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帶一路----筷子經濟圈----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
2017/05/19 07:44:33瀏覽397|回應0|推薦0

 

 

 

 

 

一帶一路----筷子經濟圈----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

 

 

 

 

 

 

 

大陸學者解讀一帶一路 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

 

 

 

2017年05月16日 01:15 中國時報

蔡浩祥藍孝威/北京報導

 

 

 

 

北京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長胡鞍鋼解讀一帶一路論壇達成的成果時說,「一帶一路」就是「習近平計畫」;面對反全球化趨勢,「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今後也可望形成類似G20的工作機制,為實質行動落實必要基礎。

 

胡鞍鋼表示,截至目前,全球經濟正受到反全球化嚴重影響,全球貿易出口額占GDP比例從2008年的25.8%,下降至2015的22.6%,這是自1950年以來第一次反全球化後,全球經濟迄今無法有效復甦的原因。反觀「一帶一路」的崛起,將有機會成為國際社會重要公共產品。

 

談及當前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之爭,胡鞍鋼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世界趨勢,隨著自由市場開放,一方面各國已深度參與全球化進程,單憑一個國家不可能孤立於全球化之外;另一方面,儘管全球化面臨許多問題,卻也只能透過全球化解決,「一帶一路」就是如此。

 

胡鞍鋼指出,本次「一帶一路」的重要目的在於落實各項目合作,強調「互聯互通」。他分析,「一帶一路」就硬體而言,投入大量基礎建設可帶動一定程度經濟效益;從軟體來看,搭配互聯互通,亦可有效縮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的距離。

 

他分析,「十三五」時期至少有23項基礎設施建設,比「十二五」時期的12項整整高出近一倍,可見當前「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在於落實政策對接。唯有實質行動,讓「一帶一路」動起來,才能帶來最佳化的經濟效益。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6000336-260108

 

 

 

@@@@@@@@@@@@@@@@@@@@@@@@@@@@@@@@@@@@@@@@@@@@@@@@@@@@@@@@@@@@@@@@@@@@@@@@@@@@@@@@@@@@@@@@@@@@@@@@@@@@@@@@@@@@@@@@@@@@@@@@@@@@@@@@@@@

 

 

 

西媒:兩年後就可見證一帶一路成敗

 

 

大中小 2017-05-17 04:49:55

多維新聞

與中國政府對“一帶一路”進行的高調宣傳相比,外界普遍對這一戰略政策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並認為不出兩年,將可以判斷出其成功與否。

 

綜合媒體5月17日報導,為期兩天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5日開始在北京舉行 。儘管參加峰會的國家首腦不多,但吸引到很多國家的官員、學者以及大批記者仍是不爭的事實。但究其原因,並非該戰略引發了國際性歡迎,反而是質疑與否定的態度更占主流。

 

"一帶一路"概念,最早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015年3月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後,名與實都成為中國內政和外交重點,雖然其空泛的特點沒有任何質變。

 

中國官方該檔解釋稱:"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準、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在做推廣宣傳時更加細化了"一帶一路"倡議,希望在五個重要方面有"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其實,五通說法明確地展現出中國政府的用意,就是希望“一帶一路”的沿途各國政府對此倡議給予政策上的便利,以便把各國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對接起來,與中國做生意的同時,參與中國牽頭的金融系統。

 

可以發現,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概念,與其在2012年11月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 "中國夢"一脈相承,即復興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具體實施方案。

 

對中國國內政治而言,"一帶一路"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級頂層戰略,稱得上是今後中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由於一帶一路的重建,事關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因此,習近平的這一倡議,被中國唯政府要求馬首是瞻的輿論讚譽為"打開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瓶頸的鑰匙"。

 

例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撰文稱,"一帶一路"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廣闊之路。不過文章也承認,中國存在一些質疑"一帶一路"的聲音,指責其為好大喜功的面子程,終會落得費力不討好的結果。

 

對此,丁一凡堅持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助於中國經濟發展趨於平衡,有助於拉動中國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而對國際而言,重建“一帶一路”,為中國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視窗,為處理亂世難題提供了解決之道。

 

丁一帆還樂觀地認為,如果一帶一路重建成功,包括阿富汗在內的諸多戰亂國家將有和平的希望。順利成功之際,就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大幅上升之時,不僅達到《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而且距離世界大同的理想不遠。

 

然而,這完全是一家之言的不現實空想!

 

 

背後動機

首先,經濟角度考量,中國政府寄望"一帶一路"有助於解決中國資金和產能過剩,為中國帶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香港的中國經濟學者張煒對此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希望是缺乏周密思考的"一廂情願"。目前,人均收入徘徊於低位的中國,貧困人口巨大,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資金過剩,相關現象只是落後政治體制帶來的社會資源不均所致。而向投資環境惡劣的貧窮和動盪地區注入大筆資金,風險巨大,也不可能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弊病,卻會浪費中國已然捉襟見肘的貧乏資源。

 

張煒認為,“一帶一路”的真正作用還是政治作秀。無論如何,對習近平個人而言,將其描繪成一個具有全球眼光和國際領導力的領袖,目的是在中共19大之前鞏固習近平的政治權威。

 

 

 

發起性質

 

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機構普華永道2016年2月曾就中國新絲路倡議發表報告,標題借用了英國70年代著名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名曲"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條漫長曲折的路)。

