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臺灣 看問題更該看美好
孫振義
欣賞一部獲得金馬獎榮耀的紀錄片「看見臺灣」後感觸到:沒看過這樣美的臺灣,恐怕真是平常站的高度不夠!所以齊柏林導演用心血與專業,透過「看見臺灣」電影,帶領臺灣人看見臺灣!聞此片頗受好評,筆者便在電影上映一週後吆喝師生二十餘人一同踏入戲院、共襄盛舉,欣賞過程中有感動、有感觸、更有感慨!
在齊導演的鏡頭下,觀眾見到了一幅幅臺灣環境之壯麗與美麗,也感觸到平日無法體會的鳥瞰視野,初次以遨翔的眼光重新端詳臺灣,審視這塊養育我們的大地母親,確實是一部好影片啊!
然而,在影片中有過多的責難、過多的感嘆、過多的惋惜、許多許多的負面思考能量,若能採用環境教育中最重要的靈魂-「生命」取代該有多好?一般而言,善良的人民會樂意去保護即將綻放的花朵、錦繡的山河;卻對縫補破網、收拾殘局提不起勁;大家都喜愛擔任燒菜的大廚,卻不想當善後的洗碗工。所以,多一點群山、多一點飛燕、多一點碧海、多一點藍天、多一點奔跑的生命、多一點關照環境的工程事蹟,便能夠展現臺灣所應當保護的一片生意盎然,畢竟只有生命才能夠真正喚醒生命!然後藉以喚醒觀眾那顆珍惜環境之心!
影片中梅花鹿、水牛、水鹿眼神中,依稀見著了純真與希望;影片中採收西瓜、青蔥與稻穀的農人眼神中,也見到收割的喜悅!事實上,在現實生活裏,不管是動物或人類,不管是種植有機農產、高冷蔬菜、高山茶葉、還是河床西瓜的農人,眼神中的那種樂觀、熱情與喜悅應該是沒有差異的,更不應該見到罪惡感。
一支電影道破了許多現存錯誤,但恐也將一船人打成了罪犯,種高冷蔬菜的、喝高山茶的、抽地下水的、挖掘水泥礦產的、用高科技產品的人等同於盜採砂石的和偷排工業廢水的人,通通成了共犯結構成員。其實,影片沒說出的事實是,真正的罪犯才是「政府」,人民就像是年幼無知卻不小心打翻糖罐子的幼兒,不小心、未經大人及時矯正而犯錯罷了!應該負起責任的理當是政府,關於產業發展、農業政策、土地管理、建築管理與使用管理亦亟需趕緊檢討。
電影尾聲前,導演企圖以兩個奉行有機農法的案例提醒世人即時行善,其立意頗佳!然而,相較於前頭提到的國土破碎、林貌淒涼、高山濫墾、礦石開採、水庫淤積、河川污染、海岸浩劫…等問題而言,最後的「小善行」明顯不符比例,難以起到撼動人心、激發情緒之效,畢竟,片中陳述之國土問題的打擊實在是太大、太深、太痛了!絕非僅是支持有機農業便能夠彌補,這樣的收尾,恐無法即時拉回已經身陷於無可救藥悲情當中的觀眾,反倒恐叫他們失去掙扎的動力。
平心而論,臺灣難得有一部自掏腰包的環境保育電影,更難得因此得到大眾的支持與推崇,大力支持的企業體與善心人士更需要給予掌聲。「看見臺灣」確實也啟發了許多觀眾對於環境的關懷,可稱齊柏林導演的大貢獻與大成功!然而,倘若下部影片能夠試圖以激勵人心的宗旨出發、少一點點悲情與恐嚇,相信將能夠誘使更多人加入關懷環境與地球環保之行列,臺灣的環境保育就更加有希望了!
畢竟,讓觀眾帶著希望的正面思考力量離開戲院,應該會比哭紅著眼、茫然、悔恨,更能夠激勵人心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