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權本主義---人本主義--向百多年的教育模式宣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
2016/09/10 08:49:40瀏覽763|回應0|推薦0

 

 

 

 

 

 

 

簡單到哭的人格理論|最後還有彩蛋

 

心理諮詢獅R 2016-08-02 11:00:30

 

 

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03980610020531

 

 

 

 

 

 

 

 

 

權本主義---人本主義--向百多年的教育模式宣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

 

 

 

 

 

 

 

台北京觀察站:抓不到「權本主義」,任何中國分析都是白搭

 

 

 

範疇 20160822 08:01:00

 

 

 

對「資本主義」沒概念的人,你很難使他搞懂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同樣的,抓不到「權本主義」精髓的人,很難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七年前我撰了一個詞,「權本主義」,用來捕捉中國的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的本質;因為找不到相對應的英文字,也同時杜撰了「Powerism」這個字。常用的西方政治學概念,諸如「威權社會」、「獨裁社會」、「專制社會」,雖然經常被人用來形容中國,然而,這些概念或多或少都沒抓到要點;有些缺了一點什麼,有些又過於誇大了一點什麼。

 

 

 

中共既不是蘇共,也不是國家資本主義

 

三十年前還有西方學者將中國類比為蘇共統治下的社會或東德社會,那也是搞不清楚狀況。後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長和社會自由度,推翻了以中共類比蘇共的理論基礎。

 

後來,看到了中國人、中國經濟以飛快速度「見錢眼開」,到了窮凶極惡的地步,又有人發出「一切向錢看,比資本主義還要資本主義」的論述,而冠以「國家資本主義」之名號。

 

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也都不完整。照理來講,台灣應該比西方人更瞭解中國的本質。然而,檯面上的人物,不管藍綠,經常接觸的都是中共官員;不管是親中還是反中,基本上多是被中共理論統戰的一群人,只是對統戰的內容正負反應不同罷了。結果就是,今天台灣學界、媒體界對中國的分析手法,多數來自西方觀點,是愛是憎,反正西方也有兩派,各取所需就是了。

 

 

 

用俗話說明權本主義

 

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權本」主義。從字面上來看很好理解,就是「以權為本」嘛。但什麼才能稱得上「為本」?這裡容我用市井語言來說明。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講得就是一個人的「本」,在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出來的,只有在被逼到死角或面臨抉擇的時候才看得出來。對於事態,每個人都有他的第一反應,但在社會化或組織性下,他那真正的第一反應是不會表現出來的,因而「聽其言」是沒有用的,一直要到利害攸關的時刻,「觀其行」才是準確的;那就是這個人的「本」。

 

因而,「權本」的意思就是,舉凡大到政治、經濟,小至生活境況,今天生活在中國的大多數人(不敢說全部),心中第一反應就是「算權」,而不是「算錢」。換個方式說,首先得要看清楚自己和對方的權力位階誰高誰低、誰強誰弱,然後才做出相應的社會化或組織性的反應;高明者會相應的講理,低俗者可能就直接講利害。

 

 

 

生活中的「權本」小例子

 

舉個小例子。在中國開會,無論官民,坐在越前面的權力越大,越靠近領導的權力越大(台灣官場亦如此,民間則鮮有此禁忌)。再舉一個生活小例子。北京市是全中國「以權為本」的高潮點,由中國人經營的豪華五星級飯店,無論大堂或電梯都豪奢,但若你坐電梯直下停車場,你會嚇一跳,電梯內外猶如兩個世界,停車場通常幽暗雜亂。道理何在?因為坐車後座的人位高權重,通常都在飯店大門就下車,停車場是給司機用的,和權重人士無關,因此可以輕忽隨便。

 

 

 

權本乃「關係」之本

 