 

報告認為,2000年前古絲綢之路,是由於外國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自然形成。而如今計畫中的一帶一路,更多是中國出於自身利益而推動。如果一帶一路倡議全面鋪開,實施的整個過程必然長期化,時間跨度至少30到40年。

 

但同時有觀點指出,幾十年太長遠,兩年卻在眼前。在本次的高峰論壇上,習近平宣佈中國將在2019年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屆時參加國家數量的多寡、專案開展數量和規模、與會官員級別的高低等,都將是判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成功的重要參考。

(嶽丞 綜編)

 

 

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7-05-17/59815516.html

 

 

 

 

 

 

 

 

 

@@@@@@@@@@@@@@@@@@@@@@@@@@@@@@@@@@@@@@@@@@@@@@@@@@@@@@@@@@@@@@@@@@@@@@@@@@@@@@@@@@@@@@@@@@@@@@@@@@@@@@@@@@@@@@@@@@@@@@@@@@@@@@@@@@@

 

 

 

 

寒竹來稿︰美國經濟-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2006-11-02 16:36:24  萬維讀者網

 

萬維讀者寒竹來稿︰如果用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美國經濟,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困惑。從一方面看,美國是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巨無霸。200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2萬4,866多億,相當于整個歐盟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全球生產總值中所佔的分額超過了四分之一。在全球五百強大企業中,美國擁有176家。其中,前100家超強大企業中,美國獨佔34家。在全球品牌500強中,美國幾乎佔了一半,有249個品牌,其中前六名頂尖品牌全是美國擁有。在資本市場,2005年,全球的資本流動大約有70%流進了美國,每個工作日有26億美元流入。在消費領域,三億美國人構成了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美國每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這些基本事實說明,美國實實在在是當今世界無人可比的經濟巨人。但在另一方面,美國經濟又象是建築在沙灘上的虛幻神話。2005年,美國的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約為8000億美元,接近GDP的7%。政府債務高達8.2萬億,其中,國際債務達2.177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2005年,美國公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儲蓄率已經低于0.2%。

 

 

在國際貿易方面,2005年,美國的商品貿易和服務業的進出口逆差達到725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從這些數據看,美國經濟很象是全球最大的泡沫,隨時都可能破裂。

 

 

美國經濟究竟是巨人還是泡沫,這個問題已不能簡單由傳統經濟學來回答。近二十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改變,而美國在這場全球經濟的變化中利用自己的國勢抓住機遇走到了最前列,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完成了一場深刻的變革。今天的美國經濟已經完全超出了傳統經濟學的範疇。美國經濟實際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一)走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的新方向 

 

美國對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始于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產業力量,美國經濟實力在戰爭中急劇增長。從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黃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佔世界黃金儲備的60%,同時美國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一度作為國際貿易結算主要貨幣的英鎊隨著英國經濟的衰落已不能維系全球經濟體系。

 

在這種歷史條件下,1944年7月,全球44個國家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與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建立起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體系。這個體系由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三大支柱構成,實質是建立起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各國確認193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這就是所謂美元含金量的由來。

 

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戰後二十多年的時間給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構架,西方各國在這個體系下都完成了戰後經濟的復甦並走向繁榮。但是,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已難以再繼。日本、西歐在六十年代經濟的騰飛縮短了西方各國和美國在經濟上的距離,美國的黃金儲備在六十年代末已跌落到世界黃金儲備的三分之一左右,再加上越戰的拖累,美國經濟開始顯得步履艱難。1971年,美國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保持的國際貿易順差首次變為逆差,美元開始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美國已經再難以同樣的傳統方式領導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從1971年起,世界各國拋售美元成風,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的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政策面臨著崩潰。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尼克松政府痛下決心,于1973年2月12日宣布美元貶值,每盎司黃金兌換42.22美元,徹底放棄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基本政策。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出現了一個摸索期。日本和西歐在自由浮動匯率制下,為了增強本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都競相貶值本國貨幣以增加出口。美國面臨日本和西歐的競爭壓力,在開始的六七年里,也和日本西歐一樣,通過本國貨幣貶值來使自己的產品具有競爭性。但是,美國在這場價格競爭中卻難以取得優勢。日本西歐為了競爭,率先把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美國僅靠美元貶值還是難以與之競爭。由于找不到一條合適的路,卡特政府在七十年代後期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但從里根政府開始,一批經濟學家精英開始摸索出一條看似危險,但實則有效的新路子,這就是以ArthurLaffer 和Robert Mundell 為代表的供應學派(RobertMundell是199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是歐元之父,後來對自己在八十年代的經濟思想作過修正)和以MiltonFriedman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ilton Friedman是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這群經濟學家給里根政府提出了一套新的經濟政策,即在各國一片貨幣貶值的行動中逆勢而行,提高銀行利率,提高國債利息,通過“高息”吸收全球資本來支撐美國經濟。同時,降低稅收以促進國內的經濟發展。這種高息攬儲的政策希望使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再次在全球成為強勢。從八十年代初起,美國開始用高息吸納全世界的資本,再用流進美國的錢購買世界各國的商品供本國消耗。各國生產商家通過出口商品到美國賺了錢,再把錢換成美元輸出給美國。美國盡管財政赤字越來越多,盡管貿易逆差越來越大,但美國政府,美國人並不缺錢,各國的資本被美國的高利率,高利息所吸引,源源不斷流進美國。自1982年起,美國從國際資本淨輸出國轉為淨輸入國,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開始逐年增長。

