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索爾之子》Son of Saul 絕望中的救贖希望
2016/01/22 16:44:57瀏覽7457|回應0|推薦13

《索爾之子》已經獲得 2016 年第73屆的金球獎最佳外語片,近日也硬生生地擠下備受看好的《聶隱娘》,進入 2016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之一。《索爾之子》來自匈牙利,導演 拉斯洛.傑萊斯(László Nemes)首次導演戲劇長片,即已獲得如此榮耀,真是非常了不起。

這是個相當值得用心感受的電影。有別於一般的恐怖片,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直接嚇人的橋段,也沒有任何會蹦出驚嚇的鬼怪,但是,恐懼與死亡的陰影卻隨侍在側。然而,這種恐懼,不是純粹為了刺激的恐懼,而是直指「人性裡的最終恐懼」。甚且,導演最後還給了治癒這個恐懼的解答。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奧司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主角索爾(Saul)是位猶太人,在集中營裡為德國人工作。德國人不做親手殺人的工作,而把這類工作交給集中營裡的臨時工,索爾所在的單位,就是讓猶太人把猶太人送入集中毒氣室,讓猶太人清洗已經屠殺完畢的毒氣室,再由猶太人拉出一具具的屍體,送往焚化爐集體火化。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導演特殊的攝影技巧,產生逼近的感受,在視野的受限之下,創造觀影者與索爾的感同身受,同感於他的侷促與威脅,還有恐懼與絕望。然而,在如此逼近的死亡籠罩下,極度的絕望中,是否還有一絲絲光明與希望?

《索爾之子》就是在講述絕望裡的一絲絲希望,即使已經渺茫到幾乎不可見。但是在最為卑微的絕望裡,即使知道死亡已近,甚至自己已經是半個死人,如此,是否還有希望,可否期待「安息」?

。。。。。。

凡人都懼怕死亡。只是好端端地生活在太平之日的我們,沒有經歷過戰亂的威脅,或許無法體會與死亡共舞的極度恐懼與絕望。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猶太人,卻是個極端的例子;他們一車車地被再往集中營,集體生活在極度絕望的死亡恐懼。

故事的背景就設計在如此極度恐懼的背景下,導演嘗試著解釋一個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面對到的問題:什麼是「安息」。大家都知道要讓亡者「安息」,也知道 rest in peace (R.I.P),但是這些都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安息」?要透過什麼方法,才能有真正的「安息」?

。。。。。。

故事給我們幾種獲得安息的選項:通過宗教,通過宗教裡的導師,通過深愛的人,或是通過最虔誠的儀式安葬等等。在整個悲觀絕望的困境裡,導演演繹了什麼是「安息」的必要條件,而且他也在故事的結局,提供給觀眾他認為的最佳之解(在此就不暴雷了)。結局所呈現的解釋,果真讓人折服,也非常的合理,難怪這部電影會獲得如此多的大獎,不只是電影技術呈現層面,更是哲理的層次。

這個故事裡的納粹集中營與猶太教,或許我們都還不甚認識,於是先稍微解釋一些電影裡會出現的一些背景知識。

1. 基帕(kipa)。故事發生的主角是猶太人,信奉猶太教。猶太人頭上習慣要帶頂帽子,這頂帽子叫做基帕,意思是「遮蓋」。因為上天在頭頂上,頭頂不能大辣辣地頂著神聖的天(上帝),於是必須遮蓋住頭頂,保持敬畏與自斂之心。

電影一開始沒多久,索爾的帽子即被身後他人一擠而掉了下來。接著,他馬上從口袋又拿出一頂帽子,馬上戴在頭上。由他這個舉動(頭上一定要戴帽子,就算掉了也要馬上再戴一頂),即可發現索爾是個非常虔誠的猶太教徒。

2. 拉比。在猶太教裡,那些在猶太教堂(synagogue)裡教導民眾的智者就是拉比。在古代教育與知識尚未普及時,這些猶太智者即是主要的知識傳遞者,有些最崇高的智者還會擔當編纂經典的重責。這些智者先師編纂的猶太生活指南稱為《塔木德》(Talmud),這套又厚又長的巨著經典集結了歷代的智者已經歸納好的生活實踐原則與生命智慧結晶。

