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江走向大海
2010/03/09 14:24:11瀏覽1148|回應6|推薦33

一九四九』它是一個數字也就是民國卅八年,當時我才二歲,現在的我距離那個年代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了,整整也有一甲子了,對於我來說當年發生的事,在記憶中根本就是很模糊的,但是我對於當年父母如何的來到台灣還是充滿著好奇,孩堤時代曾經聽父母述說如何逃難來到台灣基隆的情況,當時在青島搭上台中輪,上船的時候很亂,碼頭興大船之間只隔著一塊木板,大家擁擠著上船,如果踩空了就會掉進海裡,當時肚中還懷著老弟,於颱風過境的時候來到基隆,但是當時聽的時候感受不深,好像是聽故事一樣,但現在父母離世,我知道要想明瞭父母帶著只有二歲的我,當時是如何逃離北京的,這段逃難經過的路徑及過程又是如何的驚險,隨著雙親的去世將永遠的沒法明白了;在台灣的家族中父母和我及弟妹加上各自的子女及她們的小孩也有四代了,這幾代間現在的生活環境及狀況與當年也就是民國卅八年前後有著明顯的差異,沒錯是年代的差異,但的我認為不能完全忘掉上一代間家族中間的顛沛流離咫尺天涯而受到的若,這段逃難的歷史需要我們銘記,我對追求明瞭父母如何逃離北平來到台灣的過程想知道的想法看完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後更加強烈。

我從看完了龍應台的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我在那年來到台灣時只是一個小男孩住在基隆要塞附近的眷村,隨著年齡成長,回憶著眷村中都來自大陸四處八方背景或許不同,除了語言南腔北調外,各家的生活方式確大致相同這些人,都是一九四九年前後來到台灣,對當時的社會變革都有一種暫時局住的想怯,但沒想到一住就是六十年,看完本書後我對這描述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尤其是所謂的外省人如何從大陸到台灣,並在此落地生根的一段變遷經過,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我對當年的那些政治人物有了一些負面的看法,我也不是個歷史學家,這段歷史的功過兩岸在歷史文獻和一些文學作品上各有說明描述,但我以閱讀歷史小說的心態來看這本書,看完了以後我感到中國人的悲哀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中描述一將功成萬骨枯付出的代價,好不容易抗戰勝利了,中國人對於日軍的殘暴除了憤怒還沒忘記,緊接著又是內戰,政治人物利用國家機器捲入戰爭,犧牲人民生命造成大量財產的損失,都是無法彌補的,對製造戰爭的那些領導者,日後還以英雄自居,現在我的心情真是感到非常的厭惡,軍人的罪與罰除了良心的譴責以外有關的責任罪與罰,他們並沒有任何的自省,因為是他們的決定給這中國人帶來的戰爭災難,我真的覺得除了沈痛,就是悲憤,我認為現代人,對戰爭的戒慎恐懼的心態其實是混淆不清的,日前看了部電影危機倒數的首映,看完走出影城的感想是現代與過去對戰爭的思維好像都一樣戰爭的,為了國家這個觀念去打仗,是一個信條嘍?其實一時之間也沒能想清楚這個問題,不是因為它太複雜,而是地球上最好是沒有戰爭。

我想瞭解當年父母如何的來到台灣,這段過程現在已不可能查考了,但本書訪問了一些身歷其境以過來人的口吻來口述這段歷史,雖然際遇不同,但卻有真實性,我想自己的父母當時的逃難過程真實經歷中,一定有一些內容也一定與他們相同,中國人一向的觀念就是認命,父母來到台灣與大陸的親友分隔一道台灣海峽,我家日後住在眷村,所以我對眷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此落地生根父母也只有認命了,我家的故事在所有因逃難來台的外省人之中,可能並不特別戲劇化,我看完這本書後感到其它人的故事,真是離奇驚人的太多了,我閱讀這部書時,是一邊看一邊思考,不是一口氣的看完,但也難以掩卷,本書有一種的魔力,作者訪問到了多位數十年前身歷其境的人,引導他們把多年退色變色的記憶轉化成語言,有些人講一個驚天動地的時代離鄉背井;而又無奈的終老台灣心情;而更有些回憶離開家鄉未從能告知親人的痛苦;也許情感上對這些人物非常熟悉有激慟,看完後卻是心情無法平靜,我覺得這是一本讓兩岸的中國人來反省及審視自我的書,它闡述的是悲慘的兩岸中國人近代歷史現狀,而是我們如何來面對歷史的態度,就如同本書最後一頁寫的:

太多的債物,沒有理清;太多的恩情,沒有回報;太多的傷口,沒有癒合;太多的虧欠沒有補償……..