以上僅僅是「權本」反應的兩個極小的切片,但見微知著。從另一切片下手: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必須講關係,「有關係則沒關係,沒關係則有關係」;但「關係」是什麼?「關係」這詞學問大了,它不是人情、不是感情、甚至不是交情;它是一種權位相互掂量、相互交錯之下的處理事務的學問。解放軍內的買官、賣官,不是有錢就可以,還得「有關係」,那就是你要買個三級官,單憑和二級官有交情還不夠,你得先打通你上級的上級的關係,使他向你的上級「打個招呼」,你的上級才敢收你的錢。再如,你的小孩要上知名幼兒園,除了錢(叫做贊助費),還得打通校長關係,承辦人員才敢放行。或許,你是個醫院的大夫,校長想著誰不生病呢,將來還得要靠你挪病床呢。以權壓權,以權易權,這才是「關係」的真諦,也是必然從上到下一路腐敗的底層邏輯。

 

 

 

瀰漫至骨髓肌理

 

以上說的,都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在中國,權本主義,原本就大量存在於皇朝帝制的中華文化之中,經過了共產黨60年來的教化,已經深入到了每個組織、每個機制、甚至每個人的骨髓肌理。上自中央政治局、公檢法系統、國營企業,下至民間企業、工商城管,甚至一個小區的居民委員會,無不在權本反應下運作。外人有個誤會,以為中國這些年來的經濟成長靠得是資本主義的應用,事實上骨子裏靠得是權力的活絡化和市場化。錢,只是權的附屬衍生品,從來不是真正起作用的核心要素。

 

 

 

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拉雜談這麼多,對台灣社會有什麼意義呢?意義多得說不完,限於文長和讀者的耐心,此處先只談其中的兩重意義。首先,台灣人得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完全擺脫「權本主義」的流弊。雖然已經有民選,但我們的中央/地方官僚體系中,權本還是潛規則。我們之中還是有人習慣於搞(中國式的)關係,政黨輪替不見得會改變這點,還得要靠青年世代來革除陋習。

 

其二,在台灣與中國的兩岸關係上,台灣人多數還放任執政黨做代理人。照理來講,執政黨既然被選出,本來就應該代理民意。然而,台灣的執政黨,不管藍綠,習慣上都把兩岸關係當作政黨與政黨之間的談判來對待,問題在於,台灣的官員倘若是萬中挑一的好手,對方可是六十萬中挑一的好手(中國人口為台灣六十倍),因而中方即使只是派出中層代表,但其IQ、談吐、見識、論述能力、親和力,都會使台方代表「驚艷」,其表達的「善意」很容易為台方聽進去。但別忘了,中國官場是個百分之百權本主義的賽場,其中層官員甚至高層官員,不管他個人想法如何,到時哨子一吹,立刻就會歸隊望中央,任何過去的人情、感情、交情、政策態度,都可瞬間消失。

 

 

 

政府需要學會的事

 

在中國權本主義之下,台灣政府必須學會一件事:兩岸關係,不能想像成政黨與政黨之間的交道,而是政府(台灣)與政黨(中共)之間的交道。不管台灣各級政府打交道的對像是誰,你都是在跟那個政黨中那一位權力最高的人打交道。而且,對那位權力最高的人,不必花精力去研究他的性格、意志和好惡,因為他也是權本主義中人,個人的性格、意志和好惡,到了關鍵時刻都不會起作用,台灣只需要隨時瞭解他的權力處境並加以因應就可以了。而,這種理解中國的角度和技能,正是台灣現下最缺的,也是造成兩岸交道節節緊張的台方因素之一。

 

 

 

人民需要學會的事

 

而台灣人民呢,最需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雖然在過程中亂象叢生,但台灣正在由「權本主義」向「人本主義」演化,這點是今日中國望塵莫及的。我們要相信人性,六十年前的中國, 社會上還是存在許多人本主義精神的,當下正在被喚醒之中;台灣,就是一個座標。這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道,不是任何執政黨所可以代理的。

 

 

 

 

 

網友互動:

 

 

 

 

許強 其實有點老調重彈,無非說的是中共作為組織沒有個人意志只有集體意志。這和世界上大部分利益集團有什麼分別呢?只不過中共這一點做的尤為成功而已

· 回覆 · 8月22日 21:13

 

 

范疇文集 哦,大有不同。例如今天俄國,權鬥也厲害,但已經是普京一個人和數十個寡頭壟斷者之間的事,並未漫延至俄國人的骨髓肌理。再如,美國社會中當然也有權力因素,但在美國,錢(資本)才是驅動核心,權不過是錢的附屬品(有錢才有權)。在中國,權位感深入幾乎所有人的骨髓肌理,連一個村中農民都隨著權力環境而決定行至。在「權本主義」下,錢不過是附屬品,有權才有錢。

