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戰戰兢兢孤獨寂寞的寫作旅程
2016/05/17 14:12:26瀏覽4605|回應0|推薦19

《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是部2015的美國獨立電影,也獲得多項提名。這部電影是關於20世紀末美國暢銷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的故事,劇本根據的是 David Lipsky 的暢銷書,Although of Course You End up Becoming Yourself。故事起於Lipsky 對於 Wallace 的回憶,回想他剛到《滾石》Rolling Stone 當記者時,曾經做過一個關於 Wallace 的深度採訪,當時他們一同生活五日,Lipsky 以錄音卡帶(也就是電影海報上面的卡夾),記錄著當時Wallace生活實況。然而,這卡帶裡記錄的故事,絕不只有Wallace的生活實記,還包括兩位男作家的心靈交會,也就是海報上卡帶磁條所表示的兩顆腦袋。這是個關於兩個男作家的內在互動與時代反思。

會接觸這部電影,是因為有兩位讓我佩服的朋友,都意外的共同說了一句話:「這是去年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一位是在2015金馬影展之後說的,另一位則在最近。這兩位朋友都提到一件事:好感動。

在我也被感動之後,才注意到,原來《寂寞公路》還被《紐約時報》與《浮華世界》等超過三十家的美國報章媒體譽為「2015之最好看電影之一」。

。。。。。。

故事只有兩位主角,一位就是作家 David Wallace,由 Jason Segel 飾演,另一位則是滾石記者 David Lipsky,由 Jesse Eisenburg 飾演(Eisenburg 就是在2016《蝙蝠俠對超人》裡的大反派 Lex Luther)。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巧合,在這個故事裡,其實也是現實裡,有兩個 Davids 相遇也相知。David Wallace 又高又壯,David Lipsky 則瘦瘦小小,這兩個Davids的相遇看似偶然,卻是Lipsky的刻意,由他而開啟的這趟旅行,也逐漸揭開兩個David之間「既生瑜何生亮」相互欣賞又嫉妒的複雜情結。

David Wallace 是過去二十年最具影響與代表性的美國作家之一。1996年出版的《無盡的嘲笑》Infinite Jest,讓 Wallace 瞬間大紅大紫,成為暢銷作家。此時,Lipsky 也剛出版一本不甚成功而默默無名的小說,於是,聽到她女朋友Sarah大大讚賞另一位David時,頓時心生不悅焦慮嫉妒。然而,就在閱讀 Wallace 將近1100頁的小說之後,他不得不承認Wallace 的聰明與才氣,進而拜託《滾石》的長官,讓他近距離採訪這位20世紀末的重要美國作家,順勢趁機琢磨這位作家,搞清楚他有什麼密招,可以寫出如此偉大的神作。

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即在此處:不是直接介紹 Wallace,而是透過Lipsky來認識Wallace。經由間接的回憶與陳述,可以形成兩種效果,第一,Wallace 真是個神祕的大作家;第二,能讓 Lipsky 這樣的小說家都甘拜下風的作家,到底是怎麼個神法呢!

。。。。。。

首先,由 Lipsky 的背景了解起。Lipsky 是個生活在紐約大城的文青作家,剛過三十的他,意氣風發,一方面是剛出版了一本新書,另一方面則是他擠進許多記者的夢幻雜誌社:《滾石》。他的父母都是藝術家,於是基於家學淵源,他也一心想成為文學作家。生活在紐約,他有許多文藝朋友,而這些生活在紐約的文藝青年,都有著相當不錯的家境,若不是頻繁地參加作家趴,吟詩喝酒又作樂,就是經常周遊列國、經驗生命,以豐富寫作、強化創作。

由Lipsky的角度來敘述Wallace格外的具有說服力,因為Lipsky代表的是一般認定的作家養成必備條件:文青父母、文藝團體、大城市、與豐富的生命經驗。

正當 Lipsky 為了自己的三十而立而沾沾自喜又自以為是的時候,想不到他的女朋友睡覺前的閱讀,竟然是一名住在鄉下作家的作品。Sarah對於不知哪兒來的老土作家的青睞,讓Lipsky感到自己彷彿踢到大鐵板:真是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成養分,能造就成如此強大創作力的偉大作家?

Lipsky代表某種文藝青年的高度,而在這樣的高度之上,竟然還有妒忌的對象。故事最後Lipsky自己也陳述了:我想成為像Wallace這樣的作家,而Wallace也有他想達到的更高境界。那麼,這樣的境界在哪裡?