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六十年來,沒有一聲對不起

所以: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這本書是好看的是值得推荐格友一看的,可以對讀友想明瞭這段中國的近代提供一定的参考,是有意義的;而且讓我們看見上一輩包含我們的父母,那一整個那時代的人隱忍不言的傷。

就像龍應台女士說的: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 創作文學賞析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yhhongteng&aid=3821001

 回應文章

烈日春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想寫「滄海一粟」尚不知從何說起。
2010/04/30 13:20

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你的文章紅底黑字,讀起來很吃力,錄最後一句就夠了。

我想寫「滄海一粟」尚不知從何說起。


新天新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致敬
2010/03/13 12:08

原來戰爭帶來的後遺症  是一種併發症 

我們真是要為上一代的無奈和認命  致敬

坦白說  太殘酷了  我不太敢閱讀

航迷老叟(jyhhongteng) 於 2010-03-13 13:40 回覆:

追尋歷史的遺跡,想要了解一下當年父母如何帶我來的台灣的軌跡,說是有點思念老母的心情投射吧。


amy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每一代都有不同的問題與悲哀
2010/03/12 13:09

我小時聽外婆說如何帶著舅姨逃難 也聽老爸說見到很多人逃難時沒食糧只好交換小孩吃....苦難的民族在嘆息之餘是否應該要自省?  

上一輩的離鄉背景的故事 下一代不一定有心聽 現在的小孩終日對著電腦與科技 他們的思想與習慣都與我們不同....看著姪子或好友的小孩有時我也有些茫然 能確定的是未來的世界是另一種混亂---價值觀引起的混亂....  

航迷老叟(jyhhongteng) 於 2010-03-12 16:29 回覆:

一九四九以後的數十年間那個年代確定中國人最悲傷的年代,隔著一個海峽親人無法相見,在大陸的親友也因為有親人而被打入黑五類,文革期間也受了不少苦,總算到現在已是苦盡甘來了,以前小孩子的時候根本無法體會那種離鄉背井,與親人斷了音訊的感受,在台灣老一輩的都走了,我也撐起這個家了,再回想一下以前生活的種種那種,下一代的年青人根本體會不出。

我每年會回北京一趟,不是為了旅遊,只是那裡還有家族中的長輩,聽到那種熟悉的鄉音,對我來說除了是尋根以外還多了一份歸屬感。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受
2010/03/11 16:37
閱讀這本書,我有很奇特的經驗,河南學子一路逃難,經"十萬大山",輾轉來台過程使我特別感傷,好像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一般的心酸。
航迷老叟(jyhhongteng) 於 2010-03-12 11:07 回覆:

確實本書中敘述流亡學生逃難的情形,使人感傷,想及我當年在軍中有一位士官長,學問好、英文更是流利,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他當年就是流亡學生,到了台灣,跟著部隊跑,空有學問,只能當上士官長,每到過年喝完酒就是痛哭,思鄉的情懷在那個年代,還是不敢很明白的表現出,當時我是很同情他,酒後他也向我吐真言,說一退伍後就會想方法從香港回去,這段經歷到現在也已經有三十年了,那位老士官長,我衷心的希望他達成的回鄉的願望。

這真是時代的悲劇。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特殊~
2010/03/11 16:01

我與你相差20多年......在台南眷村長大.

我有3個爸.2個媽.都是在民國36.38.53年來台....

3個爸3個境遇3個故事.2個媽2個背景2種思維~我身上結合了他們的複雜....

所幸~都留下他們過往輝煌的歷史.(生父和養父在近代史上都有過紀錄.)

最後!塵歸塵土歸土.仍是想落葉歸根.

而我家也在近幾年趁父母身體還可以時.已回住老家.只是年輕一輩的我們還捨不得離開這讓我們愛的成長的地方~台灣....


航迷老叟(jyhhongteng) 於 2010-03-12 11:45 回覆:

我生在民國36年,38年來到基隆。媽媽是北平人,但她的國語字正腔圓非常的好聽,在眷村中鄰居有四川人、湖北人、山東人,但是鄰居之間大家的感情非常好,小孩子也都玩在一起,這二年也送走了二位老人家,雖然生前也有落葉歸根的想法,但我認為他們都已將生命與這塊土地連在一起了,眷村的第一代都在台灣落地生根,上一輩的長者回憶家鄉的情懷,也許情感上再有激慟,這也是沒能抹去的痛。


阿本伯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記下你的生平對子孫很重要
2010/03/09 21:54

“ 對於當年父母如何的來到台灣還是充滿著好奇。。。。。隨著雙親的去世    ﹐將永遠沒法明白了。。。。” ﹐您的疑問令我想到自己的子孫﹐有的留在非洲﹐有的來到美國﹐將來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問他們的祖先  為何來到這個地方定居下來 ﹖

有鑒于此﹐我曾經寫了一本叫做  “非洲三十年”的書﹐不是要發表的﹐只是想留給后代子孫來看的﹐我覺得這點很重要。

航迷老叟(jyhhongteng) 於 2010-03-10 18:26 回覆:

父母的人生歷程如何的來到台灣牽涉到祖父、祖母、叔叔、姑姑、外公、外婆,舅舅,每人都是典型的北方人,大家聚居在北京。

這幾年我都會每年抽空到北京,不是為了旅遊觀賞風景,主要的是在想從目前還在世的長輩口中瞭解一下,我在台灣這六十年的時間他們的生活情形,同時想下他們的口中瞭解父母年經時的一切,這些長輩及家族的人生歷程,不趕快知道,也許到了某一天會永遠的失去。

我倆都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急迫感,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普通人但有他們的人情世故,這段往事,還要讓後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