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8 16:31:48瀏覽10045|回應2|推薦19 | |
《丹麥女孩》有幾個吸引人前往戲院關注的理由。導演是2011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王者之聲》(King's Voice)的最佳導演 Tom Hooper,也是2012年《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的導演。 男主角(也算半個女主角)是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曾經在2014年的《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裡扮演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也以此角色獲得2015年多項最佳男主角獎。而女主角則是我相當喜歡的愛莉西亞.維肯特(Alicia Vikander),曾經在《人造意識》(或稱《機械姬》Ex Machina)裡扮演美麗機伶的機器人,也在《紳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裡扮演美麗的英國特務Gaby。 再者,除了出色的導演與演員之外,故事的主題也相當吸引人,關於世上有紀錄以來的首位變性人,關於她內心的掙扎與社會適應的問題,還有這對藝術家夫妻如何化解由丈夫性傾向而產生的衝突與互動。 。。。。。。 瑞德曼所飾演的角色是二十世紀初期在丹麥深受歡迎的浪漫派風景畫家 埃恩那.維格納(Einar Wegener),而他的妻子葛爾塔.維格納(Gerda Wegner)也是藝術家,在她仍在念大學的十九歲時就與埃恩那結婚。 故事剛開始時,Einar 已經是一位受人注目的風景畫家,前景無限;而 Gerda 仍在找尋定位與努力作畫。當時兩人已經有各自喜好的風格與方向。Einar 喜愛的是十九世紀的浪漫派畫風,鍾情於大自然的景致。他最喜歡又會重複一直繪畫的內容就是下面這幅:孤立於海邊的五棵樹。而當時 Gerda 喜愛的則是人像畫,一開始她還是順應古典的繪畫風格,直到發現 Einar 內心的秘密之後,風格丕變,自此尤愛刻畫女體,描繪充滿肉感與慾望的女性,以及呈現當時的時尚風潮。 在 Gerda 找到也確立自己的風格之後,自此與 Einar 的十九世紀浪漫派迥然不同,Gerda 代表的是二十世紀初期,二次大戰前於巴黎風行一陣的裝飾風藝術(Art Deco)。或許因為不再是當代的繪畫潮流,Einar 在變性之後,不再作畫了(當然還有另一因素:內心對於海邊五棵數的激情不在執著)。 當故事進行到中間時,觀眾才開始明白,為什麼 Einar 會一直沉迷於刻畫風景、重複地繪畫這孤立於海邊的五棵樹。原來,那股源源不斷的繪畫衝動是源自於對於初戀情人無法割捨的愛與思念。這位讓 Einar 念念不忘的情人是位男性。這位男性,漢斯(Hans Axgil, Matthias Shoenaerts... he is my type...),第一次喚醒 Einar 內在女性靈魂的萌芽;其次才是 Gerda,在她意外要求先生披上禮服當模特兒之後。 (事實上,在 Einar 與 Gerda 的真實人生中,並沒有這位漢斯,電影裡這個角色的出現或許是為了營造衝突與連貫性。漢斯的出現讓 Einar 與 Gerda 之間產生了三角關係,也在他們彼此最需要幫助時,Hans 成了連結雙方的關鍵。) 這三者之間有個有趣的平行連結:這兩位畫家都因為深愛著某個得不到的人,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創作熱情。 Einar 對於浪漫風景畫的熱情,源於失去 Hans,因為被父親發現兩人的親吻而徹底阻攔,完全了斷 Einar 與 Hans 的關係。