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勢而利導之----天眼一開----推動全人類的歷史進入其「超西方時代」!!!!
2017/05/26 08:39:23瀏覽303|回應0|推薦0

 

 

 

 

 

 

 

 

 

 

因勢而利導之----天眼一開----推動全人類的歷史進入其「超西方時代」!!!!

 

 

 

 

 

 

 

 

三峽過盡,實驗告終﹔國有定型,民有共識,始可重享太平也

 

 

以下文章摘錄自『袁氏當國』,唐德剛著,遠流出版。 …………….這個任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實在』,它在民國初年的政治術語上,便叫做『共和國體』﹔政治學家則稱之為『代議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歷史學家則叫它做<接著帝制時代而來的>『民治時代』。民治時代不只是一種政治現象。它是一種囊括全民族的,『新的民族生活方式』(a new way of life for the whole nation)和『傳統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階段和新的『型態』。政治生活只是其中比較敏感的一環而已。

 

 再者,這種社會政治型態的轉移,卻是一轉百轉的,時間至少要拖長至兩百年之久。哪能在數年,甚或數十年之內,就能『畢其功於一役』呢?但是不論時間要拖得多久,在中華民族今後的歷史上,這個以『代議政府』為重心的『民治時代』,是必然會出現的。今日不出現,明日一定會出現﹔明日不出現,後日一定會出現﹔後日不出現,遲早會出現....。這個遲早會出現,便是個歷史上的『必然』。這個歷史上的『必然』,是客觀存在的﹔是任何人和事(man & event)都改變不了的。這就叫做『客觀實在』。

 

當然,在將來這個以代議政府為重心的,『必然』出現的『民治時代』,它的社會政治結構(its sociopolitical structure)的具體型態為何?......是承繼我民族固有的『國家強於社會』的傳統?還是改採西方『社會強於國家』的歐美建制?或是兼採中西之長的『社會國家相互平衡』(a balance between state society)的『後現代的新建制』(a post-Modern structure)關於這些具體制度的出現,歷史家就不能胡說了,因為那將是歷史向前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歷史家只能根據水勢、潮流和洪峰,來瞻其遠景。中國古人說﹕『天上眾星皆北拱,人間無水不東流』。我們見識只限於吾土吾民的中國史家,只知我們有『中國特色』的江河,要萬流歸宗,最後必入於『東海』。這是個歷史上的『大勢所趨』,任何人和事,都不能扭轉的『客觀實在』﹔也是歷史家可以預測的,歷史哲學上『抽象的必然』。至於這個『東海』的具體型態,是方的還是圓的,則歷史家就不能胡說。不顧小我知識的極限,而強不知以為知,硬去為全民族的命運畫藍圖,不惜人頭滾滾,也要按圖索驥,懸的以赴,這在佛語上就叫做『著相』。著相就會走火入魔,魔鬼一來,那就民無憔類矣......所以搞社會科學治史的科學哲學家,只能堅持,在接連秦皇漢武以後兩千年帝制中國的,一定是個真正的民治中國,這是個歷史的必然,如此而已。至於這個『民治中國』的具體形式是個什麼樣的東西,任誰在事先也畫不了藍圖的,因為這個最後型態,是要經過數百年智慧與機運,揉千百種因素於一爐,百鍊成鋼,慢慢地錘鍊出來的。在這種極為複雜的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直線條思想家是沒有市場的。

 

話說到底,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封建制、郡縣制,都是根據機運和智慧,相激相盪,慢慢地磨鍊出來的。至聖大賢,運用他們的智慧才德,因勢利導則有之﹔從無到有,來『制禮作樂』,為天下法,為百世師,那就是他們的子孫在替他們胡吹了。明乎此,我們就知道我民族下一個民治階段在將來的具體型態,也必然是經過同一程序,慢慢地磨鍊出來的。現在我們雖可略窺其端倪﹔欲知其具體型態,最早恐要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後也。但是它必然會出現,則無可懷疑也。因此,在目前頗為風雲一時的政治家,或不能及身而見之。但諸公應知其『存在』,為子孫萬代的福祉,因勢而利導之,才是正途。孟夫子日,『有智不如乘勢』,斯之謂也。

 

我們中國,不論怎樣,總是個有數千年傳統的文明大國,更是東方文明的主流,縱是一貫被現代革命黨人所詛咒的文化糟粕,所謂封建帝制,也未必全是垃圾。一個曾經數千年不斷改革修正的社會政治體制(socio-political entity),不可能一無是處,他老人家在抵擋不了西方文明的挑戰而逐漸崩潰之時,斷壁頹垣之下往往也有些珠寶黃金和名人字畫,不可玉石皆焚。不幸的是,我們老一代的革命家,都是『一次革命論者』,一旦把這些斷壁頹垣摧毀之後,都信心十足,甚至驕橫萬狀 (事實上,國、共兩黨都是一樣的),以為一座合乎他們理想的西式摩天大樓上立刻就可聳入雲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群眾露宿街頭,餓拜載道,癘疫橫行,如此則受害群眾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國不如大清了。豈然哉?豈不然哉? 全民受苦受難百餘年了,吾人今日回看,固知一個新的政治社會體制之建立,除舊布新,完成一個適合自己的定型,不斷改進實踐,非兩三百年不為功,哪可一蹴而幾。這就是筆者所要說的歷史三峽了。三峽過盡,實驗告終﹔國有定型,民有共識,始可重享太平也。

 

 

http://blog.udn.com/k10089/9333545

 

 

 

 

 

 

 

