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人還沒真正崛起
2016/09/23 08:13:44瀏覽972|回應0|推薦0

 

 

 

 

 

 

 

 

 

 


 

看中外文化差異 中國人還沒真正崛起

 

 

 

編者按:從物質層面來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當然是崛起了,但從精神層面來看,中國距離真正的崛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人在素質上與發達世界相比有哪些不足?研究者王键在愛思想撰文探討了中外文化的差異,和中國人在個人素質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有啟發意義。現轉載如下,供大家參考。

 

 

很久以前就想寫這麼一篇文章,這是因為自己在來上海之後,接觸了到很多外國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源于自己對文化差異的興趣,有意無意地做了一些觀察,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感想。而在這個期間,自己也通過媒體、影視作品對歐美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所以想對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當然,本文主要談自己看到的差異,並無意刻意美化或醜化某種文化和價值觀。畢竟,這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每種文化和價值觀之所以能夠持久存在,總歸能夠找到其存在的足夠理由和根據,每種文化和價值觀也總歸會存在著某些缺陷。但筆者還是儘量在不同文化現象間進行一些比較,它們的差異,缺陷,優勢,相互的關係,以及可能比較敏感的問題:它們在比較具體的領域中的優劣。

 

 

我先講一下自己接觸到的外國人群體的背景:首先,從他們的國籍和所處區域來看,基本上是遍佈全球。除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人尚無接觸,基本上其他地區的外國人樣本都算齊全了。比如,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南美地區: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阿根廷,智利。東亞地區:日本,韓國,臺灣。東南亞:泰國,印度,印尼,菲律賓,新加坡。中亞到中東: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大洋洲:澳大利亞。歐洲: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瑞典,挪威,丹麥。非洲: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埃及,剛果,尼日利亞。遇到的外籍人士,大致就是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其次,從種族背景來看,也比較齊全:亞裔,白人,黑人,拉美人,基本都包括了。再次,從語言來看,因為我只會講一門外語,即英語,所以和這些老外交流時一般也只能使用英語。

 

 

再敍述下接觸這些外國人群體的環境:有這麼幾個途徑,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是在運動場。因為我經常去運動場跑步踢球,在那裏可以遇到不少老外,多年下來(>6年),累積的數量相當多。有的是在一起踢球,或者相互打個招呼,再進一步交流溝通,就聊上了。多數老外是通過這個途徑認識的。當然,此外還有其他途徑。第二個途徑,是在公共場合,比如地鐵,超市,或遊樂、旅遊場所等其他場合,偶然遇到的,打個招呼後,再相互溝通。第三個途徑,同工作有關的,接觸到的外國專家。第四個途徑,鄰居。第五個途徑,是上海世博會這個地方性的偶然因素。世博會我總共去了三次,每次都從早到晚,期間也接觸到了不少館員和老外遊客。

 

 

從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來,由於這些接觸過程都相當隨意,具有一定偶然性,而且大都並非工作性質中的接觸,基本可以排除利益因素的干擾。那麼,可以認為:由這些接觸所反映出的外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然性,是未經可以掩飾的。總之,筆者所接觸到的這些外國人群體,在總體上確實同中國人群體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當然,不只是中外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在這些外國人的樣本之間,也會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

 

 

