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野干說法(十三)為何要布施?
2015/02/16 11:02:36瀏覽711|回應0|推薦4

帝釋天主又問:請您說明什麼是六波羅蜜?

野干說:第一是布施。對世間萬物毫不眷戀,不但能捨,而且願意覷破那慳貪吝嗇的執著心。

第二是持戒。不作惡行,是持戒。

第三是忍辱。遭遇逆境惡緣時,心能忍受,無報復之念,即是忍辱。

第四精進。於道業能勤奮不懈,不悔,是名精進。

第五禪定。專心一意,收攝內心,不生邪念。

第六修習智慧。智慧能破除無明煩惱。以上是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的善巧方便可以調服六根。

接著,野干又說:另外有四種方法也可以調伏六根。

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捨心。

這四種稱為四無量心。

六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

四無量心為「慈、悲、喜、捨」等。

何謂布施?這裡簡單指出布施的真義,──即覷破我們“慳貪”吝嗇的“執著”心。

假如是因為聽人開導:布施愈多,福報愈大;有捨就有得,捨不得,未來就當窮族啦。…因此為了將來或現在獲福,為了避窮才來布施,這樣的觀念絕對不是布施真義。

有一位退休老師跟我說:我不喜歡去寺廟參加活動,平時只在家裡自修讀經誦經念佛。

我訝異地問:原來你信佛,為什麼不去寺廟參加活動呢。

她說:避免被當化緣對象。

吽!我跟她初識,聽了,不知該如何回答,遂保持沉默。

我心想:怕被化緣,斷絕了自己廣結善緣的機會,不捨,那還真得不到智慧哩。不行布施道,少了「捨」這把金鑰,鎖了千萬年的自性寶藏可無法開啟呀!

緊抓凡夫最該捨棄的慳貪心,即使日日誦經,功德在那兒?這與廣行布施卻計較得失的梁武帝被達摩祖師喝叱“無功德”一樣;做了布施的人,貪福;不敢給自己機會布施的人,貪財;都是著相生心,有所執取。

二十多年前到中國參訪寺廟,時而遇到乞丐,拿錢給一人,立刻招來更多乞求的手,有限的盤纏能給兩個人、三個人…但是無法滿足所有伸出來的手,真的希望能幫助他們,此時才豁然明白佛陀出家的意義和悲心。

最近有佛友分享到落後國家旅遊經驗,情況也是如此,乞求的手太多,嚇得她們落慌快走,不敢再輕易施財。

布施有三類:財施、法施、無畏施。

三類之中什麼才是真實的布施呢?

唯有「法」的布施才是真布施。──唯有「法」才能令人捐捨「慳貪的心」。然而不捨棄慳貪的心,將致「法不染心」,所以居士行道的基礎,必先來自財布施。

經云:貧窮布施難,貧窮學道難。能不鑑乎!今生有福報可行布施道,應感激自己前世曾經種福田,廣結了善緣。

信佛、學佛,能深解佛法義理者,必知「三輪體空」的布施心態可以導入解脫道。

〈梵於2015.1.29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o606&aid=2093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