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護照與存摺
2016/03/13 10:14:06瀏覽587|回應0|推薦35

文:謝孟宗 

( 註:建議切換至部落格舊版)

前陣子讀了篇報導,說日本圖書館在推廣「讀書存摺」。摺子內每筆借閱的圖書後頭都註記該書價格,「以另類方式體現『知識即財富』」。

我本來還不覺得這種作法有多新穎。畢竟,台灣雖無「讀書存摺」,「學習護照」倒是不少。後來轉念一想,兩者區別頗值得思索。至少,讀書存摺設計得像模像樣,教人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於細節處求全的認真。

與存摺一比,護照最大的特色在於備而不用。對沒有出國需求的人而言,甚至可以說百無一用。循此角度,不難看出假借「護照」為名的學習推廣活動先天的侷限。人們並非有了護照才想旅行,而是先有了旅行(無論是洽公或遊樂)的念頭,才會想使用護照。同理,對缺乏學習動機的人來說,一本「學習護照」並不能敦促他們放下手邊事務,跨越日常生活的邊界,探索知識的無涯疆域。

當然,推動這類活動的單位,比如學校,常會設立獎賞措施,以免學習護照真的淪為「備而不用」,乃至於「無用」。然而這樣一來,很容易使學習者本末倒置,只求獎賞,不求學習。

以前教書時,協辦過學習護照。由於事涉課程學分,參與各項活動以換取護照點數貼紙的學生還算踴躍。但也可見若干學生由前門進場後直接從後門出場,等活動結束才回來領取貼紙。還曾聽說,有學生兩兩相約,在某處轉讓貼紙。這些做法,都大有違以護照鼓勵學習的美意。

「讀書存摺」的設計者,則是很聰明地引入了金融的概念,想由內強化一般民眾的閱讀動機,而非借助外在的獎勵舉措。有趣的是,此一概念挪用使得幾可亂真的讀書存摺在讓「知識即財富」一語具體可感的同時,戳破「財富」的「虛擬性」。這或許可說是「假作真時真亦假」。

在現代,「財富」很多時候只是一串又一串數碼,而非具體的物品。這一串串數碼之所以能發揮實際影響,有賴於一套眾人公認(儘管未必熟悉其運作)的體系。即便是具體的物品,要能成為「財富」,同樣得仰賴虛擬的體系定義並維繫其價格。

由此可知,如果說學習護照的侷限是需求,那麼讀書存摺的罩門就是認可。在社會的整體運作中,個人的抵制,大概無從撼動金融體系。上智與下愚不論,鉅富與赤貧除外,一般人的心緒難免隨存摺內數字的增減而起伏悲喜。但看在一個不在乎讀書存摺價值體系的人眼裡,「知識即財富」不過是空話,而存摺內的數碼無異於亂碼。

---民國一百零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於嘉義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鵲廬有光」專欄(2016.1.3)

  

個人簡介: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成功大學外文所。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譯詩獎、散文創作獎;台北文學獎等十餘種獎項。創作:《南鵲是我,我是南鵲》。(散文集)購書...

Posted by 南鵲 on 2015年4月9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afka17&aid=4985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