據說只要依賴這套巨著,就能解決大部分人生中所有的生活與困難。有研究者還認為,今日猶太人在世界的人口總數雖然還不及一千八百萬(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但卻能在各個領域都能展露凸角並且佔有多席重要之地,原因就在於《塔木德》這套6200頁的人生智慧全籍。試想,一個人只要閱讀一本《塔木德》,就能同時獲得歷代智者的智慧,這個民族怎能不牛呢!於是,除了《舊約聖經》,虔誠的猶太人也是家家都有《塔木德》。(下圖來源,Illustrated by Anya Ulinich

拉比除了是猶太人的精神導師之外,近代的拉比還必須擔當類似於牧師的工作,作為一般人與神之間的橋樑,帶給一般人來自神的神聖力量,例如受洗,以及給予安息的頌文。

電影裡索爾一直期待的拉比,就是為了要獲得「有神祝福的頌文」,如此才能獲得神的救贖,靈魂也才能上天堂。

3.猶太人的傳統舞蹈。Shtetl。在地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生活於波蘭和俄羅斯西南方的猶太人有種傳統舞蹈叫做 Shtetl,不過現在應該已經失傳,原因是因為生活在這個區域的猶太人已經被大量屠殺。電影故事裡也有一段關於 Shtetl 舞蹈的橋段。這個橋段非常諷刺,也讓索爾極為心痛與害怕。

4. 集中營的工作。納粹剛開始建立集中營,將猶太人被送往毒氣室屠殺時,這些駭人聽聞的事實仍舊尚未公諸於世(電影裡也有個相關的橋段,即是猶太反抗工人,想拍照存證,將集體焚燒屍體的照片公諸於世),於是大部分的猶太人(包括世人),都不知道被俘虜送入監獄會是這樣的下場。當時凡是老弱婦孺都被當成沒有生產力的無用之人,於是直接送進毒氣室銷毀,而那些有些技能和體力的男丁,則會被當成人力工具使用,索爾及其朋友們即是此類尚可利用的人工。

以下有雷,請謹慎進入

。。。。。。

接下來是關於故事的主旨:最後,索爾到底有沒有獲得救贖呢?

先由集中營的猶太工人了解起。因為集中營裡的恐懼與絕望,讓這些即將被送入毒氣室的猶太工人,必須儘快採取一些自救的方法。(下圖:起義是個希望,也是一盞火焰。)

索爾的同伴於是決定起義,自己的命自己救。自救是絕望裡的光明,也是活下去的希望。於是,故事的背景表層,除了有納粹的毒氣室之外,另一個層次就是暫時按捺不動的起義。

然而,正當大家忙著自救的革命計畫時,索爾發現自己久未謀面的兒子竟然在就毒氣室裡,尚未斷氣。然而不幸的是,他沒有權利可拯救自己的兒子,於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抬出,最後還是被強迫斷氣。

甚者,更殘忍的是,醫生(其實也是猶太人)必須把索爾的兒子當成是解剖研究的材料。當時的納粹集中營,也掌管此業務,設有醫院,但是不是為了救治病患,而是做人體解剖實驗,使用的人體當然是猶太人。

此時,即使索爾內心極度悲傷,我們卻沒有直接看見他的哀傷,因為他必須掩蓋所有的情感。不過,當電影持續進行時,觀眾肯定可以感受到他強烈的哀傷與愛兒之心。電影是以索爾的行動,展現他的 愛。

當兒子在世時,他無法給予兒子足夠的照顧與愛。於是,在兒子死後,他唯一的希望與唯一能為兒子做的事情,就是為他舉行一個安葬儀式。然而,若是要安葬一個人,必須透過 拉比。

困難的是,即使找到拉比,還要拉比願意,也要沒人注意,更要有塊空地。

眼前困難重重,但是索爾一意孤行,再多艱難也在所不惜。甚至,還害死一位拉比,更是影響到同伴們無法成功起義逃難。於是他的同伴責備他,為何要為了一個死人來交換好多活人的命。原因無他,愛。

猶太人認為,若是沒有來自拉比的頌詞與祝福,身體沒有安葬土裡,靈魂便無法獲得安息,當然也無法獲得神的救贖。於是,「安葬」的最終意義是,靈魂的救贖。也就是說,索爾一直想要找到一位拉比,目的就是要讓兒子能夠獲得真正的安息。

在兒子生前,無法給兒子好的環境(婚外情的兒子),起碼在他過世之後,能夠幫他安排一個希望的旅程,回到上帝的懷抱,靈魂的天堂。在焚化爐工作的索爾,怎麼也無法忍受自己的兒子,必須跟一堆沒有受到祝福的屍體一起火化,一起墮入烈火地獄。