@@@@@@@@@@@@@@@@@@@@@@@@@@@@@@@@@@@@@@@@@@@@@@@@@@@@@@@@@@@@@@@@@@@@@@@@@@@@@@@@@@@@@@@@@@@@@@@@@@@@@@@@@@@@@@@@@@@@@@@@@@@@@@@@@@@@@@@@@@@@@@@@@@@@@@@@@@@@@@@@@@@@@@@@@@@@

 

 

 

 

 

讓繁榮延續 一帶一路是全球的“千年大計”

 

曾宣

 

dwnews.com | 多維新聞 

北京時間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閉幕。作為東道國,中國政府也給予“一帶一路”巨大的支持。在峰會召開期間,中國政府宣佈向“一帶一路”項目注資4,000億人民幣(約合580億美元),若加上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3,800億人民幣,中國已累積向“一帶一路”投注7,800人民幣。

 

從地緣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沿線65國人口逾44億人,經濟總量約為21萬億美元,分別占全球總量的63%與29%,。從比例來看,“一帶一路”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近期,為帶動中國華北京津冀地區一體化協同發展,中共中央將雄安新區的發展拔高至“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相較于雄安新區僅是中國一國的大事,一帶一路”的成敗關係到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與否。要說“一帶一路”是世界的“千年大計”並不為過。

 

 

 

景氣週期“三疊加”的谷底與起飛期

 

近年來,受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影響,自2008年以來高度依賴中國需求而延續的全球性景氣擴張面臨著坍塌的威脅。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自2011年至2014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到了2017年,這一比重預計將更進一步攀升至30%。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已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中國經濟持續處在景氣週期“三疊加”谷底。在中國經濟短期內無法反彈情況下,如何維持全球景氣可持續擴張成為關乎全球的重要大事。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景氣週期可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等三種類型,分別為庫存週期、朱格拉週期(Juglar Cycle)與庫茲涅茨週期(Kuznets Cycle)。所謂庫存週期是指當景氣進入新一輪迴圈週期時,市場需求湧現將拉動企業庫存需求。一般而言,庫存週期大致以30至40個月為週期,在景氣週期中屬於高頻迴圈。

 

相較于庫存週期,朱格拉週期則被稱為固定資產投資週期。看准了市場需求持續擴張,企業開始通過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來擴大產能。隨著就業機會的增加,市場的需求將進一步遭到釋放,而景氣擴張的力道也因此獲得更大的支撐。一般而言,受到科技創新的帶動,朱格拉週期大致以8至10年為一個週期。

 

而真正能讓經濟地貌徹底發生變化的則是所謂的“庫茲涅茨週期”—— 房地產需求湧現帶動的全面性景氣擴張。由於庫茲涅茨週期是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而來,也因此週期波長較其他週期更為持久。一般而言,庫茲涅茨週期大多從20年起跳,週期波長則與人口結構以及城市化持續時間緊密相關。

 

目前看來,中國正同時處在三個景氣週期回落的時間點,短期來看,中國很難再像2008年時通過吸納外部過剩產能來拉動全球經濟回穩。然而,對“一帶一路”國家而言,這些國家正處在景氣週期三疊加的起飛階段。若能為沿線國家裝上翅膀,“一帶一路”將取代中國成為未來30年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讓繁榮獲得延續

 

相較於發達國家因快速老齡化而面臨的需求不足問題,“一帶一路”國家顯然是未來繁榮得以延續的唯一希望。根據麥肯錫(Mackenzie)近期發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50年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取代發達國家貢獻全球經濟增量的80%以上。

 

從經濟發展所謂的要素稟賦來看,“一帶一路”國家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屬於中等收入範疇。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含全球超過75%的勞動人口。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倘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無法有效發展,政治、社會秩序動盪所引發的“風險外溢”將給全球帶來極大的衝擊。從近期中東、北非難民給歐洲造成的衝擊來看,發達國家絕不應低估由此引發的潛在風險。

 

再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倘若“一帶一路”能發展成功,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將為發達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通過技術創新、擴大出口,發達國家仍能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先進技術與產能,因人口老化而停滯的經濟增長動能也有機會重新獲得啟動。

截至目前,西方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仍多所懷疑,其中最偏激的觀點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重建“朝貢體系”的起點。歸根結底來看,“一帶一路”涉及範圍之廣,難度之大不是中國一國所能主導、掌握得動的。作為一項“倡議”,中國明確表示,對於“一帶一路”的態度是開放並樂見各方參與的。

 

對處在繁榮打烊關鍵時刻的全球經濟而言,要想讓繁榮延續下去,我們都應該從心底希望“一帶一路”的成功。

 

 

http://economics.dwnews.com/news/2017-05-19/59815969.html

 

 

 

 

 

 

 

 

 

 

 

@@@@@@@@@@@@@@@@@@@@@@@@@@@@@@@@@@@@@@@@@@@@@@@@@@@@@@@@@@@@@@@@@@@@@@@@@@@@@@@@@@@@@@@@@@@@@@@@@@@@@@@@@@@@@@@@@@@@@@@@@@@@@@@@@@@@@@@@@@@@@@@@@@@@

 

 

 

 

 

社評: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不斷地尋求共識

 

http://www.CRNTT.com   2017-05-18 00:00:53

 

 

 

中評社北5月18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

 

  從三年前提出倡議,到群賢畢至;從雙邊談判,到多邊合作,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正在不斷地尋求共識。

 

  “一帶一路”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實現各個國家的互聯互通,推動全球化共同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也是中國促進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具體表現。

 

