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4 21:08:51瀏覽922|回應10|推薦71 | |
日前到北京,逛書店時注意到有位作家叫余秋雨,也隨手翻閱了他的一些作品,簡體字的印刷還起來還是不太習慣,他的作品在大陸很受歡迎是一位暢銷作家,當時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日前就讀了他的作品──等不到了。 大陸文革時期的人們生活我一直很好奇,那個年代我們生活在臺灣,文革對於我們來說是種教條是的訊息,那時封閉的年代對大陸的文革也沒多大的印象,一直到了天安門事件以後,才開始注意起大陸的事件,隨著年歲日長,兩岸開放探親,也見到了在大陸的親人,對生活在那裡的親人從開始好奇,到現在想知道他們那時的生活狀況,斷斷續續的也從父母那裡知道了一些消息,所以我對閱讀大陸作家的作品一直有著很大的興趣。 「等不到了」是一本傳記書,我一向喜歡閱讀傳記書,因為它比較有真實性,人物都是有血有肉,讀起來感覺上會比較親切,余秋雨的這部「等不到了」,也就是這類性質,雖然是一部傳記自傳式的書,但書內有作者的看法,中國近代史的框架不只只是國共之間的戰爭,而國共之間的恩恩怨怨的書籍兩岸也都有出版,我也閱讀了一些,但撰寫一般民間生活的書籍我讀的就比較少,而這本「等不到了」作者對於中國近代的歷史,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那段描寫,透過他的家庭各個份子的經歷,讓我明白當時處在那個年代人們的心情。 我的年紀與作者相近,他當時經過那個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我在大陸的親友不也正處在那個政治風浪中,一定也像大多數的人們被糟踏過,最近幾年我每年都會到北京,每次也不免的談到這項話題,但每人的際遇不同,紅衛兵他們沒份,倒是因為有親人在臺灣受到不少的牽累,面對那時的災難,善良的他們也只有認命,這次到北京回來,看到近九十歲的姨媽、八十多歲的舅舅、舅媽們,也很欣慰,現在衣食無憂,但都已蒼老,受我們牽累的災難都已過去了,真的過去了,我也只有安慰他們,以前的那段歲月就算過去了,就把握現在的一切,我也會經常的會去探望他們。 書中對「批判」描寫的很深入,當時是一種風潮,現在大陸這種情形也沒有緩和,書中描寫的鬥爭看書的時候有如在現場一樣,敘述的很真實,觀點也同樣讓我信服,讀完這本書,百感交集,對於書中奶奶的情節,一舉一動讓我覺得她的生活中的重心為的就是這個家庭,一種舊式婦女的奮鬥史,慈祥、剛毅中又有點儒雅,這個老奶奶我喜歡。 經過了這些年,當年被鬥爭的人們都已年長了,這些長輩受的怨屈也都平反了,也洗刷了,但經過文革的人,一定心裡不會遺忘的,生活在臺灣的人,也許讀這本書無法體會作者的心境,但我對當年的那種芬圍下的生活歷史文化也多了一些認識,那時的浩劫,造成知識的倒退,自古『文人』都有一股傲氣,作者余秋雨及他的父親、叔叔同樣的也都有著書生的那股酸氣,這股酸性就是不通人性,清高就會誤了一生,也讓他們吃了不少的苦。 臺北花博期間,作者來到了臺北,我從電視上看到他,總是面帶微笑,他在報紙上發表的參觀花博觀感我閱後,就有一讀他作品的衝動,現在讀完了這部「等不到了」,對大陸的近代史尤其是文革的那段時間,有了一些認識,書中的人物發生的事情,對我是有震憾力的,真實的人、事、地、物,書中的人物性格鮮明,隱含著當時社會的文化意義,故事的真實性是無從懷疑的,以小見大,將書中等情節影射到家族成員所受的苦難,應也不為過。 人到了老年,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等不到了」,這句話感嘆的成份居多,但我想等到了又如何?等不到又如何?只是心境上無法釋懷而已。 本書的書名「等不到了」我讀完了也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我想那個時代生活無序,沒有信任,是種常態,但是我想,等到了又如何?等不到又如何?「等」的哲學還需有些憚意在裡面喲!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