以下筆者就印象比較深的方面來談一些觀察到的差異。首先,根據我的觀察經驗,在國家和地區的發達程度,以及來自該地區的人群的素質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當然,這個“素質”的含義是比較籠統的,還得先要把它具體化。在這篇文章裏,所謂素質主要是指這幾個方面:個人的禮貌和修養,行為和精神面貌,交流和溝通的順暢。從這幾個方面來衡量,來自歐美地區的人士,確實有較大的比例表現的很好。就我的接觸範圍而言,在個人的禮貌和修養方面,北歐人和日本人應該是最典型的。北歐人的特點是喜歡獨來獨往,很少會看見來球場的人當中,北歐人會抱團過來活動,一般都是個體。相對的,拉丁文化圈的人群就不太一樣。有人可能會問:這是不是因為客居中國的北歐人太少了,所以只能獨來獨往?就我的觀察和瞭解,這似乎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應該是源于他們的文化和個性使然(當然這是籠統地描述,並不會排除例外)。北歐人的性格大都隨和平靜,比較偏冷,也不苟言笑。有較強的正義感。交流溝通時也按部就班地,非常有規律可循。而且時間觀念很強,運動完畢之後,經常有很多中國人在一起休息閒聊,但北歐人似乎不喜歡這種“扯蛋”和“開玩笑”的休息方式。他們通常不會閒聊,聚在一起時若有話可說則會認真討論,無話可說則保持沉默(在這一點同德國人類似,總是很嚴肅,很正式地發表觀點),隨後很快走人,但絕不會嘻嘻哈哈地閒扯下去。相對而言,拉丁文化圈的人在這方面就很不一樣,比較熱情和放縱,似乎和中國人更接近些。

 

 

日本人在個人的禮貌和修養方面也非常好。接觸過很多日本人之後,就會逐漸產生出一種感覺:日本人似乎具有一種很強烈的控制自我的文化氣質。這不只表現在他們見面後舉手投足的那種禮貌和客氣,而更加表現在他們的言語和思維方式中。典型的日本人,都具有一種很強的自我克制傾向,表現的很謙遜,很客氣,很忌諱那種直接的、外指的、甚至帶有暴力傾向的言辭和行為。在這方面,雖然韓國人在外表看起似乎和日本人很相似,但內涵卻非常不同。韓國人往往就比較直接,行為更生硬,會表現的更外露甚至更粗魯。當然,不只北歐人和日本人在個人的禮貌和修養方面出眾,來自歐美地區的人士,大都有較高的比例在這方面表現的很好,雖然在風格上會有差異。其他地區,比如來自東南亞的人士,也表現的較好,拉美地區總體也不錯,相對稍差一些。相對而言,拉美人喜歡成幫結夥,幫派氣氛要典型一些,有些個體會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傾向。其他的地區,如中亞、非洲等地,在這個人禮貌和修養方面則要相對更差一些。

 

 

在行為和精神面貌方面,也是歐美地區的人士全面領先。因為我的接觸範圍大都是非正式的,非工作性質的,同利益無關的。那麼對行為和精神面貌的觀察方式,也並不是集中於對正式的社會規範的觀察,而是對於完全自發行為的觀察。具體而言,就體現在球場上的行為和精神面貌。首先要強調一點:球場上的行為完全是基於自發和自願的,基本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要求,比如你是不是非要來這裏鍛煉,要持續多長時間,要保持什麼強度,要達到什麼效果。在這種無約束的環境中,歐美人的行為表現出了最強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也表現出最頑強的拼搏精神。最典型的人群,比如北歐,英德,美加,這些地區的人士,幾乎鮮有例外的,在球場上從頭至尾前仆後繼拼搏到底,沒有任何外部強制,但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還要強調:在這方面的表現,同技術水準無關。這主要是一種個人的習慣和拼搏精神,技術水準可能不那麼好,但積極參與、個人追求和團隊精神是更重要的維度。在這些方面,上述幾個地區的樣本通常都是最好的。其次是日本,日本人在這方面表現的也很好,很少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始終拼搏。這些人的共性是,除非他不想參與球場活動了,只要他參與,一定會盡全力,否則就會退出休息。拉美人在這方面要稍差些,其次是東南亞和中亞,非洲人表現的則會更隨意更懶散些。

 

 