  上個世紀90年代,圍繞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國際社會展開激烈討論,一些學者認為,文明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自由的資本主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歷史已經終結,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客觀事實說明,資本主義道路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資本主義誕生於基督教文化,因此,當資本主義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必然選擇時,人類文明發展方向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現出來。當一些地區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發生衝突的時候,基督教文明必然會戰勝其他文明,因此,伴隨著資本主義,人類文明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

 

  資本主義的基本特點就在於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強調私有制,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具體到各個國家而言,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必須開放市場,鼓勵競爭,盡可能地減少政府干預,實行自由開放的匯率和利率政策,從而使資本在世界各國自由流動。美國的經濟學家將資本主義選擇稱之為“華盛頓共識”,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唯一選擇,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形成的普遍共識。

 

  可是,隨著拉丁美洲危機的爆發以及“蘇東波”(蘇聯東歐波蘭)的劇烈變化,“華盛頓共識”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似乎並沒有奏效,不僅如此,一些實行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的國家經濟非但沒有快速發展,反而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伴隨著經濟危機,國內政治動蕩,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進入本世紀之後,一些國家青年認為,應當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因為只有走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道路,才能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他們走上街頭採用和平或者非和平方式推翻國家政權,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支持下,“顔色革命”在世界各國風起雲湧。事實證明,如果缺乏生產力發展的持續動力,如果缺乏社會價值的普遍認同,如果缺乏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那麼,國家的發展一定會陷入重重危機之中。

 

 

 

中國在複雜國際形勢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動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不斷尋求共識,穩定社會關係,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在發展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了史無前例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聲勢浩大的反腐敗鬥爭,以雷霆萬鈞之勢,將一些腐敗分子繩之以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不僅如此,中國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史無前例地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資金的互聯互通,人員的互聯互通,心靈的互聯互通,加強與各國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確保全球化繼續進行。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信賴,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之所以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與世界各國領袖共同商議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共同尋找解決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問題的方案。可以這樣說,中國正在以合作而不是對抗的方式,為全球化發展出現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中國以自己的方式推動全球化不斷向前發展。

 

  全球化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全球化也不是一個美好的遠景,全球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從而使全球化成為造福於全人類的偉大戰略行動。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針對“華盛頓共識”,拉丁美洲國家政治領袖曾經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提出“聖地亞哥共識”,認為自由的資本主義不能解決拉丁美洲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自由的資本主義給拉丁美洲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拉丁美洲國家必須重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必須對資本主義進行全面深刻地批判。會議結束之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左派政治領袖上台執政,拉丁美洲國家開始了玻利瓦爾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嘗試。無論是委內瑞拉的查韋斯,還是巴西的總統佐拉,都希望通過建立社會主義的分配制度,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改善中下層居民的生活條件。可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撤出資本之後,拉丁美洲國家失去了企業,失去了工作崗位,失去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再加上世界能源價格發生劇烈波動,基礎性能源價格一落千丈,結果導致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經濟陷入困境,社會矛盾不斷爆發。進入本世紀之後,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經驗不同於美國的經驗,當然也不同於拉丁美洲國家的經驗,中國的經驗獨一無二,因此,在華盛頓共識之外,應當提出北京共識,把中國改革開放經驗變為其他國家改革開放的經驗。中國的領導者頭腦冷靜,沒有為世界提出統一的解決問題方案,而是高舉全球化的旗幟,強調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主張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中國強調合作發展,就是希望在合作基礎上,不斷地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是要在合作基礎上,為人類文明發展探索可行性的方案,這不是華盛頓共識的翻版,當然也不是“中國模式”,而是在堅持全球化發展方向,堅持世界文明多樣化的基礎上,真正形成的“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的含義非常豐富,與“華盛頓共識”相比,“北京共識”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強調全球化的重要性,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實現各國資源互聯互通,並在此基礎上,促進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帶動落後國家盡快趕上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

 

  基礎設施建設是“北京共識”的基礎和著眼點,同時也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共識”的核心價值不是意識形態掛帥,而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真正造福於世界各國人民。 “北京共識”不是強調意識形態的單一性,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在保持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讓世界各國都能分享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

 

  其次,“北京共識”強調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強調的是互利雙贏,而不是殖民主義。“一帶一路”倡議強調各國資源相互流動,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共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投資給他們帶來就業的機會,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遇。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解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衝突問題。中國正在以自己創新發展戰略,走出古代“修昔底德陷阱”,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偉大戰略,幫助周邊國家實現共同富裕。可以這樣說,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傳遞的不僅僅是合作的理念,同時也在傳遞著和平的種子,讓戰亂平息。“一帶一路”就是要鑄劍為犁,就是要讓和平的陽光灑滿世界大地,讓世界人民安居樂業。

 

  第三,“北京共識”強調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但是,盡可能地避免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周期性經濟危機。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市場經濟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強調按勞分配,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更好發揮作用。中國政府在推進“一帶一路”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利用政府的信貸手段,不斷地為中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不斷地為相關國家提供金融服務。中國正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改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狀況,從而為各國經濟合作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一帶一路”不單純是資本的流動,也不單純是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是與各國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有機地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世界經濟發展系統,在相互協作、互相幫助的前提下,促進各國經濟快速發展。“華盛頓共識”強調的是資本的自由流動,強調的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權問題,絲毫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經濟整體規劃,更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正因為如此,當資本主義國家將自己的資本從發展中國家撤出之後,發展中國家經濟立即出現空心化現象。“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尋求的是共同富裕發展道路,實現的是各種要素的互聯互通。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僅為其他國家提供必要的發展資金,而且為其他國家培訓人才,從而使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漸地擁有自我發展的能力。中國為其他國家建造的大型基礎設施,可以為相關國家持續不斷帶來財富,中國修建的發電站,不僅滿足發展中國家電力供應,而且為發展中國家出口電力增加外匯收入打下堅實基礎。中國為發展中國家修建的鐵路,不僅幫助發展中國家走出封閉走向開放,而且更重要的是,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大量管理人才,從而讓他們成為未來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可以這樣說,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氣魄,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的活力,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凝聚共識,從而使中國當作無愧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成為未來世界文明發展的領導者。