 

里根政府的高利率、高利息、低稅收的政策從八十年代起開始把美國經濟引向了一條新的道路。這條道路抓住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金錢。制造業也好,貿易逆差也好,產業空洞也好,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資本實際上掌握在誰的手里。而資本的掌握在于貨幣的控制權。誰掌握了世界的主導貨幣,誰就能讓世界各國的金錢源源不斷地流進自己的金庫。世界各國看似蓬勃的制造業,興盛的出口貿易不過是在給掌握了世界貨幣控制權的金元帝國打工。不僅發展中國家成為了美國的生產車間,就連日本,西歐也開始以不同形式成為美國的打工仔。

 

但是,從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摸索和發展來看,里根政府的“高利率、高利息”政策只是一個在經濟動蕩時期的臨時藥方。里根政府在走出這條新路時,國力尚不夠強大。從美國內部看,經濟剛剛開始從七十年代的滯張中復甦過來,從外部看,還有甦聯帝國的強大壓力。所以,由里根政府采納的高息全球“吸金大法”雖為美國找對了方向,但是,高利率,高利息在當時卻是不得已而為之,有嚴重負作用。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這兩高,全球資本就不會流入美國。但這個兩高政策對美國國內經濟卻是有巨大殺傷力。銀行的高利率使得資本市場的資金缺乏,股市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國債的高利率使得美國在海外投資的實際獲利大大地減少。“高利率、高利息”政策雖然使全球資本流入美國,但美國在資本市場上的有限獲利仍不能和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和債務相平衡,流入的資金也大多進入了商業銀行和房地產。所以,到八十年代後期,美國政府沿用的高利率、高利息“吸金大法”開始逐漸顯露出其弊端。美國經濟開始出現階段性衰退,房地產也大幅度滑落。

 

但是里根經濟學的基本方向,即不和世界各國作同類商品的價格競爭,而是以吸進各國資本為終極目標,確實為美國找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的新方向。其缺陷是高利率、高利息的方法無法長久。萬事無兩全,里根經濟學在八十年代末實際上已經進入兩難境地。放棄兩高政策,全球的資本輸入將會放緩或停止,國內資本也將會大量外流,政府可能會因為巨大的預算赤字沒有資金填補而無法運轉,同時政府也可能會被現有的國內外債務壓垮。但是,繼續兩高政策是飲鴆止渴,資金只能屯積于商業銀行和不動產,華爾街資本市場無法充分發展,從而導致新型企業缺乏資本的啟動,老舊的企業缺乏資本進一步擴張,經濟最終會走入死胡同。走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美國政府找到了吸納世界資本的新方向,但高利率和高利息政策仍使美國經濟面臨著巨大困境。

 

(二)從高息攬儲到以國勢吸納全球資本

 

但是,天佑美國。美國這個國家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都是特別的幸運。在1991年,世界上接連發生了兩件影響了世界發展方向的大事,幫助美國走出了這個兩難境地。一個是在東歐共產黨國家聯盟崩潰的基礎上,甦聯帝國徹底崩潰;另一個是美國得到聯合國授權,率領各國軍隊把伊拉克從科威特驅逐出境。前者使得美國在實力上再無匹敵的對手,後者使得美國戰後首次在軍事上、道義佔據了全球的制高點,真正成為世界領袖。美國在全球的威望頓時如日中天,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強有力、最穩定、最安全、最可靠的國家。全球資本市場向美國的流入開始大量增加。正處于進退兩難的美國政府立即抓住機遇,在吸納全球資本的同時,開始有節奏地一點一點降低銀行利率和國債利息。但此時的全球資本實際上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盡管美國不斷降低利率和利息,美國畢竟是世界最安全的資本市場。到了2000年,美國利率和利息的兩高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兩低,但全球資本仍然義無反顧地不斷流進美國。低息和低利率使得美國經濟終于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里根政府以來的“吸金大法”繼續成為美國政府在九十年代後的基本經濟政策,但此時的美國已不是以高利率和高利息來吸收世界各國的資本,而是以美國在全球不可挑戰的強勢讓全球資本在低息的條件下源源不斷為美國經濟輸血。低利率、低利息既使美國在全球的資本收益大大增加,同時也大大推動了華爾街的資本市場。九十年代開始,美國股市再次起飛,充足的資本和高科技的起飛相輔相成。新興企業在充足的資本支持下如雨後春筍。老企業的兼並和擴張也越來越頻繁。後來雖幾經波折,但美國經濟的強勢到了上個世紀末已遠遠領先全球。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經濟的這一轉型已基本完成,美國終于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找到了一條新的建立世界霸業的道路。不跟黃金掛鉤的美元在今天仍然扮演著世界經濟的主導角色,而且美國經濟比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更為強勢。美國通過控制全球資本市場,實際上已經控制了全球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入國。1995年美國資本淨輸入佔全球33%,2000年上升到61%,2005年進一步上升到70%。美國手握全球70%的可用資本,財大氣粗地在全世界投資和采購各國商品,使美國一直保持全球最大的一個統一消費市場。世界各大商品出口國也都不由自主把美國看成是自己最大的買主,盡管這個買主口袋里的錢是從自己手中借來的。在市場經濟中,顧客就是上帝。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中,美國實際上已經一步一步變成了各國生產廠家的上帝。在這場經濟游戲中,債權人依賴于債務人,欠錢的人成了真正的老大。不少國家和生產廠家已經把接受美國的訂單,向美國出口看成是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和希望。