再談一下交流的溝通和順暢。在這個方面,美加、北歐、瑞士、德法等地表現的最好。這些地區的人士,思想相當開明,對一件事情進行討論時,他們很容易聽取不同的意見,從正反兩個維度來進行思考。而且討論會進行的很順暢,儘管會有不同意見,但卻不容易引發爭吵。這裏提個具體的可以進行判斷的指標:自反性,能否進行順暢的交流,一個具體的標準是此人對自己所在國和文化的態度。也就是說,針對他所在的國家,如果討論引發了一些批評話題,他究竟是否能夠容忍,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容忍?在這個方面,上述地區的人士都表現出較強的容忍力。最典型的是美國,他們對自己的政府具有很強的批判態度,其他地區的人士也容易保持類似傾向,會坦白自己國家確實存在問題,亟待解決。日本人通常也表現的比較開明,但相對在這方面會忌諱一些,相對冷漠,不大喜歡討論政治議題。此外就是英國人,英國雖然是老牌民主國家,但英國人相對於歐洲其他地區而言,往往表現的比較拘束,並不太願意敞開心扉進行相互交流,表現出同其他歐洲國家不太一樣的氣質(但英國人很守信,比如來球場踢球遇到管理員阻攔,下次肯定就不會再來了。他們不大有鑽空子的那種僥倖心理,答應了的事情就會照辦不會中途變卦)。在這些國家之外的其他地區人群,通常會表現出較強的民族自豪感,會更敏感一些。

 

 

還有就是這些外國人對於中國的觀察和態度。既然是在中國,那麼這顯然也是個重要的話題。應該說,在這些外國人中也有不少對於中國式生活的偏愛者。具體理由大概有這麼幾種:第一種,經濟的發展,比如一位委內瑞拉商人就表示,西方自由民主那套東西是不靈的,在委內瑞拉根本就不好使。所以查韋斯才會有很多支持者,甚至會用民主的方式順利修憲,支援他成為終身制的總統。這位商人認為,委內瑞拉的情形,同幾十年前中國的毛澤東時代類似,因為民眾呼喚這樣一位神化的領袖,所以才會產生這種領袖的現象。既然存在著這樣一種民眾和文化的土壤,那麼查韋斯也只是順應這種需求而已,時事造英雄,雖然委內瑞拉具備三權分立、司法體系、自由媒體,但它無法解決大量窮人面臨的失業和吃飯的緊迫問題,所以這套自由民主體系在委內瑞拉是無效的。查韋斯能解決吃飯問題,那麼就會有大量的支持者,而這些人並不會去關心那些更多的也更無關痛癢的問題。

 

第二種,社會的穩定,比如一位阿爾及利亞的青年人就表示,阿爾及利亞的政治模式同中國相似,軍政府外加社會主義(幾年前的談話,現在情況似乎有變化),同西方非常不一樣。那麼,中國的成功經驗可以為阿爾及利亞所借鑒。另有一位法國年輕人也表達了對中國式生活的崇尚。他認為在法國存在著太多政治議題,比如穆斯林問題,移民問題,由工人福利引起的罷工問題,而在這種自由民主的方式下不斷引發出越來越多的爭執和分歧,導致政治運作越來越無效。反觀中國,社會穩定,治安良好,像他這類不關心政治議題的人,就非常喜歡這種平靜、安寧的生活。

 

 

第三種,文化的推崇,有一些外國人很喜歡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因此特意慕名而來,感受這一文明古國的傳統和風尚。

 

 

當然,不可避免地,也有一些外國人不諱言中國的問題。他們對中國式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批評意見。概括下來大概有這麼幾種:第一種,貧富的差距,一位挪威年輕女士,到中國來做義工,她認為上海外表看起來富麗堂皇,跟歐洲一樣發達,但實際接觸後,卻發現存在如此之多的貧窮人口,這讓她很難以理解。

 

 

第二個理由,缺乏良好秩序,一位臺灣女生就表示,她在上海排隊等候,多次發現有人插隊,有一次她指責插隊的男士,結果遭遇威脅,險些挨揍。她在中國看到了很多缺乏教養的現象和“秩序”,這些事情給她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