 

  歷史賦予了中國神聖的使命。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勇敢地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來自世界各國的質疑,必須以更加積極進取的精神解決世界文明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中國在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高瞻遠矚,指揮若定。中國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不僅是戰略規劃者,同時也是實踐者。

 

  當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們離開北京,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雙邊合作的協議或者多邊合作條約,他們同時也帶走了“北京共識”。如果說本世紀初期部分學者提出的“北京共識”帶有挑戰的意味,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總結,現在人們提出的“北京共識”則更像是合作的藍圖,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北京共識”形成於北京,但是它凝結了全人類的智慧,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人類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克服困難的重要方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康莊大道。

 

 

http://hk.crntt.com/doc/1046/7/9/9/104679940_4.html?coluid=137&kindid=17671&docid=104679940&mdate=0518000004

 

@@@@@@@@@@@@@@@@@@@@@@@@@@@@@@@@@@@@@@@@@@@@@@@@@@@@@@@@@@@@@@@@@@@@@@@@@@@@@@@@@@@@@@@@@@@@@@@@@@@@@@@@@@@@@@@@@@@@@@@@@@@@@@@@@@@@@@@@@@@@@@@@@@@@@@@@@@@@@@@@@@@@@@@@@@@@@@@@@@@@@@@@@@@@@@@@@@@@@@@@@@@@@@@@@@@@@@@@@@@@@@@@@@@@@@@@@@@@@@@@@@@@@@@@@@@@@

 

 

 

 

 

 

釋疑一帶一路 北京需轉變思維

路禾 

 

dwnews.com | 多維新聞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日前已經結束,印度並沒有派出代表與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8日還就中方是否會嘗試解決印方對中巴經濟走廊的關切做出回應稱,走廊的建設有利於促進地區互聯互通和地區國家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當然,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持警惕態度的不只是印度。從此次峰會來看,在東盟十國中有八國派出總統或者總理級別的官員與會的情況下,新加坡一度糾結派出何種規格的領導人。2016年習近平的首訪選擇了伊朗、沙特和埃及,但中東重要三國首腦集體缺席。這些國家的消極與猶豫說明它們在戰略層面對中國的提防。

 

即便有一些國家在口頭上承諾支援中國倡議,但他們的行動明顯要落後一步。俄羅斯、泰國和緬甸等領導人多次表示願與中國合作,但中俄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中泰高鐵項目以及中緬密松水電站等工程遇挫說明這些國家尚未對中國的倡議形成清晰的認知。

 

並且,國際輿論總是將“一帶一路”倡議與“爭奪全球主導權”掛鈎,認為中國要通過這個倡議組建新的戰略聯盟集團對抗美國,是中國版馬歇爾計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峰會上用六個“不”做出了直接回應: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中國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

 

此番表態是對外界擔憂的一種徹底否定。但在分析人士看來,這種表態不足夠,因為他只告訴了外界中國不會這樣做。

 

那麼,“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麼?要通過何種方式實現何種目的?中國會怎麼做或者說中國的做法與西方到底有何本質性的區別?在短期目標——各方共贏實現後,長遠的目標是什麼?

 

在倡議達到一個基本預期並改變現行的經濟秩序後,中國又該如何定義未來的組織形式?中國應該如何對待那些不加入倡議的國家?這些問題,習近平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且清晰的答案。

 

 

 

 

中國的誤區

 

在此次峰會論壇期間,有一個小插曲很有意思: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信、自民党幹事長二階俊博在出席峰會論壇期間表示,未來如果能編寫一些大學生和年輕人都看得懂的宣傳冊,我們也可以用來宣傳“一帶一路”。“看得懂”這個詞值得中國思考。

 

相比於其他國家更多使用有針對性和更為直觀的措辭來解釋自己的計畫或者政策,中國官方近年來在對外宣傳中喜歡用涵蓋意義比較廣的詞,例如在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時用的是“親、誠、惠、容”,與美國發展關係則提出了“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這種措辭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外界難以理解甚至出現了曲解中國價值觀的情況。

 

西方一直對“一帶一路”將信將疑也是因為中國在對外公關時使用了大量有中國特色的話語,比如命運共同體、絲綢之路精神等。

 

因摻雜了歷史背景和中國哲學的因素,西方理解起來並不容易,甚至有學者還指出,中國講太多歷史很容易使人想起朝貢體系,這不利於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理解和信任。

 

並且,中國在對外宣傳中對“一帶一路”的定位也存在問題。在該倡議提出兩年後,中國官方才給出了一個標準的譯法,定為是一大倡議(initiative)。

 

在這一段時間裏,西方一直將其定位為中國的“戰略”(strategy)或者“計畫”(plan),這些措辭都很容易令人產生軍事安全方面的聯想,尤其是中國對外宣揚步調慢了一拍,西方已經先入為主形成了自己的認知,誤解和懷疑早已產生。

 

在西方一片質疑聲音中,中國一直強調這一倡議完全是經濟層面的合作。誠然,中國希望通過與沿線國家在裝備、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對接,各取所需,實現共贏,是一種“在商言商”的模式。

 

