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21 20:08:24瀏覽849|回應3|推薦31 | |
文:謝孟宗 ( 註:建議切換至部落格舊版) 讀了一首佛偈。「坐禪成佛心中病,磨磚作鏡眼中眼。一破牢關金鎖斷,等閒信步便歸家。」 就我粗淺體會,佛法帶有濃濃後設意味。忘了聽誰說過,我們不妨將「後設」想像成自既存現象抽身,「後退一步」,好加以審視並解構。比如,一本小說的敘事者遽爾「後退一步」,對沉迷於書中幻境的讀者坦承:字字句句,無非虛構。而既是虛構,就不妨回溯至敘事線的某一點重新來過。本來,小說是以假為真。明明子虛烏有,卻要說得有如實事,或親見親歷,或親得之於某人。讀者則暫且擱置理性,目眩於子虛之事,徜徉於烏有之鄉。後設小說打破這層默契,可以說澆了讀者一頭冷水。 佛法,也可說澆了包括修行者在內的芸芸眾生一頭冷水。不僅「後退一步」,明示大千即為火宅,當求捨離,又再「後退一步」,強調就連捨離火宅的修行功法(如「坐禪」)亦不可拘執。捨來捨去,等修行者真入了不二法門,只怕已給佛法澆得從頭到腳溼答答的。或許,不如此,便無法求得大清淨、大清涼。 佛偈中「牢關」、「金鎖」等語,也讓我興發聯想。《水滸傳》裡,魯智深圓寂前寫道:「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這個花和尚「不修善果」、「殺人放火」,反倒憑潮信為引,頓悟正果,成了一眾好漢少數能得善終的一位。 也許是禪宗六祖的故事流傳太廣,很多人總以(慧能)頓悟為高,以(神秀)漸悟為有所不及。但是,同樣忘了聽誰說過,漸進與頓省是歷程與結果。換句話說,有了持續的思索,才會在某個因緣俱足的當下豁然開朗,善哉善哉。以當今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思索未必是刻意為之,而是在潛意識中進行。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驗。一個先前怎麼也想不明白的疑難,隔一陣子就忽然想通了。其實,這是在擱置有意的思慮後,疑難進入了潛意識,由其代勞尋得答案。 我看過大陸拍攝的「水滸傳」電視劇。魯智深圓寂一幕拍得很有情味。宋江、吳用、楊志、武松四人見他捨棄肉身而去,失聲痛哭,乃至喀血,足見兄弟情誼。可惜,吳用在唸出前引那篇頌子時,把語氣詞「咦!」省略了。一字之差,減損了得悟時的感慨與暢快。 話說回來,讀完佛偈,意旨雖不難懂,個別字句卻教人生疑。「眼中眼」三字,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網上搜尋亦不得要領。想來我仍有執,咦!痴兒竟尚未悟。 ---民國一百零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於嘉義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