 

另一方面,由于擺脫了里根政府時期高利率、高利息對經濟發展的制約,美國在資本市場中完全如魚得水。表面上看,美國政府的對外債務高達2.177萬億,但美國的國債利率平均只有5%左右。而美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平均收益率為10.1%,其中在中國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9.2%(2004年數據),二者幾乎相差一倍。美國政府向國外借錢越多,對國內稅收的依賴份額就越小,稅率就越能保持低下,從而促進美國企業的發展和擴張,促使美國企業有充裕的資本到海外投資賺取更高的利潤。美國政府的國際債務固然高達2.177萬億,但美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也大致接近這個數字。美國政府以自身的信譽承擔債務,讓民間企業擁有更多的資本用于發展和投資獲利。截至2004年止,美國的對外投資總額為2.1萬億美元,豐厚的投資利潤最終還是流回了美國國內市場。只要美國企業能夠獲利發展,只要美國民間經濟繁榮,美國政府的債務就無法對經濟的總體發展構成威脅。

 

美國通過資本的強勢掌握全球資本市場,使得國際貿易中的順差和逆差的實際意義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按照傳統經濟學的觀點,對外貿易逆差會使舶來品替代國產貨,會侵蝕美國的制造業和就業機會,最終會造成經濟的巨大衰退。但根據美國著名智庫加圖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rade Policy Studies, Cato

Institute)主任丹尼爾‧格瑞斯沃德(Daniel

Griswold)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國貿易赤字的消長與經濟增長率的高低成正比。自1980年以來,美國GDP增長最快的5個年份中,有4個也是美國經常項目赤字增長最快的年份。自1980年以來,在經常項目赤字縮小的年份,平均經濟增長率僅為1.9%;而在經常項目赤字溫和增長年份和迅速惡化的年份,這一數字分別為3.0%和4.4%。格瑞斯沃德本人並沒有對這種經濟現象作出理論上的解釋,但如果我們從資金、消費和市場的關系來看,這三者是有密切關聯的。如果美國從世界各國得到的資本越多,向國外采購的商品量就會越大,貿易赤字也就會越來越高。但不斷高漲的貿易赤字同時也不斷地用增加的進口商品來擴大美國的國內消費市場。通過這種借錢購貨的方式,美國國內消費市場的餅越做越大,市場也就越來越繁榮。美國以三億人口竟然構成了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消費市場的繁榮則反過來刺激國內經濟,推動服務業和一定領域的制造業蓬勃發展。在1995年至2003年間,美國盡管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不斷攀升,國際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但美國的生產率增速平均約為4%,遠遠高于日本、英國、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

 

(三)美國經濟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

 

行文至此,讀者仍有兩個疑問︰美國憑什麼能夠讓70%的世界資本流入國內,其他國家能嗎?另外,如果以上論述為實,美國經濟究竟是不是建立在債務沙灘上的神話呢?美中兩國都有相當一批經濟學家對美國的赤字經濟感到嚴重擔憂。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威廉.克萊恩在他《債務國美國》(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 Risks and Policy

Reform, by William R. Cline,

2005)一書曾指出,美國從1970年代的最大債權國到2004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外債日益增長,同時個人儲蓄下降以及政府財政赤字上升等各種因素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將會給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帶來風險。另外,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他著名的《喧囂的九十年代》(The

Roaring Nineties, by Joseph E. Stiglitz,

2003),羅伯特.

希勒在他那本那本《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by Robert Shiller,2000

)暢銷書中,都試圖揭示出美國經濟繁榮的虛假性和泡沫性。在我看來,這些經濟學專家確實是深刻地從經濟學角度揭示出美國赤字經濟模式的危險之處,但是美國今天的赤字經濟已經進入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事實上,今天的美國經濟已經演化成一種信用卡式的經濟模式,美國經濟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張信用卡。要真正理解美國經濟的本質,不得不超出純經濟的範圍。

 

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都是和政治、軍事、文化、科技緊密相連的。僅僅在經濟領域內思考難以識得廬山真面目。美國能夠成為全球資本的主軸,能夠幾乎隨心所欲地運用全球資本,能夠借錢生息,借雞下蛋,能夠讓全世界為自己打工,完全由美利堅帝國獨一無二的特殊實力和地位、文化和信譽所決定。除了美國,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美國這張巨大的信用卡有著自身堅實的信用基礎。

 