第三個理由,中國的社會體系存在很多屏障,缺乏公正。比如一位來自加拿大的亞裔女孩就表示,她來到中國後多次遇到無法保護自己權益的事情,如乘車未達目的地即被司機趕下車,遭遇推諉無人對此負責。在她生病後去醫院看病也受限制,非常不方便。

 

 

第四個理由,社會的腐敗,一位匈牙利男士就表示,在中國發生的很多事情超乎他的想像,在他的國家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但與很多人設想的可能相反:被媒體熱炒所謂的熱點話題,似乎是中西方爭議中的焦點問題,即自由民主和人權,在我接觸的這些外國人看來,卻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領域。

 

 

總之,這些外國人由於身份的特殊,而且大多並不會長期定居於中國,因此他們對很多政治議題以及自由民主和人權之類問題,並不是太感興趣,畢竟中國不是他們的國家,他們並不是這個共同體的一分子,他們來中國生活通常是有一些非常具體的目標和追求,比如享受生活,或者追求事業,或者感受文化。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過分關心過於抽象和長遠的問題,比如這個共同體的未來和命運究竟是怎樣的?這些他們可能並不是特別關心。

 

 

說了半天,重點還是要落到這個“中外差異”中。以上描述了很多對外國人的觀察,那麼相比較之下中國人的表現究竟有什麼特點呢?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人士做過文章。比如可能是最早,亞瑟.史密斯的著作,此後的魯迅,也對此進行過表述。還有辜鴻銘,寫過著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在近一些的年代,也有孫隆基的研究,以及柏楊的作品。我個人的感覺是,不只是存在這中外文差異,我們應當承認:中國的國民精神和素質,同世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缺乏自主性,在同樣的一塊運動場上,中國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會表現的鬆鬆垮垮,在並沒有任何人強迫他們參與遊戲的前提下,也會敷衍了事,他們似乎很缺乏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認識到作為一個個體,自己仍然可以是極富價值的,是有待發掘和創造的。相反的,大多數人在參與遊戲時,都仿佛是在應付老闆,趕緊打發掉閑來無事昏昏噩噩的一段時光。

 

 

第二,非常愛面子,前面說了中國人缺乏自我意識和積極參與的精神,但很奇怪的是,中國人同時又特別愛面子。這看似矛盾的兩點並不衝突,這些中國人雖然缺乏不斷創造自我的動力,但同時把固步自封的自我又看得非常神聖不可侵犯,這也就是說:雖然我不怎麼樣,但別人也別來插嘴。球場上經常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在中國人的群體中很容易產生誰來做核心的矛盾,經常出現這樣的局面:缺乏實際能力的人,卻喜歡隨意指揮別人,引發矛盾。或者相反:真正具有能力的人,指揮缺乏能力的人,對方卻根本不服,引發內訌。就我的觀察,在老外的球隊群體中類似的事情確實要少一些,這個原因據我的猜測,可能是源於老外相互之間更善於溝通,能夠以更好的方式解決尊重權威和樹立自尊這兩者之間經常出現的矛盾。而在中國人的群體中,權威的產生過程,以及追求自尊的方式,更容易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容易導致衝突。

 

 

第三,缺乏團隊精神,以前就有人曾指出中國文化中看似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究竟是個人主義的,還是集體主義的?比如,胡適曾說中國文化的問題是缺乏個人自由權利意識,太重集體。相反,孫中山卻認為中國文化的問題是太注重個人,缺乏集體意識。其實這兩個意見並不衝突:由於缺乏自主意識,很多中國人不善於創造和發現自己,那麼他們自然也不會善於去創造和發現一個團隊和集體。他們要麼固步自封,順從於一個神聖化了的自我,要麼拋棄自我,寄身於一個神聖化了的集體,總之,這樣一種心態導致中國人很難在個人和集體之間做出很好的協調,也很難進行不斷的創造和發現。

 

 

