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0 20:37:04瀏覽945|回應1|推薦40 | |
一句話,兩種讀法。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選擇」的自由。第二種讀法乍看很矛盾。何以不得選擇反顯自由?選擇,人之所欲,我之所欲,不是嗎? 當然……未必。選擇之所以不盡然可欲,在於項目紛繁,令人目迷。若要從心而選,就得支付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而心理成本到頭來可能更甚於時間成本。亦即,選擇使人焦慮,原因與其說是會耗費許多時間,不如說是「預期」會浪費太多時間。這大概可以算是艾倫.萊特曼所指的現代社會中「人為所營造的急迫感」(the artificial urgency)。 再者,套用詹宏志先生談網路書店購書的話,人面對紛繁選項,容易淪為「過去的習慣與興趣的囚犯」,選來選去,選中的都是同樣性質的東西,選的「都是自己」。換個角度看,這其實等同於,沒有「選擇的自由」。 「沒有選擇」,是公眾生活的大忌。就算有前述難處與壞處,在民主社會下做一己經驗的「囚犯」,總比在極權政體下做獨裁者的奴僕好。但就私領域而言,偶爾逃避選擇,未嘗不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搬回嘉義後,和家人吃過兩家餐廳的無菜單割烹料理。一家餐廳彷彿重在「割」,縱向精采紛呈。一款款以魚為主的海鮮各具風味。《論語》裡說,孔子「割不正不食」。學者對這句話見解分歧。我將心比心,發現孔子多半好吃也懂吃。參差的刀工,哪裡入得了饕客的法眼。 另一家餐廳似乎重在「烹」,橫向百花亂眼。一道道菜色,食材各異,手法有別。魚、菜蔬、蝦、蟹、牛肉、米飯,或烤,或炸,或熬,或煮,或品其原味。有道牡蠣料理十分別致,上菜時猶帶焰火。外觀似一般焗烤菜餚,入口卻吃出半生熟牡蠣的鮮味。 固然少了菜單,顧客也就少了選擇,但是電視名廚的廣告詞說「煮菜看師傅」,期待著師傅會變出何種花樣,倒也相當有趣。更重要的是,盡情探索眼耳鼻舌身未曾見、未曾聽,未曾聞、未曾嚐、未曾親歷的一切種種。斷開我執的牢鎖,乃得大自由。 先前讀過報導,日本有家書店每天只擺設一本書,按周更換。還有家書店則要顧客預付書款,以萬元為度,再由老闆依金額採購圖書寄過去。這樣的做法,讓讀者能擱置偏好,藉由他人的角度管窺料所未料的知識地景。喜讀文學者,或得覽天文之奇。喜觀天文者,或得探社會運作的肌理。這和無菜單料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煮菜看師傅」、「選書看店主」,也不壞。只可惜台灣人愛書不如愛吃。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月八日於嘉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