如上所述,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找到新的方向始于里根政府。但在里根時代,美國的國勢並不如今天強大。在里根上台前,美國與甦聯在軍事爭霸上並未取得上風。而敗退越南後,美國在全球政治軍事較量中實際上處于劣勢。里根上台後雖找到新方向,但卻沒有足夠的實力,不得不用高利率、高利息來吸引全球資本。但是,里根政府看到了根本的一點,這就是軍事力量作為一個國家的實力支點的重要性。里根政府在經濟不振、財政赤字的困難條件下,把擴大軍備作為一個基本國策。很多人只听到了里根政府重振軍備是為了對抗甦聯邪惡帝國的口號,而沒有看到里根政府也是在給美國新經濟建立新的支點這一隱蔽的一面。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美國軍費開支急劇增長。九十年代初,甦聯崩潰,海灣戰爭結束,美國牢牢地坐穩了世界頭號軍事大國的寶座,美國在世界上已無任何軍事危脅。但是,美國的軍事力量繼續攀升不已。這時,龐大的軍事力量已不是僅僅用來保衛和平,而是要塑造一個不可戰勝的巨人形象。

 

根據北約國防部長會議2005年6月9日公布的一份軍費開支表顯示,2004年美國的軍費總開支達到4620.99億美元,北約其他25個成員國的軍費開支總計也只有2469.75億美元,只佔美國軍費支出的53%左右。另外,根據世界上最權威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5年度的《世界軍備與裁軍年鑒》的資料,美國在2005年的軍費開支佔全球軍費開支的48%,幾乎是世界各國軍費總開支的一半。從人均軍費開支來看,美國高達1,604美元,是世界人均軍費開支的9.3倍,竟超過了四面楚歌、最有戰爭危機感的以色列。美國用龐大的核武庫、在全球游弋的12艘航空母艦、世界各地的駐軍給自己塑造出一個從羅馬帝國以來最強大的帝國形象。舉目世界各國,美國本土成了世界上最安全、最沒有戰爭風險的國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在軍事上向美國挑戰。這是美國在和平時期建立世界上最龐大軍事力量的根本原因。美國的安全和不可戰勝是全球資本即使是低息也要流入美國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許多仇視美國的國家包括一些中東的穆斯林國家也不得不把資本投入美國的根本原因。因為對于資本來說,風險和利潤一樣重要。懂得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美國為什麼要打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必要的伊拉克戰爭。這場耗資巨大的戰爭並不僅僅是出于意識形態,也不是僅僅為了石油。美國是要在9.11受創之後在全球打出自己的威風和不可戰勝的形象,打掉膽敢向美國權威挑戰的薩達姆。美國為伊拉克戰爭付出的消耗和全球流入美國的資本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全世界每個工作日有26億美元的資本流入美國。為了保持美國強大的形象,為了讓美元仍然源源不斷流入美國,伊拉克一戰耗資雖大,從經濟上來看還是值得的。至于後來陷入泥潭,那是布什政府在技術上的錯誤,另當別論。 

 

如果說舉世無雙,不可挑戰的軍事力量是美元帝國的堅硬基石,那麼美國充分自由的經濟制度、穩定的政治制度、專業的金融管理和服務、良好的商業環境則是吸引全球資本的軟力量。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美國民主制度是目前世界上最穩定、但又最有效率的政治制度之一。相對于歐洲諸國類似的民主制度,美國的聯邦政府在行政管理和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方面要有效得多。從金融機構的發展看,美國的幾大投資銀行,象Goldman

Sacks, Morgan Stanley, Merrily Lynch

等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綜合性商業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在資本的投資和管理的專業方面已遠遠走在歐洲和日本的前面。2004年,美國金融市場規模相當于全球的32%,股票相當于全球的44%,債券相當于全球的40%,美國證券市場市值相當于西方七國證券市場總量的60%。此外,美國投資銀行佔證券市場業務份額的70%以上,美國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創新中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世界各國的大公司無論是在上市、兼並、財產管理方面,大都把華爾街和美國的投資銀行作為首要考慮的對象,紐約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金融中心。此外,從整個商業活動的大環境看,美國完善和獨立的法律制度、有效的執法能力、自由寬松的商業條件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根據世界銀行的多次統計調查,全球最易于商業活動國家的指數顯示,美國多年來一直排在前三名。美國這些強大的軟力量是吸引全球資本流入的核心。

 

美國經濟能夠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軸,能夠讓世界各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優秀的高等教育系統和領先全球的科研能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國立國只有兩百多年,但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最優秀的大學和研究所系統。這使得美國在戰後半個多世紀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領先世界各國。截至2005年,美國一共有28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5%,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卻佔全球獲得該獎人數的70%以上,這是世界上其它國家難以企及的。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斷的把各種制造業外包到發展中國家,而不擔心經濟的空殼化,因為美國仍牢牢地掌握著大多數重要行業的核心技術。美國能夠在全球五百強中擁有176家企業,能夠在全球品牌500強中擁有一半的品牌,說明美國仍掌握著生產和科技發展的核心和方向。在經濟活動中,只要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獲得壟斷利潤。而利潤的高低則決定了資本的流向。世界各國資本源源不斷流進美國也就成了一個正常的經濟現象。

 

