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5 22:12:17瀏覽743|回應0|推薦23 | |
先前翻譯奇幻小說「破碎之海」系列,最先也最深的印象是背景設定並不「奇幻」。全系列涵蓋的地理環境起自破碎之海,周圍諸國林立,每名王者皆得司祭輔政,依性別或稱司父,或稱司母。諸王之上猶有一至尊王,而在其身旁獻策,且統轄各國司祭的則為大司父或大司母。由破碎之海往南可達神聖之河。沿此河航至源頭,橫越拖船嶺,再順著無告之河而下,便能直通風俗民情大大有別的南方帝國。破碎之海頗有北歐古風。戰士臨陣對敵,護盾相連成牆,便是一例。若暫時擱置小說筆法不論,在這片天地上演的權謀算計,完全可能在史書或詳或略的段落裡得見,又或者隱於史筆有意無意未加敘寫的空白。 奇幻小說中似乎該見魔龍盤飛、巨怪橫行、矮人掘地,火球閃電寒冰一類法術此起彼落。但在破碎之海,精靈久已滅族,徒留遺跡與遺物,教人憑弔往昔的榮光,慨歎當下的破敗。而與魔法相比,更要緊的是「藥草、書本,以及委婉的詞令」。換句話說,是以語言與文字架構而成、用來安身立命的知識。說來有趣,在這虛擬的世界,同樣可見在封閉的知識系統中,傳承大過於開創。這倒不是說,此中全無知識生產。但新增的知識僅是添補、微調代代相傳的道統。中國古老傳說裡也能見到類似現象。例如,相傳八仙中的漢鍾離得呂洞賓的前世點化,而呂洞賓又受成仙的漢鍾離引渡。這場師渡徒、徒渡師的美談,說到底就是知識的授受。這些都和當今時常可聞的創新求存論調大異其趣。 破碎之海的精靈族之所以滅亡,是因為與原初之神開戰。原初之神也因此裂解為諸神。不過,這一切只出於角色轉述,實情如何不得而知。而諸神也無有實體,僅存於言說與書寫,和虔誠信徒的想像。和平父神、鏖戰母神云云,可以說寄寓人對和平的渴慕與對戰爭的恐懼。燧火之神也好,風歌女神也罷,無疑反映人對大自然不可控之力的敬畏。古往今來的多神教體系,固然對諸神別有命名,信仰的本質卻可與此相通。 而在南方帝國,人民相信原初之神並未裂解,並尊奉為唯一真神。這種以渾成一體為高,分裂多元為低的概念,在中國思想也能找到對應。早的如《莊子》寓言提及混沌鑿開七竅而亡。晚近的則有經學家蒙文通寫道:「經學即是經學,本為一整體,自有其對象,非史、非哲、非文,集古代文化之大成。」然而,文、史、哲分科之學雖未能集大成,卻可更臻邃密。正如同,相較於面目模糊的唯一真神,我更喜歡各具性情的諸神。 別的不說,光是「風歌女神」這名字就翻得實在很美。 民國一百零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於嘉義 書籍介紹: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