Lipsky這樣的角色,於是代表一個仲介式的臺階,一方面他可以為我這樣的平凡人,介紹Wallace那樣的更高境界,了解他的神祕之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透過Lipsky的高度,更形墊高了Wallace 的高度,讓人更是無法理解他的文學造詣為何能夠如此高深。

。。。。。。

於是,Lipsky就帶著幫助讀者認識Wallace,也幫助自己提高寫作高度的期許,來到Wallace遠在伊利諾州的家。

然而,總是出乎Lipsky的意外,Wallace的日常生活非常平凡、非常普通,甚至一點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原本打著揭發某些秘密的期待,像是發現原來Wallace是靠吸毒酗酒才能寫出好作品之類的,根本也沒找著。因為事實上Wallace就只是個過著簡單平凡人生活的平凡人。

相較於紐約大城市裡文青多采多姿的文藝生活,Wallace 只是在鄉下兼課維生的普通人,養了兩條大黑狗,開台沒有避震的破車,住在不怎麼樣起眼的偏遠平房,偶而跟教會的人跳跳老土舞蹈(不是城市裡的vogue party),嗜好是看電視(大概就跟我們現在愛上網鬼混差不多),也愛喝可樂跟吃垃圾食物,家裡有點亂,也沒有固定的關係與感情生活。

Lipsky在五天的貼身記錄獲得的寫作秘訣,跟功夫熊貓裡的阿波得到的秘笈寫的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神祕的配方,只有你自己。

Wallace 敘述,他只是真實的撰寫著屬於他的生活、他的時代的生活、還有他的時代的想法,沒有一絲造做與虛偽,就是真實的呈現。

而他之所以會寫出讓許多人共鳴的小說,因為他的生活相當辛苦,總是活在窮途末路,面臨許多困窘,而且,常常寂寞空虛。在他的小說中,他誠實地記錄這些生活中的無趣與寂寥,評論這些空虛無助,真實的陳述在這些落寞中的心境。

他冒著寫出非常無趣的日常記事,卻不小心創造出新的寫作風格。迥異於紐約大城裡的文藝青年,透過旅遊的新奇,追求新主題與開闊新領域。他的風格就只是紮紮實實地描述真正的自己:「生活在極度富裕的世界,內心卻總是非常寂寞的年輕人」。而這樣的自己,卻是時下許多年輕人的共同經驗。

雖然在他們的對話中,Wallace 說明他的故事描述的是典型的美國生活,但是,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於這種「富裕裡的寂寞與繁榮中的空虛」 ,正是當代資本主義城市生活者的共同經驗。有段情節很妙,Lipsky問Wallace,那麼你的讀者是哪些人呢?Wallace 回答,大部分是充滿熱情卻寂寞的年輕男性。他繼續評論,只要想想這些讀者,竟然可以讀完一千多頁的小說,可見有多麼寂寞!!

寂寞的作者,寫出關於繁華豐饒裡的寂寞故事,讓那些也在寂寞裡的年輕人,找到惺惺相惜的出口。Wallace 解釋他自己的成功大概就源自於此吧。

。。。。。。

對於少年得志的 Lipsky來說,Wallace的成功真是讓他又敬又忌。他那期待的心情如此巨大,讓Wallace忍不住非常誠懇地回應:"It's fine, but it's not real." 接下來故事大致是就是在詮釋這一句話:功成名就之後,雖然很好,但是不真實,真實的還是那個原來最真實的自己,還有原本的平凡生活。

當Lipsky期待著小說暢銷與功成名就之時,Wallace其實很害怕跌入他曾經最為厭惡的暢銷作家的模樣。虛偽從不是他的行事模式,於是他很擔心成名反而讓他跌入虛偽,讓他成了真正的大笑話(the infinite jest,剛好是他的書名)。

於是他們的旅途回程,Wallace如此告訴Lipsky:功成名就當然很好(it's fine),但是不能一直活在那些虛幻的關注(it's not real),此刻的真正勇氣,是如何勇敢地把自己抽離出那種虛幻的大眾關注,而回頭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自己平凡的生活,並且專注地繼續寫下去。也就是,勇敢地繼續獨自坐在房間裡,孤獨地面對自己的白紙。