綜上所述,美國今天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強國勢造就了美國經濟這張全球最大的信用卡。這是當今世界各國難以望其項背的。美國的經濟在本質上演化成了一種借貸經濟。美國通過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專業的金融服務和管理、穩定的政治制度、獨立而完善的司法制度、領先全球的研究和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國政府和資本市場借錢貸款,然後用借來的資本在海內外進行再投資而贏利,用超前消費的方式刺激國內消費市場,整個經濟活動就像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一樣,只要消費者的信用記錄良好,消費者就可以通過向信用卡公司借貸消費,如果借貸者能按時還清最低償還額,信用卡公司就會不斷地把款項借貸出去。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經過了二十年左右,終于在全球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經濟系統,並且成功地運用這一信用經濟系統操縱了全球經濟。世界各國既是美國的債權人,也是為美國服務的信用卡公司。各國擔心的不是美國還不出錢來,而是擔心美國不刷卡,不消費。而美國刷卡越厲害,消費越多,各國放債人的經濟也就越發展。在這個意義上,債權人和債務人的主客位置已經發生了異化和顛倒,不是美國依賴于各國經濟,而是各國經濟依賴于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持有者,美國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條件、強大的支付能力和良好的信譽掌控了世界經濟,並且把世界經濟緊緊地綁在了自己的身上。

 

眼下,世界各國面臨美國經濟這張巨無霸的信用卡早已陷入了兩難境地,離開美國經濟這張信用卡,全球經濟將會陷入全面的衰退和蕭條,但美國經濟這張信用卡一旦刷爆,全球經濟一定會陷于崩潰。如何讓美國把這信用卡不斷地有理性地刷下去,是世界各國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經濟問題。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一張信用卡的持有者,所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把這張卡的信用額度運用到最大限度,如何最大程度地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最大的利益。至于這張信用卡何時刷爆,目前還無人能預測。

 

 

http://travel.creaders.net/newsViewer.php?nid=290034&id=687887&language=big5#.WRubPU21tbQ

 

 

 

 

@@@@@@@@@@@@@@@@@@@@@@@@@@@@@@@@@@@@@@@@@@@@@@@@@@@@@@@@@@@@@@@@@@@@@@@@@@@@@@@@@@@@@@@@@@@@@@@@@@@@@@@@@@@@@@@@@@@@@@@@@@@@@@@@@@@@@@@@@@@@@@@@@@@@@@@@@@@@@@@@@@@@@@@@@@@@@@@@@@@@@@@@@@@@@@@@@@

 

 

 

 

 

筷子經濟圈

 

 

 

筷子的“軟實力”遠遠超過孔子,在一個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的當今世界,可用筷子精神進行跨國家、跨主權的合作。

 

二十餘年前初訪中國大陸時,深感其未來區域經濟輻射力,曾杜撰新詞“筷子經濟圈”,意味其影響力將隨著筷子的分佈軌跡前進。

原因無它,西方文明大浪淘沙,淘盡了東方的服飾、建築、曲樂、美術,甚至語言、政體,但即使它威力再大,再過千年也淘不掉人們吃飯時手中握的那兩根細枝。筷子現象背後隱藏的生命力及傳播邏輯,必然有其千古不變的道理。

 

 

筷子包容性超過孔子

 

今日中國經濟體量巨大,其榮衰固然影響全球,然而真正與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還是那些日常使用筷子的區域。凡是使用筷子的地方,都落入“筷子經濟圈”之中;它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區域概念。例如,羅馬的中國城,雖然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義大利,但這方圓僅以公里計的社區,也屬於“筷子經濟圈”。再如,洛杉磯的韓國城,其榮枯亦與“筷子經濟圈”相生相伴。

 

今天,大陸及臺灣的學者、媒體,好用“大中華經濟圈”來指中國經濟發展重心,其實,這有點自絕於人的味道。日本方面,亦有“漢字經濟圈”一說,中國人大為叫好,然而這又難脫文化霸權主義之嫌疑,韓國人首先就不會同意,新加坡人也不會樂意,到頭來還是淪為一個中國人自娛自樂的概念。

 

筷子是中性的,它不是熊貓、不是長城,亞洲幾十個民族都在用它,概念上它沒有壟斷性,乃是一種自然的親和概念。

 

若談文化的延續性、文明的關聯性、民族關係的模糊性,世界上可能沒有比筷子更為突出的例子了!

 

筷子又還不是孔子,中國最好保持其中立性及包容性,不要企圖去佔領它。筷子既實用又有著強大的外延性,西方洋人也在開始學著用它、接受它;筷子的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某種意義上,筷子的“軟實力”遠遠超過孔子。

 

 

另一種全球化概念

 

很明顯的,中國經濟的體量已經足以撼動區域,然而眼前的中國經濟自身也已面臨巨大困難。值此歷史關頭,最要不得的就是放任民族主義、臆想漢唐盛世,使得中國經濟演變成為區域內的霸主。倘若原本柔性的“筷子經濟圈”一朝變成剛性的“宗主經濟圈”,或與其類似的“大中華經濟圈”、“漢字經濟圈”,中國勢必在區域內、乃至世界範圍內落入過去歷史的輪回。

 

筷子,其實可以作為“另一種全球化”的象徵概念。無可諱言的,全球化就是一種跨越國家主權的概念;若每個國家都死守國界主權、經濟主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全球化可言。然而,當前的全球化模式,多少帶著霸權主義的色彩。一旦大欺小、強欺弱成為打交道的潛規則,全球化就成為一個以槍炮為後盾的不名譽概念了。

 

而筷子呢,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不過是一雙吃飯的“傢伙”,不是刀槍,不是高科技;有錢人用銀的,窮人掰下樹枝也能當成筷子。對於一個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的當今世界,用筷子精神進行跨國家、跨主權的合作,形成一種誰也不能壟斷誰、大小強弱皆欣然就之的狀態,則誰能與其為敵?

