一樣,她的有情,是有情於萬物,有情於天地。心念寬大,則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沒有甚麼仇恨是放不下的,也沒有什麼情愛會需要她的留戀。

。。。。。。

異於他人與孤寂的心,若帶著 有情,能讓世間萬物,一切美好。

但是,異於他人與孤寂的心,若帶著 無情,則讓世間萬物,仿若有罪。

心念決定一切啊。

真正的修行,不是出家,是認識自己。

與磨鏡少年的真心對話,就是闡釋她終於明白自己,找到自己的時刻。

露肩的暗示,是一種 坦承 與 揭露,在代表「鏡子」的少年面前,揭露自己的過去,揭露真實的自己,坦承自己的弱點,也坦然面對內在真實的「有情」。於是,選擇在此時,早已決定: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此後,磨鏡少年跟聶隱娘是否會有幸福的未來,已經沒有太明顯的意義。

真正的意義在於,聶隱娘總算從上一代的不滿與仇恨裡,走出一條屬於她自己的人生。她不再是那個挽鏡自憐又自愛的青鸞,不再是她的母親(嘉誠公主)或嘉信公主的影子,當然也不是田元氏這類的怨婦。

聶隱娘就是她「自己」:沒有自憐自艾,也沒有包袱仇恨。

。。。。。。

日文版本的《聶隱娘》最後的結局,跟台灣的不一樣。如果給我選擇,我會選擇日本版的結局:磨鏡少年最後,僅留下一面鏡子給隱娘,然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回到自己妻子的身邊,留下孤獨的隱娘,繼續孤獨下去。

雖然這樣的結局,對有些觀影者來說,真的很揪心,但是,如此才能真正的昭示主題:孤寂清明的真我。

也就是說,以故事精神來看,聶隱娘需要的,不是個男人,而是那面「鏡子」,一面隨時掛在身邊,反射自我、警惕自我、與修正自我的明鏡。

在日文版的故事裡,磨鏡少年離開之前,已把鏡子留下,隨時映照著聶隱娘的清明之心。主題不但沒有改變,而且更能襯托出 真實的人生意境。

所有的人在世上,不都是 孤身來孤身去,而人世間最主要的功課,不就是 自我的修煉。而精神上的修煉,最需要的,正是一張清明誠實的 鏡子。

磨鏡、魔鏡,從不說謊。無論是在西方,或東方。

。。。。。。

最後,再來解釋一下「七」。

七,單數。孤單之意。跟田季安的「六」不一樣。田季安的六,雙數,他有同伴。

七,在道教,也有意義。常常都有「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與練功。道教中也有「七寶」。佛教裡,有禪七。七,也有第七意識的我執與執念之意。

於是,窈七,就是生來克服「七」的。

最後附上《華嚴經》裡的一句話,為《聶隱娘》做個結尾:

心如淨明鏡,鑒物未嘗私。明鏡唯照形,不鑒於心想。

。。。。。。

後記:

為了不帶任何成見,不帶任何別人的觀點,而是完完全全地透過自己的感受、認知,來瞭解法國最愛的台灣的國際級導演侯孝賢的《聶隱娘》,在進入電影院之前,我不讀任何一篇相關文章,不看任何一則相關新聞,不參與朋友任何討論。因為,很單純,我想「自己看、自己感覺」。

也就是說,我是個沒有做事前功課的《聶隱娘》觀影者(也是看完之後,才知道必需做觀前功課)。

於是,呆呆地在一無所知之下,我進入黑壓壓的電影院(好奇怪,人好少,只有中間一小群,挺意外的),開始我的《聶隱娘》之旅。

故事開始,首先讓我幾乎招架不住的是 文言文,後來不得已,我改看英文翻譯;可是,英文翻譯也不好懂,因為英文裡最忌諱的其中一種寫法就是,he, she, he, she地,代名詞不清不楚。於是,我只能交錯著中英文,慢慢試著理解複雜的藩鎮割據。因為理解歷史背景,對於理解導演對於意境的詮釋很重要,所以我並不想放過。

不過,後來我發現,原來一個地名,有不只一種說法,一個人的名字,也不只一種稱呼。更糟的是,每個穿起古裝的角色,除了舒淇跟張震,其他都長得一模一樣。剛開始我還沒意識到,原來田季安(張震)不只一個老婆,那個舞姿嫚媚的女子,是小妾啊;直到她被下蠱,我才確定。

電影本來就沒義務一開始必需讓人看懂,有些故事,就是在一層又一層的揭秘的過程裡,才能讓觀眾真正的理解,到底整個故事在說什麼。於是,關於我自己辨識力不佳,文言文理解力太差,只能摸摸自己的鼻子,回家做功課。不過,看完電影之後,還要回家做課後複習,能有幾人?

然而,除了讓人難以忍受的文言文和英文翻譯,其他的整個觀影過程,卻是很令人感動與享受的:華麗的原野風光、靜謐的森林枯樹、沈靜長鏡頭下的孤寂,還有隱隱約約在層層疊疊帷幕下的幽謐。畫面與音樂的孤寂美感,尤其是片尾的鼓聲,真的是莫名的震撼。

我以為自己應該算是相當成熟的電影觀看者,對於故事的掌握,意象符號的捉模,應該有足夠的敏感度了;不過,這電影剛開始,還真讓我也有捉摸不定的感受,我揣測,聶隱娘名氣很大,但是接受度,或許真的會有點辛苦了。

比較好奇的是,到底外國人是怎麼懂這部電影的?如果他們也沒做過任何事前的準備,他們看到的英文字幕,也一樣代名詞不清楚,根本搞不清楚每個人的關係;而且連東方人也分不清楚誰是誰,那麼,外國人是怎麼分得清楚男女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呢?