這段得不到的愛情,撩起 Einar 熱愛不斷繪畫兩人共同記憶的那個海邊。 同樣地,一開始 Gerda 雖然知道自己喜愛繪畫人像,也認真作畫,但是她的畫作尚不成熟,還沒有獨特的靈魂。然而,就在 Einar 因為穿著女裝而熱衷追尋女性自我時,Gerda 也不得不面即將失去自己所愛的先生,於是內心衝突洶湧澎湃。因此正當 Einar 前往與詩人 Henrik 約會之時,Gerda 畫出第一張 Einar 的女體畫像,也是由此開始,她的繪畫產生獨樹之風格,開展她前往巴黎的契機。 失去 Hans 使得 Einar 的繪畫深邃而有靈魂,失去 Einar 也使得 Gerda 產生內在衝突,激發出大膽又瘋狂的情慾風格。 以下三幅是 Gerda 的畫作(不過不是電影裡所呈現的作品),第一張即是以Lily Elbe 為主角: 在上面這幅畫,Gerda不只呈現女體,也呈現畫家的角色;光線也是主角之一。有趣的是,畫中與觀者面對面的視線,都不在最前面的主角,而是在右上角的光線皺摺裡。 除此之外,Gerda 也畫了不少女體插畫,有些是女女關係(不曉得是不是 Gerda 與 Lily 的生活寫照,也或許是這些女女關係的插畫,讓後來不少研究者認為她或許是位女同性戀者)。在真實世界裡,Gerda 與 變性後的 Lily Elbe 離婚之後,又再婚。再婚的先生是個混蛋,騙光 Gerda 的積蓄,讓晚年的 Gerda 窮途潦倒,只能靠賣插畫維生。 Hooper 的鏡頭下,除了浪漫的愛情之外,還有許多慾望的流動,刻意刻畫兩人內在洶湧的情慾,無論是為對方燃燒,或是在自己的內心膠著。或許許多浪漫的刻畫讓整部電影好像前進緩慢而不夠深入,然而若是將這些情慾的描寫對應到 Gerda 與 Lily 的真實人生,或許非常寫實,由 Gerda 的畫作與 Lily 的自傳 Man into Woman: The First Sex Change 應該就能理解導演刻意在這些橋段停留的用意了吧。 。。。。。。 Gerda 和 Lily 兩人的感情真好。雖然表面上是 Einar 如何真的身體力行,變性成為女性的故事,但是這段歷史若是沒以 Gerda 真心相隨真誠的支持,又如何有完成的可能。若說 Einar 內心住著一個溫柔婉約的表妹 Lily,那麼我感受到的 Gerda 內心也住著一個勇敢的陽剛的雄性靈魂,包括她許多的言行舉止也都有如男性般的快、狠、準,直接而不嚕嗦,包括 Gerda 對 Einar 的追求與親吻。 Gerda 是這麼說的:We went to coffee, and I kissed him.... It was the strangest thing. It was like kissing myself. 看看下面的劇照,應該就能發現導演刻意將兩人個角色化為一人的意圖。這兩個畫家彼此的愛,彷彿都是愛著住在自己身體裡的那個人,也是愛著鏡子裡的出現的那個自己(這也是為什麼電影裡一直出現鏡子的鏡頭)。果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人都是彼此的鏡子。 就是如此地勇敢地守候在 Lily 身邊,堅信 Lily 沒有任何精神上的問題,僅僅只是想當個女性而已,Gerda 才能幫助 Lily 走向變性手術這最後的一步。(右上圖:兩人的感情還好到成為比翼鳥。) 。。。。。。 「凝視」是《丹麥女孩》裡的重要主題。 什麼樣的 凝視(gaze),會讓 Einar 害怕吐露想要成為女性的身體慾望? 來自社會上各類意識形態的歧視,都是不友善的凝視,包括醫學診治也是種歧視的凝視,每每到最後總認為 Einar 的問題是源自於精神分裂,還打算以醫學之名將他綁起關起來。 然而,由最上面一張電影劇照可見, Einar 在面對來自社會各個層面帶有歧視凝視的「反凝視」,他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內在情慾,正視自己身體的需求,說出自己的期許,也身體力行地完成願望。她在面對他人的凝視時,不再是個消極被動的弱者,而是能夠正面回應他人凝視的主動者。