但在這一倡議背後,政府發揮了強有力推手的作用。中方與他國進行的大型基建專案,包括高鐵、工業園或者產業園都有政府的影子。這就決定了“一帶一路”倡議本身是帶有一定的政治性目的的,美日印等國的擔憂恰恰來自於此。

 

一帶一路”是有戰略意圖的,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事實卻是中國一再選擇性回避解釋背後的戰略意義,試圖用成功的現實來讓那些戰略和政治爭議自動消失,以為用實際的發展就可以解決目前敏感的或者扯不清的政治戰略問題。

 

 

 

中國需換位思考

 

無論是外交中的含蓄用語還是在爭議面前的回避,都體現了中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強調自己的立場,卻很少考慮他人的接受程度。但是,“一帶一路”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大工程,沿線各國的國情不同。如果中國總是套用現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爭議面前選擇“不解釋”,只會增加對方的不信任,如今的境況就是就是一大教訓。

 

中國“走出去”已經有多年,與世界的融合程度正在逐步加深。如何清楚解釋自己、讓他國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意圖顯得更為迫切。這就需要中國進行換位元思考,理解他國的思維方式。從外交術語上來看,西方更喜歡用直觀的詞語,那麼,中國在宣揚時就應該貼合他們的實際,用通俗易懂的措辭。

 

當然,西方對中國的誤解不僅僅源於他們對這一倡議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它們總是將“一帶一路”類比為馬歇爾計畫,這種懷疑並非是空穴來風。畢竟美國在實施這一計畫時對蘇聯是持開放態度的,也曾歡迎蘇聯加入。

 

中國一直稱歡迎所有國家加入,但重點一直放在東歐、亞洲和非洲的互聯互通上,規劃的沿線國家並不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這種強烈的反差很容易讓人產生中國是在歐亞非劃地盤對抗美國的印象,讓人以為中國與當時的美國並無二致。

 

西方習慣了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依然沒有擺脫用冷戰時期思維考慮問題的方法。二戰後,美俄對他國的經濟援助都限於盟友,是為了對抗之目的。

 

在過去多年裏,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提出的發展戰略能夠擺脫這樣的範本。因此,即便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想要與美國模式劃清界限,想要呈現出與美國完全不同的思路,也不能左右外界依然用老眼光來看待問題。

 

當外界依然認為中國是在走美國老路時,中國的確有必要澄清事實並非如此。但是,這並不足以打消外界的擔憂,中國需要更為直接一些,大膽去面對西方“地緣政治”層面的質疑,弱化有關“沿線國家”等這樣具有排他性意味的表述,讓他們知道,只要願意合作,中國就保持歡迎的姿態。

 

 

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7-05-19/59815907.html

 

 

 

 

 

 

 

@@@@@@@@@@@@@@@@@@@@@@@@@@@@@@@@@@@@@@@@@@@@@@@@@@@@@@@@@@@@@@@@@@@@@@@@@@@@@@@@@@@@@@@@@@@@@@@@@@@@@@@@@@@@@@@@@@@@@@@@@@@@@@@@@@@@@@@@@@@@@@@@@@@@@@@@@@@@@@@@@@@@@@@@@@@@

 

 

 

 

 

 

給蔡總統的建言/把「三新論」注入「一帶一路」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 2017-05-20 04:37:52

蔡英文擔任總統一周年,最為國人知曉的政策,莫過於全面失控的「一例一休」,換來的是政府、企業和勞工三輸的負評。

 

同樣是「雙一」政策,中國大陸主推的「一帶一路」計畫,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剛落幕,不僅吸引中外記者前往採訪,更讓美、俄、日、南北韓等有爭端的國家派代表出席,更顯示中國大陸大國崛起之勢不可擋。

 

經過三年來的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不再只是大陸單方面的戰略布局,已逐漸轉化為在反全球化氣焰高漲下,一股國際經濟藍海暖流。

 

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兩岸關係發展至今是每下愈況。陸客銳減,海外台灣詐騙犯依然遣送至陸,現更進一步連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入場券都沒有了。回顧兩岸分治六十多年來,好不容易在馬政府的八年期間讓兩岸領導人達成歷史性的會面,卻在蔡政府上台後又再次進入冷對抗局面。

 

小英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但繞過中國大陸直取東南亞,難度頗高,成效也極其有限。不妨趁勢取道大陸,搭上此「一帶一路」的順風車,才是明智之舉。「一帶一路」計畫最終投資金額將高達九千億美元,折合台幣約廿七兆,成為全球史上單一國家所發起最大規模的國際投資行動。

 

令人遺憾的是,連被世界孤立的北韓都有代表出席,台灣卻彷彿是個局外人,還在關起門來自我感覺良好。

 

蔡英文在就職總統周年之際,拋出兩岸「三新論」本令人期待,細究論述內容卻只是個空瓶,只是強調「舊的問卷應該讓它過去,新的問卷上頭有新的題目」。據聯合報最新民調顯示,超過半數民眾對於小英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不買帳。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為了台灣的生存發展,小英總統應該學習川普髮夾彎的精神重新回到「九二共識」的軌道上,將「三新論」注入「一帶一路」的具體內容,開啟兩岸新型關係。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7382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

 

 

 

 

 

 

新南向與一帶一路 台外交部:追求共榮

 

 

2017-05-18 05:41:26

 

 

 

臺灣外交部次長吳志中18日表示,區域整合組織並不是零和遊戲,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跟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是共榮的,越南同時跟中國大陸和臺灣保持良好關係,追求共榮現狀,是很好的發展。

 