· 回覆 · 3 · 8月22日 23:58

 

 

 

 

許強 范疇文集 我不認為你說的有錯,相反我覺得你說的還蠻有道理。但是我覺得中國太大,國情太複雜。用一兩個概念權本主義之類的來解釋還是不夠。一個人同時可能就有好人,美人,病人等等各種屬性,何況一個文明延續幾千年的大國?形成今天中國的原因太複雜。比如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很不同的就是中國人不太信神。對信仰的態度多半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這和伊斯蘭,基督教文明很不一樣。解釋中國是一個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 回覆 · 8月23日 8:19

 

 

李定維 許強 什麼主義什麼主義的本來就無法完全解釋一個國家,就像美國也不可能只用資本主義來分析一樣,但做這類歸納分析,可以幫助人們在對應一個國家或一個文明時,有個參考的依據,不至於做出太離譜的決策。

· 回覆 · 8月23日 10:26

 

 

范疇文集 許強,很高興有機會和你討論:-)同意你所說「解釋中國是一個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那正是我專欄上一篇的主題,可參考 http://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775

· 回覆 · 8月23日 20:07

 

 

許強 范疇文集 很高興與你交流。臺灣像你這樣子能夠冷靜分析中國和中共的人很少。在FB上很多人發言都是憑著自己的感覺。擁有理性思維的少之又少,紅綠藍都一樣。看到你下面其他人的留言,大部分都是借由你的文章抒發自己的觀點,認真看你文章的沒幾個

· 回覆 · 2 · 8月23日 20:34

 

 

Howen Lin 高見!

· 回覆 · 8月22日 19:28

 

 

王元 滿中肯的......台灣自己要把自己國內的餘毒解決,然後以不同文明的身分與中國交流,才不會出問題。

· 回覆 · 2 · 8月22日 17:47

 

 

林清雲 人本是最大利器但是喚醒人民,人民能喚醒中共權本中心?當然台灣反中共不反中國,反中共對台缺少人本主義。

· 回覆 · 8月22日 18:26

 

 

李定維 我覺得台灣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比較能將「反中共」與「反中國」分開,但愈年輕的人,愈有將「反中共」和「反中國」綁在一起的傾向。

· 回覆 · 8月23日 10:33

 

 

王逸璿 李定維,其實也不一定

· 回覆 · 8月23日 21:51

 

 

李定維 沒實際統計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常常遇到一講到「中國人」就開始不爽的年輕人。

· 回覆 · 8月24日 9:44

 

 

王逸璿 李定維,當然有很多一講到中國人就開始不爽的年輕人,但覺得大陸比較好的更多,畢竟大陸對於優秀年輕人才真的是比臺灣友善

· 回覆 · 8月25日 19:40

 

王逸璿 現在大陸人如果要喚醒人本主義會以日本為坐標,不會以臺灣

· 回覆 · 8月25日 19:34

 

 

 

https://www.facebook.com/2020bluesea/

 

 

 

 

 

 

 

 

 

 

 

@@@@@@@@@@@@@@@@@@@@@@@@@@@@@@@@@@@@@@@@@@@@@@@@@@@@@@@@@@@@@@@@@@@@@@@@@@@@@@@@@@@@@@@@@@@@@@@@@@@@@@@@@@@@@@@@@@@@@@@@@@@@@@@@@@@@@@@@@@@@@@@@@@@@@@@@@@@@@@@@@@@@@@@@@@@@@@@@@@@@@@@@

 

 

 

 

 

 

 

 

楊東平:向百多年的教育模式宣戰!

 

 

 2016-03-24 12:54:28

 

楊東平:向百多年的教育模式宣戰!