比起當時的女性,她是更弱勢的變性者,但是她積極面對身體情慾與社會壓力的勇氣,在那個相當保守的年代,真是極為令人敬佩。 當然,她能有如此勇敢的精神,也不完全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在動能。若不是 Gerda 也一直勇敢地與 Einar 站在一起,支持她的選擇,一起並肩向外面對一切不友善的凝視,又如何能成就一位勇敢面對體制又改變社會觀感的變性手術實驗。 (關於「凝視」電影裡有許多細節可以討論,多到可以寫篇論文吧。^^ 例如 Gerda 的畫作之所以獨特,也是來自於她「以女性之眼凝視女體」的角度〔女性既是主體也是客體〕)。 。。。。。。 除了凝視,電影裡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鏡像」(也是多到可以寫論文)。透過鏡像,Einar 逐漸認識自己、建立起自己的真實形象。正如同嬰孩由鏡像逐漸拼湊起自己的形象,Einar 也逐漸透過鏡子,甚至模仿其他女性(紅燈區女體的那一幕),認識真正的自我,由內而外的重新認識一番。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一次手術之後,Lily 會告訴 Hans:我已經完全是我自己了(I am entirely myself!)。因為 Lily 應該是個道道地地的女性啊(在真實世界裡,Lily 在第二次手術時〔2/5〕,醫生由他體內取出卵巢,於是也有人提出,Lily 應該是雙性人,而她傾向選擇女性身體。) 下圖這個橋段,又再度同時彰顯這幾個主題: 1. 透過兩人的重疊呈現 Gerda 與 Einar (Lily) 是彼此的另一個自我(alter ego)。 2. 凝視 3. 鏡像中的自我 (認識自我與重生) 。。。。。。 故事最後,在Lily離開人間之前,開心地對著 Gerda 說,我夢見我回到嬰兒時期,母親懷抱著我,對我微笑。這是個「重生」的概念。故事結尾的這個橋段非常感人。因為變性手術,Lily終於真心感受到她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也真正全面性地接受她的身體。她已經由內而外完全是個女人了。 然而,Lily 的重生,也是死亡。雖然肉體逝去,但是她的靈魂總算真正的自由了。這也是為什麼 Gerda 與 Hans 回到丹麥海邊時,Gerda 會說,讓絲巾飛吧! 雖然電影的故事最後停留在 Lily 的第二次手術,然而事實上 Lily 總共接受過五次手術。第五次手術進行的是植入子宮,不幸地這次手術終告失敗。此時的 Gerda 已經與 Lily 離婚,於是並沒有陪伴在 Lily 身邊。而手術前的 Lily,的確真的渴望有子宮,也渴望結婚生小孩。她的求子渴望,也可以在電影裡的第二次手術前與孕婦的對話內容見得(左圖,真實世界的Lily)。 此外,在真實世界裡,Gerda 與 Einar 的確養了一條可愛的小狗。下圖:真實世界的 Gerda 和電影裡的 Gerda。右邊的 Gerda 在電影中叼著畫筆相當帥氣,那畫筆即象徵著她陽剛的內在性格。 下圖:Gerda畫的 穿著舞服的Ulla。現實裡,的確有 Ulla 這位舞者。也是這幅畫,讓 Einar 披上舞衣,開啟女性意識的窗。 。。。。。。 《丹麥女孩》是個充滿視覺享受的浪漫故事,這個關於變性人的故事比較著重在 Lily 與 Gerda 堅持的勇氣和堅貞的情感,至於變性人在社會上將會承受多麼大的社會壓力,將要如何克服這些異樣眼光與歧視的困境,以及面對外界質疑的煎熬等等,則琢磨得不夠深刻。不過,瑞德曼(Redmayne)的表現卻不得不讓人讚嘆,不只要裝扮成女性,還要婀娜多姿搔首弄姿。就一般女性而言,要如此嫵媚妖嬌都很難了,更何況是一位男性。然而,因為他自己在《愛的萬物論》裡的表現實在是太完美了,於是想要再超越,著實不易吧。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