據臺灣中央社5月18日報導,在一帶一路論壇期間,中國大陸與越南15日簽署聯合公報,同意推動中越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公報並明載越南堅定奉行一中原則、支持兩岸統一與堅決反台獨。有學者認為,這是在防堵臺灣的新南向政策。

 

吳志中上午出席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時表示,每個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同的計畫跟政策,檢視亞洲地區,中國大陸有一帶一路、臺灣有新南向政策、東南亞國家聯盟有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美國雖退出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但仍有APEC(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且日本想繼續發展TPP。這些區域整合組織並不是零和遊戲,有TPP不代表APEC不能生存,新南向跟一帶一路是共榮的。

 

吳志中表示,越南跟大陸建交後,已經發表過9個聯合公報,這不是有敵意的做法。臺灣跟越南實質關係仍然非常密切,且是越南第四大投資國。

 

吳志中說,越南同時跟中國和臺灣保持良好關係,追求共榮現狀,是很好的發展。臺灣跟周遭國家和中國大陸共同發展經濟,是符合21世紀經濟發展跟人類福祉的做法。

(宛然 編輯)

 

 

 

http://taiwan.dwnews.com/news/2017-05-18/59815733.html

 

 

 

@@@@@@@@@@@@@@@@@@@@@@@@@@@@@@@@@@@@@@@@@@@@@@@@@@@@@@@@@@@@@@@@@@@@@@@@@@@@@@@@@@@@@@@@@@@@@@@@@@@@@@@@@@@@@@@@@@@@@@@@@@@@@@@@@@@@@@@@@@@@@@@@@@@@@@@@@@@@@@@@@@@@@@@@@@@@@@@@@@@@@@@@@@@@@@@@@@@@@@@@@@@@@@@@@@@@@@@@@@@@@@@@@@@@@@@@@@@@@@@@@@@@@@

 

 

台官員參觀WHA會場:明年一定要進來

 

 

 

 

 

2017-05-20 15:27:21 

dwnews.com | 多維新聞 

臺灣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抵達瑞士日內瓦。對此次不獲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他表示“明年一定要進來開會”。

 

陳時中率領“世衛行動團”於當地時間5月20日中午抵達日內瓦。他表示此行任務就是要展示臺灣軟實力,讓世界聽到臺灣聲音。他重申會在合法的前提下抗議。

 

陳時中21日早上將與多國展開雙邊會談,晚間出席歡迎酒會,在大會召開的22日舉行國際記者會。

 

陳時中此行系於19日深夜啟程。他在機場受訪時曾表示,此行將與各國交換臺灣在醫療上的心得,同時會向中國大陸表達抗議和憤怒。

陳時中表示“要讓世界聽到臺灣的聲音”

 

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22日到3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臺灣自2009年起以“中華臺北”觀察員身份參與,但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未邀臺灣出席。

 

對沒有收到邀請函,陳時中曾表示不免有悲傷、有憤怒,也要表達遺憾,將向世界衛生組織表達臺灣參與的必要性。

 

陳時中抵達召開了工作會議研商策略,20日下午參觀萬國宮。被問及入境後心情,他表示還算輕鬆,因為要出門時太太告訴給他,要他“帶著愛把臺灣聲音發出來”。

 

 

此次臺灣沒辦法進萬國宮參加大會,只能參觀。陳時中表示,“進去參觀是表示說我們作足準備,明年希望能夠進來開會。”

 

至於對此行的期許,陳時中說希望能交朋友,也希望和國際學習相關經驗,“交朋友可能是這次最重要的任務”。

 

 

 

http://taiwan.dwnews.com/news/2017-05-20/59816038.html

 

 

 

 

 

 

 

 

 

 

 

 

 

 

 

 

 

 

*******************************************************************************************************************************************************************************************************************************************************************

 

 

 

森南多傑: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一帶一路”的成敗關係到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與否。要說“一帶一路”是世界的“千年大計”並不為過。』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若能為沿線國家裝上翅膀,“一帶一路”將取代中國成為未來30年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相較於發達國家因快速老齡化而面臨的需求不足問題,“一帶一路”國家顯然是未來繁榮得以延續的唯一希望。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從經濟發展所謂的要素稟賦來看,“一帶一路”國家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屬於中等收入範疇。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含全球超過75%的勞動人口。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倘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無法有效發展,政治、社會秩序動盪所引發的“風險外溢”將給全球帶來極大的衝擊。從近期中東、北非難民給歐洲造成的衝擊來看,發達國家絕不應低估由此引發的潛在風險。』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再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倘若“一帶一路”能發展成功,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將為發達國家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通過技術創新、擴大出口,發達國家仍能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先進技術與產能,因人口老化而停滯的經濟增長動能也有機會重新獲得啟動。』

 

 

 