 

1905年清廷廢科舉、興新學為起點,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已逾百年。積百年之功和近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我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支持。

 

與此同時,教育落後於社會發展的問題仍很突出。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網際網路時代,但教育的「軟體」還是舊的。智育至上、唯分數論的升學競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損害著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教育價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價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教育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軟體」的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健全發展。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興國立國。我們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從應試教育突圍,恢復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同時,要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的挑戰,改革和創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

 

 

 

以人為本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終的目標。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為任何形式的工具。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其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國於1991年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通過增進和解放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發展兒童的個性;使兒童成長為能夠對鄰里、祖國和人類承擔責任的合格公民,以及能夠意識到個人尊嚴的人。

 

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合格公民。我們需要重溫百年前梁啓超的《新民說》:「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要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公民知識、公民價值、公民道德和參與技能,養成他們「清醒而富有理性的精神,深思遠慮,不肯盲從的品質;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氣概」(竺可禎語)。

 

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用陳鶴琴的話來表達,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同時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和世界的眼光。」

 

新世紀以來,國家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少數人為本、以升學率為本。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於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在二十一世紀,想像力是第一生產力。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是民族的未來。要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保障兒童的教育權利;要善待兒童,保護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提供使兒童免於恐懼的教育。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教育是啟蒙,是喚醒,是點燃,是開悟,是解放。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培養青年適應變革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的四個支柱是:學會學習(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為生活重塑教育

 

當前,我們首先需要從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大規模消滅民族生存力」(陶行知語)的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

 

考試至上、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其價值基礎是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而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為此,需要更新影響至今的凱洛夫教育學,改變「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破除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藩籬。學校應當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組織教學,促進教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從而「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陶行知語)。

兒童中心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育,是親切與具體的。要摒棄空洞、抽象的說教,重視情感、活動和經驗。要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手腦結合、教學做合一;要用合作取代競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發展「最多樣化的個性」(洪堡語)。

 

 

促進教育人文化

 

教育不只是考試、分數、升學和謀生。要改變長期以來教育重理輕文、智育至上的價值,充實教育的人文內涵,使教育充滿愛的情感和生命溫度,成為對孩子頭腦和心靈的培育,成為追求幸福的事業。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要高度重視體育,使「健康第一」成為學校教育的現實。張伯苓認為「強國先強身」,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中展現特長與個性,發現自我,享受自我,並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促進母語教育。閱讀不僅是母語教育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乃至社會文明的基礎。通過閱讀奠定學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構建充盈豐富的內心世界,發展他們分析、表達、反思、鑑賞等各種基本能力,是提升社會基礎文明的百年大計。

 

教育不僅要開創未來,而且要安頓人心,涵養性情。美育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發展學生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可以提升人生趣味和生活理想,彌補價值真空,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斷;不是壓倒對方,而是追求真理,找到更好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行動,從而使學習不再是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探究和發現的過程。

 

 

促進教育多元化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性的文化。教育需要尊重和保持這種多元性,傳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幫助不同文化群體學會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相互尊重和寬容,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教育、民族教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教育的平等,達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理想。

 

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克服行政化弊端,改變千校一面,萬教一法的局面。促進教育家辦學,使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模式百花齊放,公辦教育、民辦教育、草根的創新教育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創新,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性需求。

 

 

促進教育社區化

 

改變學校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無關、成為「懸浮的孤島」的狀態。學校要向社會開放,鼓勵家長、社區和社會力量參與學生活動和學校管理。重視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開拓社會實踐、旅行、遊學、環境教育、自主學習、在家上學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渠道。

傳承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實行有根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家鄉的山川自然、歷史人文、物產習俗,培育孩子愛父母、愛祖先、愛鄰人、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使家鄉成為有溫度、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並將鄉愁化為力量,達成對民族、國家和人生的熱愛。

 

嚴格控制中小學規模,推行「小班小校」。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學校教育,具有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個性的特徵。大規模學校缺乏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導致強制性的管理主義走火入魔。「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的基本標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需要回歸人的尺度,回歸「小的是美好的」這樣的常識。

 

 

促進教育創新

 

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而15年之後最熱門的工作,要麼現在還不存在,要麼再也不復存在了。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

 

全球化、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革新,各種搜尋引擎、內容網站、在線圖書、知識分享工具、學習工具、電子設備和終端,視頻課程、大型在線課程(MOOC)、虛擬課堂等在線學習形式的出現,使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獲取發生了巨大變革。基於網絡的非正式學習、自主交互的社會化學習、打破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正在成為現實。以知識記憶、強化訓練、考試至上、追求高學歷為特徵的應試教育模式正在被歷史所拋棄。