安息,是索爾能夠給予的愛與彌補。為了給予兒子這份無窮的愛,他變得勇敢,變得不怕死。也因為這份企求愛的勇氣,讓他在絕望中,產生了堅忍活下去的意義。即使必須負重逃難,一點也不造成困難,即使要抱著兒子過河,他也要勇敢地游過去。

然而,外在的條件卻漸漸不為他所能控制,兒子就這樣地隨河水漂走了。頓時,他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也沒有逃難的意義了。還好,有好友的硬拖硬拉,他還是來到小木屋裡躲避。(下圖,拉比是個希望,有光明在後。)

。。。。。。

小木屋的橋段,是整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

先想想電影裡關於「安息」的假設。

索爾認為必須要由 a) 拉比 給予 b) 頌詞與祝福,c) 加上入土為安,靈魂才能獲得安息,才有救贖希望。

然而,現實的狀況是,a) 拉比連自己都救不了自己。不只代表智者的鬍子早已被剃光,連他們的生命也都不值一錢。甚者,在死亡當前的逃難下,b) 拉比自己的心都不安了,又如何心平氣和地念出禱詞,給予祝福。最慘的是,在過河時,c) 河水根本不領情,硬是把兒子沖走,讓索爾毫無給予兒子入土為安的機會。

由 a, b, c, 三個條件看來,能夠在死後獲得「安息」,實在困難,因為必須有三個必要條件同時存在。

此時,當故事來到索爾為了兒子屍體的離去而感到萬念俱灰時,導演讓我們先理解到,「形式上安息」是有多麼的困難。不過,當故事進行到小木屋的橋段,情況突然改變。

。。。。。。

在小木屋裡頭,就索爾的朋友來說,這果真是絕對絕望裡的唯一希望。他們知道,只要到達前面的森林,就有活著的機會,就能逃過死亡,「生命與希望」就在不遠的眼前。

但是,對於索爾來說,此時反而是個絕對絕望的時刻。原本兒子是他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失去為兒子安葬的期待,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頓時,一個小男孩出現,這是個宛如夢境的時刻。

這個小男孩如同他兒子的年紀,充滿好奇心的可愛男孩,歪著頭往小木屋裡頭望了一眼。這神奇的一幕,只有索爾看見,其他的兄弟則都沒看注意到。

也在此時,索爾終於笑了,會心的一笑,打從心理幸福的一笑。

這一笑,出現了希望之光。之後,導演的鏡頭於是帶我們來到村莊旁的原野,一片綠油油的生意盎然,朝向兄弟們說的那個村莊還有後面的那片森林。透過索爾心愛的男孩和索爾的幸福感,我們也看到欣欣向榮的幸福與希望。這一幕,是整部電影裡最為開闊又藍天白雲的一幕。

此時的背景是槍聲連連。觀眾們都知道,索爾和這些兄弟們都走向死亡了。但是,索爾跟其他兄弟的死亡不一樣。他的死亡是有希望的死亡,是救贖。因為,隨著這片綠油油的原野,我們知道,索爾的靈魂獲得了幸福的祝福,也就是得到靈魂的救贖。

索爾死亡的此刻並沒有abc三個必要條件,但是他卻能夠獲得「安息」。顯然,安息的必然條件並非拉比、頌詞、與安葬。

安息 需要的應該是,當下幸福與希望的感受。

。。。。。。

最後,聊聊導演的鏡頭。

整部電影在前面九十八分鐘,真是極度侷促急迫。從頭到尾我們看不到全景,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從頭到尾充滿了恐懼與威脅感,卻不知道真正的危險來自何處。導演的鏡頭總是緊緊地跟著索爾,製造我們與索爾一致的視野與感受,讓我們彷彿所有在集中營的猶太人,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將會如何,只知道死亡的恐懼隨侍在側。(下圖:要那麼近的拍攝,製造壓迫感。)

然而,當鏡頭來到小木屋之後,隨著小男孩的離去,總算展開,因為,那份恐懼對索爾來說,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希望與救贖。

再者,名字,索爾,英文是Saul,是以色列國三王時代的第一位國王,也是以色列人建立的第一個王國。於是,索爾之子是誰呢?當然指的就是世世代代的以色列人。

。。。。。。

透過極端恐懼的情境,導演演繹了什麼是真正的安息與救贖;透過非常嚴謹的宗教規定,導演也演繹了什麼是安息與救贖的必要條件。

這個情境,是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必須面對考題;而這個答案,也是每個人一生最想獲得的智慧。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tydid951&aid=4423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