好一個曾宣先生所言:『對處在繁榮打烊關鍵時刻的全球經濟而言,要想讓繁榮延續下去,我們都應該從心底希望“一帶一路”的成功。』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一帶一路”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實現各個國家的互聯互通,推動全球化共同發展。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也是中國促進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具體表現。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全球化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口號,全球化也不是一個美好的遠景,全球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方案,從而使全球化成為造福於全人類的偉大戰略行動。』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進入本世紀之後,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經驗不同於美國的經驗,當然也不同於拉丁美洲國家的經驗,中國的經驗獨一無二,因此,在華盛頓共識之外,應當提出北京共識,把中國改革開放經驗變為其他國家改革開放的經驗。中國的領導者頭腦冷靜,沒有為世界提出統一的解決問題方案,而是高舉全球化的旗幟,強調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主張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是要在合作基礎上,為人類文明發展探索可行性的方案,這不是華盛頓共識的翻版,當然也不是“中國模式”,而是在堅持全球化發展方向,堅持世界文明多樣化的基礎上,真正形成的“北京共識”。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北京共識”不是強調意識形態的單一性,不是歷史的終結,而是在保持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通過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讓世界各國都能分享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偉大戰略,幫助周邊國家實現共同富裕。可以這樣說,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傳遞的不僅僅是合作的理念,同時也在傳遞著和平的種子,讓戰亂平息。“一帶一路”就是要鑄劍為犁,就是要讓和平的陽光灑滿世界大地,讓世界人民安居樂業。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僅為其他國家提供必要的發展資金,而且為其他國家培訓人才,從而使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逐漸地擁有自我發展的能力。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可以這樣說,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氣魄,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的活力,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不斷地凝聚共識,從而使中國當作無愧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成為未來世界文明發展的領導者。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中國在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高瞻遠矚,指揮若定。中國在世界人類文明發展道路上,不僅是戰略規劃者,同時也是實踐者。

 

好一個中國評論新聞網社評:『如果說本世紀初期部分學者提出的“北京共識”帶有挑戰的意味,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總結,現在人們提出的“北京共識”則更像是合作的藍圖,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北京共識”形成於北京,但是它凝結了全人類的智慧,體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是人類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克服困難的重要方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康莊大道。

 

 

 

 

以上文章之論點皆頗具可讀性,不過以上文章皆是『政治正確』的經典文章,講出人所共知的現實,而講不出人所不知的可行路徑(或曰:不知生長果實的樹木和土壤如何培養)

 

何謂『人所不知的可行路徑』(或曰:生長果實的樹木和土壤如何培養)

 

為何寒竹先生會說:『只看到枝上的果實,而忽略了生長果實的樹木和土壤,是中國知識份子的一個特點,這是智力上的一種懶惰。』(詳【大中華演義(第四回)-2016-03-28】,http://blog.udn.com/k10089/51613995)

 

 

 

吾人可進一步思考: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之:釋疑一帶一路 北京需轉變思維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當然,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持警惕態度的不只是印度。從此次峰會來看,在東盟十國中有八國派出總統或者總理級別的官員與會的情況下,新加坡一度糾結派出何種規格的領導人。2016年習近平的首訪選擇了伊朗、沙特和埃及,但中東重要三國首腦集體缺席。這些國家的消極與猶豫說明它們在戰略層面對中國的提防。-----------------------------------即便有一些國家在口頭上承諾支援中國倡議,但他們的行動明顯要落後一步。俄羅斯、泰國和緬甸等領導人多次表示願與中國合作,但中俄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中泰高鐵項目以及中緬密松水電站等工程遇挫說明這些國家尚未對中國的倡議形成清晰的認知。-----------------------並且,國際輿論總是將“一帶一路”倡議與“爭奪全球主導權”掛鈎,認為中國要通過這個倡議組建新的戰略聯盟集團對抗美國,是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峰會上用六個“不”做出了直接回應: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中國不會干涉他國內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更不會強加於人,不會重複地緣博弈的老套路,不會形成破壞穩定的小集團。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那麼,“一帶一路”究竟是什麼?要通過何種方式實現何種目的?中國會怎麼做或者說中國的做法與西方到底有何本質性的區別?在短期目標——各方共贏實現後,長遠的目標是什麼?--------------------------在倡議達到一個基本預期並改變現行的經濟秩序後,中國又該如何定義未來的組織形式?中國應該如何對待那些不加入倡議的國家?這些問題,習近平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且清晰的答案。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信、自民党幹事長二階俊博在出席峰會論壇期間表示,未來如果能編寫一些大學生和年輕人都看得懂的宣傳冊,我們也可以用來宣傳“一帶一路”。“看得懂”這個詞值得中國思考。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這種措辭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外界難以理解甚至出現了曲解中國價值觀的情況。--------------------------西方一直對“一帶一路”將信將疑也是因為中國在對外公關時使用了大量有中國特色的話語,比如命運共同體、絲綢之路精神等。-----------------------因摻雜了歷史背景和中國哲學的因素,西方理解起來並不容易,甚至有學者還指出,中國講太多歷史很容易使人想起朝貢體系,這不利於增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理解和信任。-------------------並且,中國在對外宣傳中對“一帶一路”的定位也存在問題。在該倡議提出兩年後,中國官方才給出了一個標準的譯法,定為是一大倡議(initiative)。----------------------------在這一段時間裏,西方一直將其定位為中國的“戰略”(strategy)或者“計畫”(plan),這些措辭都很容易令人產生軍事安全方面的聯想,尤其是中國對外宣揚步調慢了一拍,西方已經先入為主形成了自己的認知,誤解和懷疑早已產生。------------------------------在西方一片質疑聲音中,中國一直強調這一倡議完全是經濟層面的合作。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無論是外交中的含蓄用語還是在爭議面前的回避,都體現了中國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強調自己的立場,卻很少考慮他人的接受程度。但是,“一帶一路”本身是一個複雜的大工程,沿線各國的國情不同。如果中國總是套用現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在爭議面前選擇“不解釋”,只會增加對方的不信任,如今的境況就是就是一大教訓。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這就需要中國進行換位元思考,理解他國的思維方式。從外交術語上來看,西方更喜歡用直觀的詞語,那麼,中國在宣揚時就應該貼合他們的實際,用通俗易懂的措辭。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當然,西方對中國的誤解不僅僅源於他們對這一倡議字面意義上的理解。它們總是將“一帶一路”類比為馬歇爾計畫,這種懷疑並非是空穴來風。畢竟美國在實施這一計畫時對蘇聯是持開放態度的,也曾歡迎蘇聯加入。-----------------------中國一直稱歡迎所有國家加入,但重點一直放在東歐、亞洲和非洲的互聯互通上,規劃的沿線國家並不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這種強烈的反差很容易讓人產生中國是在歐亞非劃地盤對抗美國的印象,讓人以為中國與當時的美國並無二致。--------------------西方習慣了以“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依然沒有擺脫用冷戰時期思維考慮問題的方法。二戰後,美俄對他國的經濟援助都限於盟友,是為了對抗之目的。--------------------在過去多年裏,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提出的發展戰略能夠擺脫這樣的範本。因此,即便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是想要與美國模式劃清界限,想要呈現出與美國完全不同的思路,也不能左右外界依然用老眼光來看待問題。