 

我們需要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質量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這意味著並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網際網路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文化。我們要汲取網際網路所體現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服務至上、公眾參與、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等價值,將它們融入現行教育,從而產生革命性的反應。

 

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長過程。佐藤學認為,主要發生在教育內部和基層的「靜悄悄的革命」,「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需要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新的變革機制。今天,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自下而上、局部的、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創新和教育探索,這種微改革、微創新、微公益顯示了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創新的新特徵:通過每一個人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參與,促進教育範式的整體轉變。

 

教育變革需要新學校、新教育、新父母、新企業。走在風氣之先,勇於變革和創新的企事業機構應當率先拋棄迷信文憑的用人制度,重視人的基本素質、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應當鼓勵有理想、有條件的企事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主創辦以人為本的新型幼兒園和中小學。我們不僅可以「用腳投票」逃離應試教育,也可以腳踏實地,通過「教育自救」創新教育。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創新最重要的動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教興學的巨大熱情和深厚傳統。需要改革教育治理方式,簡政放權,促進教育的下放、開放和解放,恢復學校的自主性和辦學活力,形成教育家輩出的環境和土壤,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重新煥發文明古國的教育之光。

 

 

 

 

文章來源:用益信託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https://read01.com/72RG84.html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本文共閱讀 276 次 更新時間:2016-03-18 19:18:23

 

進入專題: 2015宣言,人本主義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以1905年清廷廢科舉、興新學為起點,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已逾百年。積百年之功和近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我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支持。

   與此同時,教育落後於社會發展的問題仍很突出。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互聯網時代,但教育的軟體還是舊的。智育至上、唯分數論的升學競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損害著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教育價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價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教育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軟體的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健全發展。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興國立國。我們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從應試教育突圍,恢復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同時,要迎接全球化、資訊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改革和創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

  

 

 

   以人為本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終的目標。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為任何形式的工具。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其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國於1991年簽署的《兒童權利公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通過增進和解放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發展兒童的個性;使兒童成長為能夠對鄰里、祖國和人類承擔責任的合格公民,以及能夠意識到個人尊嚴的人。

 

   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合格公民。我們需要重溫百年前梁啟超的《新民說》: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要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公民知識、公民價值、公民道德和參與技能,養成他們清醒而富有理性的精神,深思遠慮,不肯盲從的品質;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氣概(竺可禎語)。

   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用陳鶴琴的話來表達,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同時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和世界的眼光。

 

   新世紀以來,國家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少數人為本、以升學率為本。2010年頒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於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在二十一世紀,想像力是第一生產力。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是民族的未來。要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保障兒童的教育權利;要善待兒童,保護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提供使兒童免于恐懼的教育。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教育是啟蒙,是喚醒,是點燃,是開悟,是解放。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培養青年適應變革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導的教育的四個支柱是:學會學習(Learningtoknow),學會做事(Learningtodo),學會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tobe)。

  

 

   為生活重塑教育

 

   當前,我們首先需要從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大規模消滅民族生存力(陶行知語)的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

 

   考試至上、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其價值基礎是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而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為此,需要更新影響至今的凱洛夫教育學,改變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破除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藩籬。學校應當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組織教學,促進教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從而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陶行知語)。

 

   兒童中心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育,是親切與具體的。要摒棄空洞、抽象的說教,重視情感、活動和經驗。要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手腦結合、教學做合一;要用合作取代競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發展最多樣化的個性(洪堡語)。

   1、促進教育人文化

   教育不只是考試、分數、升學和謀生。要改變長期以來教育重理輕文、智育至上的價值,充實教育的人文內涵,使教育充滿愛的情感和生命溫度,成為對孩子頭腦和心靈的培育,成為追求幸福的事業。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要高度重視體育,使健康第一成為學校教育的現實。張伯苓認為強國先強身,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中展現特長與個性,發現自我,享受自我,並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促進母語教育。閱讀不僅是母語教育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乃至社會文明的基礎。通過閱讀奠定學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構建充盈豐富的內心世界,發展他們分析、表達、反思、鑒賞等各種基本能力,是提升社會基礎文明的百年大計。