第四,曲折的思維,在接觸過很多老外之後我逐漸意識到,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很可能是最曲折的。最典型的直線式思維是北歐人,在他們的表述方式中,基本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曲直對錯分明,很少有模糊的地方。這可能同北歐的文化背景和規範的社會模式有關,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一切都有章可循,北歐人從小在交往過程中就形成了這種簡單明瞭的思維模式。其他地區,比如西歐尤其是德國,英倫,南歐,美加澳,也都有這個特點。這些地方的人,講話基本上不會拐彎,有什麼意思就會直接明顯地表達出來,不會模糊不清讓你猜來猜去。而拉美人在這方面也相當直接,雖然他們的文化在熱情奔放之外也稍微有點曲折之處。非洲人比較淳樸,也是有話就直說。甚至就連亞洲的國家,比如日本東南亞,也比中國人的思維和表達更直接更清晰。

 

 

我猜測,可能是因為中國非常複雜的社會背景和人際網路造成了中國人在思維和表達方面的委婉、含混和曲折,仔細回想一下,由於諸多因素,我們的小孩在從小的生活環境中,逐漸從最初的天真無邪狀態被錘煉的越來越老練,遇事之後愈加要瞻前顧後,反復三思而行,就連一件看起來最普通最簡單的小事,有時候都要考慮諸多不可測因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存在變數。這樣長期下來,在社會建構過程的不斷刺激下,人的思維自然就會變的曲折。比如,同樣的一件事情,老外要是知道了,思維中可能直接地就有那麼一、兩種反應,沒別的了,而相反的,中國人要是知道了這件事情,思維中不知道突然會產生出幾種想法,可能會有很多種,有意識無意識的,簡單的直接的,間接的複雜的,好事按壞事辦的,壞事按好事辦的,可辦的可不辦的,還有什麼張三的李四的,政府的領導的……總之,我發現這種深層的思維方式確實有很大的差異,這並不是個案,雖然不無例外,但在統計的意義上仍存在較大差異。

 

 

第五、缺乏遵守規則和程式的意識。同樣舉球場上發生的事例,在上海這邊,來踢球的中國人一般喜歡隨便擺兩個小門踢小場。然而老外通常覺得小場太小施展不開,並不是真正的足球,他們更喜歡踢大場。但是,踢大場就會遇到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誰來做門將?作為臨時組合的球隊,並沒有專職的門將,而且大家都不太願意去做守門員。那就只好在比賽前先用某種方式確定門將,一般是兩方分開每方球員都圍成圈,然後用足球在中間隨機轉一下,氣口對著的那個人就第一個守門,剩下的按時針方向排列編號,每次無論哪方有進球就按編號輪換下一個門將。我估計,這個模式很可能是老外先使用的,而後由中國人進行模範,因為從這個流程來看,似乎比較符合西方的文化。

 

 

然而,根據我的反復觀察,這個模式老外用的時候確實不大容易出問題,輪到誰誰就會去守門,依次輪換門將,就解決了沒有固定門將的問題。可是,輪到中國人進行的時候,就總是會沒人守門。也就是說,雖然一開始的時候確定好了人員和次序,非常明確毫無異議和模糊之處,但在進行中,經常會莫名其妙地沒人去守門了。球場上都是自發組成的,並不存在某個絕對權威來進行干預,這時候事情就很麻煩:因為通常大家都只記得自己的編號,也懶得去認真調查這件事情,仔細回憶當初的成員排列次序,究竟是誰的環節出了問題?這樣一弄的話,按照最初預定的正常流程,問題就沒法解決了。也就是說,就沒人做門將了,比賽也就變味道了,雖然仍然可以繼續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表現出中國文化有別于歐美的特殊之處:必須有人願意額外奉獻,這時只有哪個人自告奮勇願額外地多做幾次門將,而大家也不會仔細推敲是誰破壞了遊戲規則,在這種情況下,遊戲可以正常繼續進行。在事實上,中國人的圈子裏也確實經常會產生這種自告奮勇的“奉獻者”,而這也是有別歐美人的一個明顯差異。