於是,到底外國人看到了什麼?

我想像自己的狀況,也假設了他們的理解:雖然我沒有搞清楚歷史背景裡的複雜關係,不過,肯定隨著長鏡頭對意境的描述,我明白了故事想要詮釋的重點,也就是貫穿整部電影最關鍵的一句話,「青鸞舞鏡」。因為這句話,我也明白,故事裡最主要的意象,應該就是「鏡子」,因為「鏡像」,反射了關於歷史、權力、關係、個人、心靈、與「虛實」等等的主題。

之後,在我看完電影,回家做功課之後,發現排山倒海的評論裡,絕大部分的解說,也多圍繞在「青鸞舞鏡」與「孤寂」「放下」之類的主題。這些跟我原本的假設,感覺上應該沒有太多的出入。

於是,我想,外國人應該也不是以「看懂」的方法,在理解這部電影,而是以鏡頭下的情境與符號,「感受」電影想傳達的寓意吧。從顏色、光影、前進的速度、角色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也就是說,與其問「真的看懂了?」,不如說,「真的感覺到了」!

站在電影螢幕的這個大鏡子面前,影像彷彿具有穿透力一般地,映照進入觀影者的心理,震撼觀影者的心,同時也反映了觀影者,原本內在裡一個相仿的情感:孤寂的人生,自己的選擇。

因此,這樣含有難解的歷史背景、與複雜人際關係的電影,若真的能夠跨越種族與國界,那麼它感動人心的那陣 電流,應該不在於「理性上的理解」,而在於「情感上的感受」。

當然,那「感受」的首要條件是,克服暗室裡的濃濃睡意。

@@

(右圖:from The Guardian)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29832650

 回應文章

MD
2019/01/23 05:52
什麼人都沒殺到的謠7,反而自己被扼殺到意識與精神。

EAD
2015/11/17 00:20

好像有些地方弄錯了,

這邊說的是,嘉誠公主是田季安的娘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415

(tredgdhesc@gmail.com)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5-12-16 16:30 回覆:

Dear EAD:

你說的沒錯,嘉誠公主是田季安的娘,但也是窈七的娘。請見以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BA%E5%AE%A2%E8%81%B6%E9%9A%B1%E5%A8%98 。進入角色介紹,把所有角色連結,即可見。


HUNTER
2015/09/23 14:57
鏡子真的是本片的主要寓意,啜泣後的隱娘,心中那面鏡子在被磨鏡少年磨亮了之後,總算真真正正看到了自己,才會有了自己的主見吧,這片真的讓人回味再三。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5-10-03 21:20 回覆:

Hi, Hunter,

你說的真好耶:「心中的那面鏡子被磨鏡少年給磨亮之後,就看見了真正的自己」。

隱娘的啜泣,既是發現自己,應該也是一種對過去的洗滌吧。果然令人回味。



HUNTER
2015/09/21 15:07
先斷其所愛,然後絕之,個人的理解是隱娘的第二個任務,因為目標抱著小孩睡著了,她下不了手,所以道姑跟她說,以後要去除影響自己動手的人,然後再把目標除掉,也因為道姑知道隱娘尚未絕情,所以乾脆派她去殺兒時的青梅竹馬田季安,一來田季安本就是目標,二來正好讓隱娘斷絕世間的情念,只是後來諸多影響改變了隱娘的抉擇,那個悶頭啜泣等於引出隱娘的本性了吧。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5-09-23 08:25 回覆:

Hi, Hunter,

的確。會去處理田季安,是因為上一個任務沒成功,就壞在「有情」,於是,田季安的任務,一方面可以解決惡人一個,又可練習一課「絕情」。 

或許在之前的殺手課程裡,都是技術性(功夫)的課程,這次,是心理性(內在)的課程。結果,窈七發現,這一課,她有自己的想法,一來,她終於發現自己跟母親與阿姨不一樣,二來,她也認識了自己(有情),三者,她想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自己的生命。於是,她選擇跟道姑了斷,遠行離開。

也是因為她的有情,才能成為一個有道義的人。因為道義的義,跟情有關。

當然,電影中有許多幕,都有暗示到「覺醒」的時刻,包括啜泣一幕(印象中好像這一幕裡,也有母親的鏡子出現)。這篇文章裡,是為了配合鏡子的解釋,才特別以「磨鏡少年」的片段,作為例子。

謝謝你的提醒喔,讓我在腦中又回味了好一下。^^


abc
2015/09/20 23:54
修行,不是出家,是認識自己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5-09-23 08:14 回覆:
認識自己,好難啊。到現在,我還是跟自己不大熟悉。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11 21:13

侯導的電影一直都是詩篇,劇情從來就不是重點,也不需要當場看懂。很多時候只是看那個畫面和感覺,以後消化了,可能其中一幕會伴隨一生。可能這是西方觀眾去接收的地方。

看紐約影展的預告片段,明明兩個人在樺樹要打了,突然鏡頭是云在樹梢10秒,哇,這就是美感,連打鬥場面都可以成為詩篇。

謝謝精彩分析

ximilu(katydid951) 於 2015-09-14 08:48 回覆:

的確,有幾個畫面,真的停在腦海裡,久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