 

 

 

何謂路禾先生所言:但是,這並不足以打消外界的擔憂,中國需要更為直接一些,大膽去面對西方“地緣政治”層面的質疑,弱化有關“沿線國家”等這樣具有排他性意味的表述,讓他們知道,只要願意合作,中國就保持歡迎的姿態。

 

 

 

因此吾人可思考為何森南多傑於【唐德剛先生之『歷史三峽論』與黃仁宇先生之『大歷史觀』--遣泰山輕如芥子,攜凡夫難脫紅塵--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詳:中談到:「好一個唐德剛先生之『歷史三峽論』與黃仁宇先生之『大歷史觀』,不過,每個人對唐德剛先生之『歷史三峽論』與黃仁宇先生之『大歷史觀』的解讀(或曰收穫)皆不相同,」

 

 

例如(1)

吾人須思考何謂唐德剛先生所言:『明乎此,我們就知道我民族下一個民治階段在將來的具體型態,也必然是經過同一程序,慢慢地磨鍊出來的。現在我們雖可略窺其端倪﹔欲知其具體型態,最早恐要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後也。但是它必然會出現,則無可懷疑也。因此,在目前頗為風雲一時的政治家,或不能及身而見之。但諸公應知其『存在』,為子孫萬代的福祉,因勢而利導之,才是正途。』

 

 

何謂:『現在我們雖可略窺其端倪﹔欲知其具體型態,最早恐要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後也。』

 

 

何謂:『但諸公應知其『存在』,為子孫萬代的福祉,因勢而利導之,才是正途。』

 

 

何謂:『因勢而利導之』

 

 

 

 

為何森南多傑會於【大中華演義(第三回)-2016-02-03】(詳:http://blog.udn.com/k10089/45758541)中談到:『若此【中國人的『財富累積』制度】能夠建立,才能夠進一步:『進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從此中華文明恢復它已失去的「優勢」:才能有效地向現有的西方文明作「反彈」,而推動全人類的歷史進入其「超西方時代」!!!!』』

 

 

 

要如何才能做到在中華歷史的主流長河裡,這個簡單的意識開啟,直如傳說中倉頡發明文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天眼一開,從此中華文明恢復它已失去的「優勢」:才能有效地向現有的西方文明作「反彈」,而推動全人類的歷史進入其「超西方時代」!!!!

 

 

 

何謂:『天眼一開』?

 

 

 

所以吾人需思考的是何謂范疇先生所言之:『平民文化』?

 

 

為何范疇先生會說:『作者認為,台灣轉型經驗中最難得的是培育出了一種普通人的平民精神;比起台灣尚不夠成熟的民主,平民精神才是台灣存於世界的本錢,也將是台灣最能夠感動大陸人民的細微所在。』(詳「大拋錨-----中國超級拼裝巴士駛向何方?」,范疇著,Page 157 )

 

 

為何范疇先生會說:『今日大陸的經濟界、企業界、知識界及平民老百姓,正在掙扎的盼企一個未來的中國。在種種不同理念、路線的交戰中,台灣的政治轉型經驗對他們而言其實是一盞明燈。固然其中也有人不認為台灣經驗可以完全移植到大陸,但是,卻沒有人否認台灣的平民社會精神就是救贖大陸「以權為本」體制的良方。』(詳「大拋錨-----中國超級拼裝巴士駛向何方?」,范疇著,Page 159 )

 

 

為何范疇先生說:『…………….最需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雖然在過程中亂象叢生,但台灣正在由「權本主義」向「人本主義」演化,這點是今日中國望塵莫及的。我們要相信人性,六十年前的中國, 社會上還是存在許多人本主義精神的,當下正在被喚醒之中;台灣,就是一個座標。這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道,不是任何執政黨所可以代理的。……………….』(詳;http://blog.udn.com/k10089/73783017)

 

 

 

更深一層次思考:『陳時中先生此次抵達瑞士日內瓦之所行所為,若可視為是一種台灣「平民文化」的展現』,那麼該如何『因勢而利導之』?

 

 

 

 

 

 

 

例如(2)

為何森南多傑於【大中華演義(第七回)-2016-08-05】(詳:http://blog.udn.com/k10089/69071181)會說:『黃仁宇先生一向提倡的『大歷史』,無非是將他所說的因果關係,拉長放大,使之超過個人之人生經驗。在這種因果循環的過程中,各種行動在歷史上的長久意義,可能與當事人眼中所看出的不同。

 

 

更深一層次思考:若陳時中先生此次抵達瑞士日內瓦之各種行動在歷史上的長久意義,可能與當事人眼中所看出的不同,那麼又該如何『因勢而利導之』呢?

 

 

大哉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10089&aid=10331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