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選擇的自由
2016/01/10 20:37:04瀏覽843|回應1|推薦40

一句話,兩種讀法。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選擇」的自由。第二種讀法乍看很矛盾。何以不得選擇反顯自由?選擇,人之所欲,我之所欲,不是嗎?

當然……未必。選擇之所以不盡然可欲,在於項目紛繁,令人目迷。若要從心而選,就得支付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而心理成本到頭來可能更甚於時間成本。亦即,選擇使人焦慮,原因與其說是會耗費許多時間,不如說是「預期」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大概可以算是艾倫.萊特曼所指的現代社會中「人為所營造的急迫感」(the artificial urgency)。

再者,套用詹宏志先生談網路書店購書的話,人面對紛繁選項,容易淪為「過去的習慣與興趣的囚犯」,選來選去,選中的都是同樣性質的東西,選的「都是自己」。換個角度看,這其實等同於,沒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選擇」,是公眾生活的大忌。就算有前述難處與壞處,在民主社會下做一己經驗的「囚犯」,總比在極權政體下做獨裁者的奴僕好。但就私領域而言,偶爾逃避選擇,未嘗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搬回嘉義後,和家人吃過兩家餐廳的無菜單割烹料理。一家餐廳彷彿重在「割」,縱向精采紛呈。一款款以魚為主的海鮮各具風味。《論語》裡說,孔子「割不正不食」。學者對這句話見解分歧。我將心比心,發現孔子多半好吃也懂吃。參差的刀工,哪裡入得了饕客的法眼。

另一家餐廳似乎重在「烹」,橫向百花亂眼。一道道菜色,食材各異,手法有別。魚、菜蔬、蝦、蟹、牛肉、米飯,或烤,或炸,或熬,或煮,或品其原味。有道牡蠣料理十分別致,上菜時猶帶焰火。外觀似一般焗烤菜餚,入口卻吃出半生熟牡蠣的鮮味。

固然少了菜單,顧客也就少了選擇,但是電視名廚的廣告詞說「煮菜看師傅」,期待著師傅會變出何種花樣,倒也相當有趣。更重要的是,盡情探索眼耳鼻舌身未曾見、未曾聽,未曾聞、未曾嚐、未曾親歷的一切種種。斷開我執的牢鎖,乃得大自由。

先前讀過報導,日本有家書店每天只擺設一本書,按周更換。還有家書店則要顧客預付書款,以萬元為度,再由老闆依金額採購圖書寄過去。這樣的做法,讓讀者能擱置偏好,藉由他人的角度管窺料所未料的知識地景。喜讀文學者,或得覽天文之奇。喜觀天文者,或得探社會運作的肌理。這和無菜單料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煮菜看師傅」、「選書看店主」,也不壞。只可惜台灣人愛書不如愛吃。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月八日於嘉義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鵲廬有光」專欄(2015.10.18)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42926645

 回應文章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詹宏志
2016/01/11 08:09
恰巧最近也在整理詹宏志的一篇舊文〈在我們的時代裡〉(「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編序) ;雖然和 您談論的主題有別,忍不住還是先行分享:

不朽的作品常常先屬於一個時代,然後才屬於每一個時代。
但「時代」本來並不存在,誰能說,一九七九的終盡與一九八○的啟端,那分秒之際是兩個不同的時代?——時代,實在是人類情感中、思維中的象徵結構。
當他感覺到時空轉換,一切熟習的生活倫理、社會秩序、價值信仰都在剎那間失去了舊有的形貌,陌生得令人心畏;當他感覺到人非物非,一場如夢似魘的心底旅程裡,突生「美好昔日」與「迷茫前程」際遇之感慨。這時候,乃有所謂的「時代」。
因為不朽的作品要「先屬於一個時代」,文學乃往往要成為某種文化產生的表白,或者成為該文化裡的事件與境況的一種可能反映;當一份文學做到這一點,我們說它是時代精神(Zeitgeist) 的體現。
所以,小說家(他們也是凡人),當他感覺到時空轉換(和其他人一樣),舊日與今日摩擦予盾,他能夠捕捉整個社會心底深層共存的感情思維,熱情地或冷酷地將這些「文化主題」宣洩表露出來——這時候,他已「屬於一個時代」。
如果我,忝有資格與前行睿智的編者們併肩而立,這一本「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正是企圖跟上創辦人隱地先生以來的傳統,再一次努力尋找那些「屬於一個時代」的候選人,將之公諸社會與歷史,接受這個時代與所有的時代的評判。
這種近乎歷史論批評方法的觀點,我揣想成許可以做為「年度小說選」一個適用的理論基礎。
......
南鵲(kafka17) 於 2016-01-11 19:49 回覆:
感謝文友分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