 

 

另一個在球場上可以觀察到的對規則態度的例子,則是“投票表決”。歐美人如果在球場上遇到了分歧,比如在人多比較雜的情況下,究竟選擇踢大場還是踢小場,這時如果意見不一致,他們就會選擇"Vote"。投票下來,按照人多的一方執行,人少的也會服從投票結果,於是分歧獲得解決。但是在中國人群體裏,“投票”的方式毫無說服力。有一次,在球場上一幫老外在踢球,旁邊有一群中國人也在踢,這時有個美國人提議說不要分割成兩組分別踢了,大家乾脆踢大場吧。但是很多中國人並不喜歡踢大場,然而老美對這一點理解的很膚淺,就提議說大家"Vote",決定要不要踢大場。我隨後就跟他解釋,中國的文化並不是那種很尊重"Vote"的文化,但是他不太理解我的說法,非要過去提議投票表決。結果自然是很沒趣了,因為只有一部分中國人回應他的提議,而其他人根本就懶得和他糾纏什麼"Vote"的提議,最後只能是各踢各的,兩塊小場地依然分開,根本踢不成什麼大場。這件事也很典型地反映出了中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尤其是在面對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式。

 

 

第六、缺少平常心,在狂妄與自卑之間搖擺。雖然現在中國不斷崛起,但很多國人卻表現的越來越狂妄,骨子裏卻有自卑,似乎離健康的自信仍有較遠的距離。有一次我問幾個泰國的年輕人,覺得中國和泰國有什麼區別?他們回答說,一個區別是中國這邊做的飯菜有味精的味道,而在泰國很少放味精。另一個區別,則是泰國人更和藹,喜歡微笑,在中國大多數人總是表情很緊張,板著臉。我再舉個親身經歷的世博會的小事,在加拿大館外,我同我的加拿大老外學生在聊天,他跟我學習中文。接下來過來了幾個老外和一個中國年輕女生,好像是外院畢業的翻譯,她跟著一個美國人一同過來。我們幾個相互打招呼,加拿大老外向他們介紹我這個老師,接下來我就不停地微笑,也沒說什麼。這時旁邊有一個中國的大媽過來,聽口音可能是南方鄉下的,她突然打斷了我們的談話,詢問一些事情。老外都不大懂中文,我雖然聽的懂,但她問的事情我不知道,而且她不太禮貌,我就沒回應。當時在場的人被打擾了一下,也都沒說什麼,沒人有什麼反應。本來這個大媽要走了,也就沒事了。沒想到那個外院畢業的女翻譯突然發作了,用中文很嚴厲地呵斥指責那個大媽:你很沒禮貌,我們在談話,你不要打斷我們。大媽聽到後就怏怏地走了。我當時覺得心裏怪怪的,因為這個大媽雖然不禮貌,但畢竟是有事求助,沒必要用這種方式回應。更何況這是在中國,一個中國的年輕女生,又是有文化的,老外都沒過激的反應,你待人為何就不能寬厚一點?

 

 

其實這也並不是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因為求助的人總是遇到了難處,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在這一點上,國人的認識水準和心態似乎不是太好,在老外在場的時候,更是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這方面,我覺得教育和社會環境是很大的影響因素。我們的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訓練,怎麼看待世界,以及我們的社會媒體資訊,總是受到不正常的控制,有選擇地過濾掉大量正常的資訊。所有這些東西,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人心態的正常發育,造成了這種很容易在自卑與狂妄之間迅速搖擺的心態,很容易缺乏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平常心。

 

 