 

   教育不僅要開創未來,而且要安頓人心,涵養性情。美育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可以提升人生趣味和生活理想,彌補價值真空,從而提升生命品質。

 

   思辨能力(CriticalThinking)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斷;不是壓倒對方,而是追求真理,找到更好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行動,從而使學習不再是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探究和發現的過程。

 

   2、促進教育多元化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性的文化。教育需要尊重和保持這種多元性,傳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幫助不同文化群體學會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相互尊重和寬容,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教育、民族教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教育的平等,達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理想。

 

   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克服行政化弊端,改變千校一面,萬教一法的局面。促進教育家辦學,使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模式百花齊放,公辦教育、民辦教育、草根的創新教育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創新,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性需求。

 

   3、促進教育社區化

   改變學校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無關、成為懸浮的孤島的狀態。學校要向社會開放,鼓勵家長、社區和社會力量參與學生活動和學校管理。重視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開拓社會實踐、旅行、遊學、環境教育、自主學習、在家上學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管道。

 

   傳承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實行有根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家鄉的山川自然、歷史人文、物產習俗,培育孩子愛父母、愛祖先、愛鄰人、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使家鄉成為有溫度、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並將鄉愁化為力量,達成對民族、國家和人生的熱愛。

 

   嚴格控制中小學規模,推行小班小校。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學校教育,具有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個性的特徵。大規模學校缺乏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導致強制性的管理主義走火入魔。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的基本標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需要回歸人的尺度,回歸小的是美好的這樣的常識。

 

  

 

 

   促進教育創新

 

   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15年之後最熱門的工作,要麼現在還不存在,要麼再也不復存在了。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

 

   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聯網時代,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資訊技術和互聯網的革新,各種搜尋引擎、內容網站、線上圖書、知識分享工具、學習工具、電子設備和終端,視頻課程、大型線上課程(MOOC)、虛擬課堂等線上學習形式的出現,使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獲取發生了巨大變革。基於網路的非正式學習、自主交互的社會化學習、打破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正在成為現實。以知識記憶、強化訓練、考試至上、追求高學歷為特徵的應試教育模式正在被歷史所拋棄。

 

   我們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品質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這意味著並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互聯網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文化。我們要汲取互聯網所體現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服務至上、公眾參與、資訊公開、資源分享等價值,將它們融入現行教育,從而產生革命性的反應。

 

   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長過程。佐藤學認為,主要發生在教育內部和基層的靜悄悄的革命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需要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新的變革機制。今天,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自下而上、局部的、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創新和教育探索,這種微改革、微創新、微公益顯示了互聯網時代教育創新的新特徵:通過每一個人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參與,促進教育範式的整體轉變。

 

   教育變革需要新學校、新教育、新父母、新企業。走在風氣之先,勇於變革和創新的企事業機構應當率先拋棄迷信文憑的用人制度,重視人的基本素質、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應當鼓勵有理想、有條件的企事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主創辦以人為本的新型幼稚園和中小學。我們不僅可以用腳投票逃離應試教育,也可以腳踏實地,通過教育自救創新教育。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創新最重要的動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教興學的巨大熱情和深厚傳統。需要改革教育治理方式,簡政放權,促進教育的下放、開放和解放,恢復學校的自主性和辦學活力,形成教育家輩出的環境和土壤,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重新煥發文明古國的教育之光。

 

 

 

 

http://www.aisixiang.com/data/97917.html

 

 

 

 

 

 

 

@@@@@@@@@@@@@@@@@@@@@@@@@@@@@@@@@@@@@@@@@@@@@@@@@@@@@@@@@@@@@@@@@@@@@@@@@@@@@@@@@@@@@@@@@@@@@@@@@@@@@@@@@@@@@@@@@@@@@@@@@@@@@@@@@@@@@@@@@@@@@@@@@@@@@@@@@@@@@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北京舉行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鐘磬)201542425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新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峰會以「從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為主題。旨在探討全球化的語境下,作為世界教育創新的一部分,中國的教育創新如何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如何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為此,峰會特邀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總裁Stavros N. Yiannouka先生、被稱為「PISA之父」的OECD教育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Gad Yair先生、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科學參贊Mika Tirronen先生、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督學尹後慶先生等嘉賓,以「什麼是好的教育」為題進行了多國對話,探討教育公平與教育創新的關係等話題。