 

中國今天面對世界時,其實是在打兩套拳;文化態度上打的是中國拳,經濟關係上打的是西洋拳。這兩套拳路數終究不同,揮舞之際經常招數矛盾,自己打到自己。例如,中國對自己的崛起,冠以“和平”一詞,意味著中國的崛起並非像西方那樣以強壓弱。然而,在世界經濟事務上,中國從來不排斥對西方全球化模式的追隨,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遇上有西方模式的便車可搭之時,中國也從不放棄。

 

 

中國兩套拳招數矛盾

 

倘若套路不改,十年後的中國以其經濟總體量,固然可以成為區域宗主,甚至二十年後成為世界霸主之一,然而,那真是21世紀的中國所要的地位嗎?衡諸中國自身經濟結構的不平衡,西方模式的全球霸主地位,能夠救贖中國文明嗎?

 

一個“筷子經濟圈”理念支撐的區域化、全球化模式,將會具有什麼樣的內涵?人民幣在其中的角色為何?貿易協定與當前“國際規範”有何不同?商務合作關係有何特色?法律機制有何新鮮之處?問題也許千百,然創新之樂趣與成就感也將無以倫比。

 

或許,某位史學家應該放下手頭的巨著,著力研究一下當年筷子的傳播軌跡,由此觸發出一種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也未可知。

 

https://city.udn.com/62960/4626099

 

 

@@@@@@@@@@@@@@@@@@@@@@@@@@@@@@@@@@@@@@@@@@@@@@@@@@@@@@@@@@@@@@@@@@@@@@@@@@@@@@@@@@@@@@@@@@@@@@@@@@@@@@@@@@@@@@@@@@@@@@@@@@@@@@@@@@@@@@@@@@@@@@@@@@@@

 

 

 

 

 

央視歷年最佳廣告 一雙筷子傳遞愛

 

一雙筷子傳承中國數千年的情感,透過「啟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守望」、「感恩」等不同主題,傳遞人與人間不同關係的溫度。

 

《筷子》5分鐘完整版,聽說這是央視歷年來最棒的一支廣告。

 

畫面一:老爺爺與小嬰孩在餐桌前互動,小寶寶舔著爺爺用筷子夾起的沾醬,每一次,筷子裡飽含不同風味,小嬰孩臉部表情直接而單純地表達感受,看似簡單的幾個動作,內藏動人的傳承。

 

畫面二:小妹妹不會使用筷子,從生氣抱怨到哭泣,最後因著媽媽的鼓勵終於克服障礙,學會怎麼使用,當下開心的模樣天真可愛。

 

筷子,是中國千年飲食習慣極獨特的工具,看似不起眼卻交雜細膩的情感。簡單細長的外表,就像兩條相同卻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因著相依使用,必須經過磨合、學習、協調、互相與包容等過程。

 

小嬰孩時,沒有人會使用筷子,透過父母與長輩間接傳遞食物的酸、甜、苦、辣、鹹各式滋味,開啟孩子的味覺。學齡期間,父母殷殷教導,教導孩童掌握手指與力道,在濃濃的食物香氣中傳遞愛與鼓勵。

(畢翠絲/綜合報導)

 

 

https://kairos.news/4313

 

 

 

 

@@@@@@@@@@@@@@@@@@@@@@@@@@@@@@@@@@@@@@@@@@@@@@@@@@@@@@@@@@@@@@@@@@@@@@@@@@@@@@@@@@@@@@@@@@@@@@@@@@@@@@@@@@@@@@@@@@@@@@@@@@@@@@@@@@@@@@@@@@@@@@@@@@@@@@@@@@@@

 

 

 

 

筷子的中華文化觀

 

 

1. 筷子

筷子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食具,古漢語稱箸、或挾提。用於將食物夾起並送入口中。在漢藏文化圈的東亞、東南亞(越南)、中國西藏被作為主要餐具,而受傳統中華文化影響的新疆、部分蒙古的少數民族也有廣泛使用,以及世界各地的東亞裔移民群體所遍布的國家中常見。

 

2. 筷子為什麼是7寸6分?

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以示與動物有本質的不同。有些人很羨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飯,覺得這種姿勢和儀態有品味。但學了之後也只是偶爾用用。

 

 

3. 央視春晚公益廣告《筷子篇》

央視春晚公益廣告《筷子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uShWDOis4M/

臺灣導演的公益廣告「一雙筷子」,在大陸央視播出,內容有滋有味。

習近平先生看後大感驚訝,導演竟是台灣人,是從事廣告製作20多年的孫煜菁,曾得過多項國際大獎!