第七、缺乏正義感。再舉一個球場上發生的真實事例,在一次踢球中,我們一方踢後衛的小個子非常積極努力,在同對方前鋒拼搶時半鏟球,把球踢走後腿碰到了前鋒的腿。由此誘發了糾紛,對方前鋒罵罵咧咧外加推推搡搡,小個子後衛就還了他一腳,結果就動手了。就這眨眼的功夫,前鋒隊裏他二個哥們蹭地沖了出來,上去一腳把後衛踢倒了,然後幾個人上去就在地上把他一陣亂踢,場面令人吃驚。好漢不吃眼前虧,小個子後衛被踢的抱著腦袋直求饒,稍有放鬆的時刻,就一溜煙地扭頭拎著東西跑了(此後我在這個球場再沒見他來過)。我當時在前場,並沒看到事情的整個經過,等回頭看的時候,只看見兩個人在廝打,然後就是幾個人打那個小個子。說來慚愧,在場的那麼多中國人,包括我方的隊友,沒有一個上去制止群毆的那幾個人(球隊各方都是每次臨時組合,並非很熟,而群毆中抱團的那幾個人來自一固定球隊,所以很熟)。

 

 

這時,卻有一個人看不下去了。這個人是個挪威人,經常在運動場鍛煉身體,他當時在球門後面,目睹了衝突的整個過程。事發之後,小個子人都跑掉了,挪威這哥們卻依然義憤填膺,要討個公道。按他的說法,小個子後衛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動作都是很正常的,而打人那幾個人則完全不對。他認為球場不應該發生這種事情,因此打人那幾個人應該從此被禁入這個球場。於是他就去找管理員,我們在旁邊幾個人都勸他,說那幾個人和管理員很熟,中國的事情說不清楚……結果怎麼勸都沒用,他非要管這件事。找了半天管理員沒找到,這哥們乾脆自己直接去找打人的那幾個人說理去了,大概意思是說“你們做的不對,以後不能這樣做”。這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當時在場有很多人,他真是個愛管閒事的異類。當時在場的很多人,在事後都接著踢球,很多人還嘻嘻哈哈地,仿佛剛看過笑話,沒有一個人會這麼認真,會如此富於正義感。

 

 

以上我談過了根據自己的實際接觸和經驗觀察,所觀察到的全球範圍內的不同人士,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一些文化差異。下面再重點談一下我間接瞭解到的文化差異,也就是通過影視作品。因為我唯一掌握的一門外語是英語,那麼我的考察範圍就只能集中於英語國家的影視作品,主要也就是美國。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仔細觀摩一些美國的電視劇集,比如"Growing Pains"(成長的煩惱),"Friends"(老友記),"Prison Break"(越獄),"Desperate Housewives"(絕望主婦),"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CSI,犯罪現場調查),"Entourage"(明星夥伴)等等。在觀看這些電視劇的過程中,我反復觀看(有些曾反復看過8-10遍),仔細考察很多細節內容,來觀察可能存在的文化差異。也是根據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以及看到的很多可以通過影視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加以很好表現的細節,我大致繪出了中美之間可能存在的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異的細節。

 

 

以上對差異的表述和區別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是過分突出了中國文化的缺陷方面。當然,相對于美國文化,中國文化同樣存在著很多優勢,如四世同堂,天倫之樂等等,這毋庸置疑。但是,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所坦誠的: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並不在於物質,不在於金錢,不在於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或者飛機大炮汽車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於人民的崛起。中國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於中國人的崛起。而這只能體現于中國人的素質的提高,及其精神面貌的改觀,以及最終由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身上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和迷人魅力。而很顯然,這一天還沒有到來。那麼,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作為一個集體的中國人多關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顯然比歌功頌德和自我感覺良好,更有助於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蘇禾 編輯)

 

 

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6-09-17/59769193.html

 

 

 

**************************************************************************************************************************************************************************************************************************

 

 

森南多傑:

 

 

王鍵先生說:『首先,根據我的觀察經驗,在國家和地區的發達程度,以及來自該地區的人群的素質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性。當然,這個“素質”的含義是比較籠統的,還得先要把它具體化。在這篇文章裏,所謂素質主要是指這幾個方面:個人的禮貌和修養,行為和精神面貌,交流和溝通的順暢。