本次峰會「LIFE教育創新」平台分享了最近的部分教育創新案例,包括:上海成功教育管理諮詢中心、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北京蒲公英中學、北京日日新學堂等,展現自下而上的微改變、微公益、微創新,並進行「學校改革如何從現實中突圍」、「課程改革走向何方」、「多樣化的辦學方式」、「無處不在的藝術教育」、「多元文化的傳承」、「教室里的革命2.0」、「零零後零距離:傾聽學生的聲音」、「網際網路時代的個性化學習」、「教師如何創新」、「教育如何培養思辨能力」、「教育公平3.0」、「為職業做準備的教育」、「新父母,新教育」等13場專題深度討論。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還發布了《人本主義教育宣言》。宣言指出,「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宣言呼籲通過推動教育創新,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質量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文章來源:新浪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快分享吧!

 

 

@@@@@@@@@@@@@@@@@@@@@@@@@@@@@@@@@@@@@@@@@@@@@@@@@@@@@@@@@@@@@@@@@@@@@@@@@@@@@@@@@@@@@@@@@@@@@@@@@@@@@@@@@@@@@@@@@@@@@@@@@@@@@@@@@@@@@@@@@@@@@@@@@@@@@@@@@@@@@@@@@@@@@@@@@@@@@@@@@@@@@@@@@@@@@@@@@@@@@@@@@@@@@@@@@@@@@@@@@@@@@@@@@@@@@@@@@@@@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是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為主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致力於以獨立的立場開展教育研究與政策宣導,聚集教育界內外的民間智慧,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研究院成立以來開展了多項教育研究項目和活動:自2003年起每年出版《中國教育藍皮書》,以民間視角紀錄、探討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該書自2008年起,由荷蘭BRILL公司開始發行英文版,受到國際社會各界好評;2008年起舉辦首屆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至今已舉辦了4屆,以其獨立、公正的評價推動了地方教育的創新,開創了協力廠商評價政府教育績效的先河,並於2014年起拓展為“LIFE教育創新大型系列活動。

 

  研究院推出了多項專題研究成果,如關於高考改革、取締奧數、北京小升初亂象研究、新課改十年、農村撤點並校研究、在家上學研究、高等教育資訊公開等;推出的民間版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截至2014年已發佈三版)、教育改革方案等,為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制定建言獻策;通過舉辦高峰論壇、學術研討會、講座、教育沙龍、出版等,開展公眾討論,進行教育傳播和推廣,對我國教育政策的改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研究院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育集團、公益組織和學校有廣泛的合作,是國內外基金會、研究機構、企業與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門合作的重要管道,並為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提供管理和諮詢服務。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在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發佈《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中,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於中國頂級智庫民間智庫系統影響力位元列第2名。

 

 

 

使 命以獨立視角研究教育問題,以社會力量推動教育變革

 

  願 景成就最具公信力的民間教育智庫

 

 

http://www.21cedu.org/?about/id/203.html

 

 

 

 

 

 

*************************************************************************************************************************************************************************************************************************************************************************************************

 

 

 

 

森南多傑:

 

 

 

范疇先生說:『…………….最需要學會的一件事就是:雖然在過程中亂象叢生,但台灣正在由「權本主義」向「人本主義」演化,這點是今日中國望塵莫及的。我們要相信人性,六十年前的中國, 社會上還是存在許多人本主義精神的,當下正在被喚醒之中;台灣,就是一個座標。這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道,不是任何執政黨所可以代理的。……………….

 

 

好一個『雖然在過程中亂象叢生,但台灣正在由「權本主義」向「人本主義」演化,這點是今日中國望塵莫及的。我們要相信人性,六十年前的中國, 社會上還是存在許多人本主義精神的,當下正在被喚醒之中;台灣,就是一個座標。』與『這是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道,不是任何執政黨所可以代理的。

 

 

 

好一個:『向百多年的教育模式宣戰!』

 

 

 

好一個:『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好一個:『21世紀教育研究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10089&aid=7378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