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31 13:07:06瀏覽773|回應0|推薦0 | |
大台北都會 才能競爭國際 當今跨域治理一向是個難題,尤其是在各縣市首長執政團隊的本位考量下,就更不容易達成共識來推動雙贏的政策與建設了。 以二○○四年創立的「北台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為例,當年敲鑼打鼓地集合了北區八縣市組成推動委員會,積極進行跨越各轄區之區域型建設與計畫。然而,九年來該委員會實質完成的跨域合作並不多,反之,較大的成分淪為表徵性的合作關係,否則也不會出現近年來台北市與新北市談闢建淡北道路時,出現雙北市各自為政的現象。若該委員會可讓各縣市政府達成默契,亦不會出現因為各地區的政策不同調,所導致的生育補助、住房補助,甚至颱風假的差異。 嚴格來說,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此三區域,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共同生活圈的事實。在民眾的心中並不存在轄區不同的概念,也不會因為過了一條橋或一個隧道,就出現領域感受上的差異。相反地,卻因為各縣市的各式費率不同、執法嚴謹度、財政狀況所衍生的社會福利差異而有感,也為此衍生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因此,北北基三市若能合併,對三地居民而言將是偌大的福祉。 就規模方面而言,北北基如能合併,亦會增加大台北都會區的實質競爭優勢。總體來說,一個城市的腹地與人口規模將決定其國際競爭力與城市位階。以亞洲著名的城市為例,東京面積有二一六○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三百萬人)、上海占地六三四○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千萬人)、香港亦有一一○四平方公里(人口約七百萬人),台北市卻僅有二七二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六○萬人),在國際競爭上,台北市的腹地與人口規模明顯偏低。因此,台北市若能與新北市合併起來,加上新北市面積約二○二五平方公里(人口數約三九○萬人)的規模,才堪稱為達到一個國際城市所應有的器度。 就發展與建設而言,今日的新北市、基隆市與台北市應該保持著具互補功能的伙伴關係,尤其是新北市。新北市政府對於新北市未來發展的藍圖應含括台北市與新北市兩個地區,並且據此作為與台北市府溝通協調之基礎。其理由很簡單,任何關於新北市的重大建設計畫都必須以整個大台北地區(包含台北市)為幅員,綜合思索各地方資源的互補搭配。刻意忽略台北市的合作與影響力也必將導致計畫的失敗,相反地,充分結合台北市、新北市與基隆市的各項資源後,則可以讓合併後的台北市具有更大的競爭力、統籌力與行政效率。 於二○一一年時中國曾考慮將整合珠江三角洲附近的九座城市,聯合打造全球最大的「超級城市」。深圳、東莞、珠海、廣州與佛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珠三角重要城市,加上鄰近的惠州、中山、江門及肇慶,恰好將人口數大舉推升至四千八百萬人,其包辦了中國十分之一的經濟產值,使其具有與北京、上海互別苗頭的實力。之後雖然中國大陸官方具體發表否認的聲明,但該區域衍生出的經濟實力,其規模與競爭力早已不容小覷。 由此可知,若是僅將新北市、台北市合併是不足以匹敵的。所幸,整個大台北地區藉由高鐵、捷運及公路網之便利,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宜蘭縣與新竹縣市將有機會組成一個稱為「大台北都會區Big Taipei Metropolis」的生活圈,其人口規模將達九百八十萬人,面積可達五千二百平方公里,在國際上才始算具有競爭力。但若行政轄區仍維持現狀,在混亂的政策與不同步的治理之下恐難以展現其應有的實力,唯有合併一途才是王道。如此看來,台灣直轄市行政區域越來越大,市長位子越來越少,恐怕是在所難免的未來趨勢。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