Wallace真是一個令人佩服的作家,在光環下,仍舊如此的理智理性而且自我要求,一點也沒有因為光環而膨脹或沉迷。回到家,這個文壇公認最聰明的男人,不就只是個乖乖撿狗大便吃麥當勞的宅男罷了。

。。。。。。

但是Wallace也承認對於「關注」的渴望與期待,尤其是女孩子的關注,他說這是所有哺乳類男性動物的本能。於是他大大地吃了幾次Lipsky的醋,簽書會的女孩子總會多看Lipsky幾眼,他甚至懷疑Lipsky接近他的前女友是另有所圖。

當然Lipsky也對Wallace吃醋,因為他的女友Sarah不只迷上Wallace的小說,還跟Wallace有說不完的話。

除了名字,這兩個David還有許多相似之處。Wallace的前女友說他們喜愛在寒冬的車上開窗抽煙的模樣幾乎一樣,他們也欣賞一樣的電影,總是在對話中有許多心靈相通。電影裡的兩條大黑狗,即是象徵,不只象徵真誠與忠誠,還象徵心靈相通,因為原本的家狗竟莫名其妙地與一條來路不明的大黑狗,成了麻吉好友。Wallace 與 Lipsky 不也如此。恰巧遇上,就連結相通了。

既是惺惺相惜,也是相互妒忌。對於Lipsky來說,他已經是聰明的紐約人了,怎麼還會有這麼聰明的鄉下人。對於Wallace來說,這個Lipsky為什麼那麼要命的好運,剛好有聰明又有外表,很容易就得到喜愛的女生的關愛。兩人之間矛盾的瑜亮情結,在這短短五天困擾彼此、縈繞心頭(不過,如果剛好是同性戀或是剛好一男一女,或許故事就百分百地不一樣了)。

。。。。。。

兩人在這趟旅程中,從互相青睞,經歷口角不和,最後在黑暗的深夜裡,終於達到互諒與和解。

Lipsky逼問Wallace是否有吸毒或酗酒,因為他的小說裡有大量篇幅都在討論吸毒。而且一個有趣的採訪肯定需要驚爆點,如果能夠挖出吸毒事實,那肯定能讓《滾石》當期大賣。

Wallace的回答是,能夠寫出那樣橋段的小說,無關乎吸毒或酗酒,靈感不是來自腦內化學的不平衡,而是來自於對於世事的徹底絕望。

他原本以為只要能夠透過不斷努力,一步步地踏實前進,肯定能夠達到期待的目標,這是傳統美國人的美國夢。然而,在真實的生活裡的真實實踐過程,讓他體悟到的是,根本沒有美國夢這件事,一切不過只是幻象,甚至自己根本就是個空無。

因為美國夢碎,繼而對自己深感絕望,甚至根本無從抵抗這種最深的空虛與無助,無法再度面對絕望的自己,最後,Wallace 選擇了跟他小說裡的人物一樣的抉擇,即使必須面對肉體的絕對痛苦,這樣的生理痛苦,卻是他精神上的憐憫的解脫。

。。。。。。

Wallace真是一位真誠而細膩的作家。他不換掉破車,是因為有了情感;他帶個詭異頭巾,不是為了創造譁眾取寵的嬉皮形象,而是因為大汗滿頭會汗滴桌上紙。他看輕讚美,因為愈多的讚美只會帶來愈多的虛偽,而虛偽之後所累積的,就是更多的潛在危機。

結果,最後,Wallace 並沒有克服這些危機,他所謂的心靈危機。

。。。。。。

《寂寞公路》這個故事,不只是關於一位二十世紀末的重要作家,不只關於兩個作家的互動與心結,也是個記述90s年代的回憶。Wallace 貼在牆上的 Alanis Morisette 以及小說家 John Updike 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Wallace 喜歡 Alanis,因為她很真誠,一點也不虛假,就算看她吃大麥克,一點也不突兀。這就是道地的 Wallace,全面性的真誠,沒有一絲虛假。

最後,附上我也好喜歡的,也曾經陪我瘋狂過的 You Oughta Kno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PcyTyilmYY

此外,劇中對話要命的快,一個不小心閃神就剎那看不懂,於是也附上劇本,如果一人宅在家又「有夠寂寞」的話,可以打開來讀一讀,畢竟比起那一千多頁的小說,真是簡單太多了。

The End of the Tour (script)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573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