 

 

4. 筷子的文明

筷子是兩根,稱呼卻是一雙。在餐廳里呼喚服務生「拿一雙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國人;如果說「拿兩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國人。

 

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槓桿原理。

 

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麼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裡洗一洗,也能用。

 

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從神話發源。西方後來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學,做人靠宗教。

 

中國沒有。中國什麼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鐵拐李、呂洞賓、孫悟空、豬八戒這些神仙也是人,他們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國人的理想和現實、靈魂與肉體也是合二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裡面就有信仰,舉手投足都是理念。這是一種通達和智慧。

 

所以,中國人不需要到專門的地方去清洗靈魂。從小就有長輩告訴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這兩者也不能分。

我們現在很多人,每天握著筷子指指點點,譏諷同胞沒有信仰,其實是有所不知。

 

今天社會的癥結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丟掉了老祖宗的智慧。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觸、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東西在干擾我們的價值判斷,以致亂花漸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無主。

5.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書叫《1999,不戰而勝》,很出名。他在書中的最後部分說了這麼一句話:「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

 

青松有挺拔美,鮮花有嬌艷美。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是花開兩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顧此失彼。我們是中國人,表達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們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一雙筷子,不僅僅是飲食餐具,更承載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凝結了許多前人智慧。作為中國人,這項傳統不可廢止,也將繼續弘揚下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357990102w50x.html

 

 

 

@@@@@@@@@@@@@@@@@@@@@@@@@@@@@@@@@@@@@@@@@@@@@@@@@@@@@@@@@@@@@@@@@@@@@@@@@@@@@@@@@@@@@@@@@@@@@@@@@@@@@@@@@@@@@@@@@@@@@@@@@@@@@@@@@@@@@@

 

 

 

 

台灣民謠〈丟丟銅仔〉 現聲一帶一路

 

2017年05月16日 04:10 旺報

(文:季節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文藝晚會《千年之約》14日晚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當中,一個大型國樂表演節目中的曲目竟然出現了台灣民謠〈丟丟銅仔〉,並且是貫穿其間的主調。台灣沒有參加一帶一路卻以另類方式現身其中。

 

〈丟丟銅仔〉成了整個國樂表演的中心主軸,另一首由慎芝作詞,陸續被姚蘇蓉、鄧麗君、鳳飛飛、葉倩文等人唱過的台灣老歌〈幾度花落時〉,也成穿插的曲目。

 

一帶一路試圖以鐵路、船運貫通歐亞大陸,而「丟丟銅仔」正是台灣最著名的火車民謠,可能因此讓〈丟丟銅仔〉成為一帶一路主打歌之一。

(旺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6000750-260301

 

 

 

 

 

 

****************************************************************************************************************************************************************************************************************************************************************

 

 

 

森南多傑:

 

 

關於:『全球貿易出口額占GDP比例從2008年的25.8%,下降至2015的22.6%,這是自1950年以來第一次反全球化後,全球經濟迄今無法有效復甦的原因。

 

 

 

 

 

 

吾人需思考的是為何從2008年後,全球經濟迄今就無法有效復甦?

 

 

 

全球經濟迄今就無法有效復甦之原因,或許是寒竹先生所言之:『美國這張信用卡於2008年被刷爆了!!!』,也就是西方經濟發展模式已於2008已經走到盡頭了。(寒竹先生此篇” 美國經濟-全球最大的一張信用卡寫於2006年,2008年發生金融大海嘯。)

 

 

 

好一個寒竹先生所言之:『事實上,今天的美國經濟已經演化成一種信用卡式的經濟模式,美國經濟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最大的一張信用卡。要真正理解美國經濟的本質,不得不超出純經濟的範圍。

 

 

 

吾人更須思考的是一帶一路僅僅是成為胡鞍鋼先生所言之:『經濟全球化的發動機』,還是能更進一步成為范疇先生所言之: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還是誠如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機構普華永道所言之如『英國70年代著名樂隊"披頭四"的一首名曲"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這條漫長曲折的路)。』

 

 

 

若要成為范疇先生所言之: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須有什麼新思維?

 

如果一帶一路倡議全面鋪開,實施的整個過程必然長期化,時間跨度至少30到40年。在這30到40年的時間跨度中,須要有什麼樣的新思維(新概念)來引領?

 

 

 

何謂范疇先生所言之:『一個“筷子經濟圈”理念支撐的區域化、全球化模式,將會具有什麼樣的內涵?人民幣在其中的角色為何?貿易協定與當前“國際規範”有何不同?商務合作關係有何特色?法律機制有何新鮮之處?問題也許千百,然創新之樂趣與成就感也將無以倫比。或許,某位史學家應該放下手頭的巨著,著力研究一下當年筷子的傳播軌跡,由此觸發出一種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也未可知。

 

 

 

 

 

 

為何森南多傑於【大中華演義(第四回)-2016-03-28】(詳: http://blog.udn.com/k10089/51613995)中會說:好一個由【『天下安』到『平天下』,為何要先『天下安』才能進一步『平天下』,此中道理何解?………………………….『天下安』後,又有何蹊徑可到『平天下』,這與『一帶一路』又有何關聯?】

 

 

 

在此『人類經濟文明的新概念』中,台灣所能扮演的角色為何?

 

 

 

 

為何森南多傑會於【超越性理念--六大項目之第一順位(位階)--國有定型,民有共識--開我民族史今後五百年之新運】(詳:http://blog.udn.com/k10089/102512047)中談到:

 

 

『若無『英國人創造思想,美國人付諸實踐』與『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之思維,何來『逍遙遊』?』

 

 

何謂:超越性理念』?

 

 

何謂:『這個理念,應當體現出對過去兩個三十年的繼承與超越,應當體現出13億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應當體現出人類的普世價值,應當體現出人類進步的共同方向。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10089&aid=10292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