 

 

 

王鍵先生說:『北歐人的性格大都隨和平靜,比較偏冷,也不苟言笑。有較強的正義感。交流溝通時也按部就班地,非常有規律可循。而且時間觀念很強,運動完畢之後,經常有很多中國人在一起休息閒聊,但北歐人似乎不喜歡這種“扯蛋”和“開玩笑”的休息方式。他們通常不會閒聊,聚在一起時若有話可說則會認真討論,無話可說則保持沉默(在這一點同德國人類似,總是很嚴肅,很正式地發表觀點),隨後很快走人,但絕不會嘻嘻哈哈地閒扯下去。

 

 

 

 

王鍵先生說:『日本人在個人的禮貌和修養方面也非常好。接觸過很多日本人之後,就會逐漸產生出一種感覺:日本人似乎具有一種很強烈的控制自我的文化氣質。這不只表現在他們見面後舉手投足的那種禮貌和客氣,而更加表現在他們的言語和思維方式中。

 

 

 

王鍵先生說:『當然,不只北歐人和日本人在個人的禮貌和修養方面出眾,來自歐美地區的人士,大都有較高的比例在這方面表現的很好,雖然在風格上會有差異。

 

 

 

王鍵先生說:『再談一下交流的溝通和順暢。在這個方面,美加、北歐、瑞士、德法等地表現的最好。這些地區的人士,思想相當開明,對一件事情進行討論時,他們很容易聽取不同的意見,從正反兩個維度來進行思考。而且討論會進行的很順暢,儘管會有不同意見,但卻不容易引發爭吵。

 

 

 

王鍵先生說:『曲折的思維,在接觸過很多老外之後我逐漸意識到,在全球範圍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很可能是最曲折的。最典型的直線式思維是北歐人,在他們的表述方式中,基本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曲直對錯分明,很少有模糊的地方。這可能同北歐的文化背景和規範的社會模式有關,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一切都有章可循,北歐人從小在交往過程中就形成了這種簡單明瞭的思維模式。

 

 

 

王鍵先生說:『我猜測,可能是因為中國非常複雜的社會背景和人際網路造成了中國人在思維和表達方面的委婉、含混和曲折,仔細回想一下,由於諸多因素,我們的小孩在從小的生活環境中,逐漸從最初的天真無邪狀態被錘煉的越來越老練,遇事之後愈加要瞻前顧後,反復三思而行,就連一件看起來最普通最簡單的小事,有時候都要考慮諸多不可測因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存在變數。這樣長期下來,在社會建構過程的不斷刺激下,人的思維自然就會變的曲折。

 

 

 

王鍵先生說:『缺少平常心,在狂妄與自卑之間搖擺。雖然現在中國不斷崛起,但很多國人卻表現的越來越狂妄,骨子裏卻有自卑,似乎離健康的自信仍有較遠的距離。

 

 

 

王鍵先生說:『但是,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所坦誠的: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並不在於物質,不在於金錢,不在於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或者飛機大炮汽車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於人民的崛起。中國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於中國人的崛起。而這只能體現于中國人的素質的提高,及其精神面貌的改觀,以及最終由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身上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和迷人魅力。而很顯然,這一天還沒有到來。那麼,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作為一個集體的中國人多關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顯然比歌功頌德和自我感覺良好,更有助於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好一個『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崛起,它的核心並不在於物質,不在於金錢,不在於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或者飛機大炮汽車火箭。真正的崛起,只能在於人民的崛起。中國的真正崛起,也只能在於中國人的崛起。而這只能體現于中國人的素質的提高,及其精神面貌的改觀,以及最終由每一個具體的中國人身上所散發出的吸引力和迷人魅力。而很顯然,這一天還沒有到來。那麼,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作為一個集體的中國人多關注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顯然比歌功頌德和自我感覺良好,更有助於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10089&aid=7538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