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5 11:42:52瀏覽610|回應0|推薦0 | |
讓青年「租得起未來」 【中國時報 2015.12.22】 孫振義 (作者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2000481-260109
此次總統大選中,房事問題成為爭議焦點,蔡英文購地案與王如玄軍宅案,成為選戰攻防議題。然而,民眾真正關心的更是三黨能否針對住宅政策端出可行的政策牛肉,解決多年來房價高漲,年輕人買不起屋,以及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窘境,這才是三黨總統候選人應在辯論中說清楚的要緊事。 攤開各黨政見比較:蔡英文認為政府應主動插手,提供不入市的20萬戶公宅,其中約7成由政府興建,3成則由容積獎勵或由現有空屋取得。朱立倫則是提出4年內從市場擠出10萬戶空屋,並且在7年內以多元方式興建3.4萬戶公宅。宋楚瑜主張政府應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方式,並配合整併後的國小校舍利用,創造公宅數量。 台灣現行的是土地與建築物永久私有制度,目前盤點出能夠提供興建公宅的公有土地相對有限,加上市場上新成屋、既有房屋供給量亦有過量之趨勢。政府若要貿然大量興建公宅,不但需要編列預算或舉債,同時也得冒著房地產價格波動的風險。在如此低比例的公宅數量下,其實,最終亦達不到撼動房價的目標。 因此,設法促使現有閒置空屋納為公宅以出租,相較於尋地、找錢、興建公宅,更顯立竿見影!爾後數年內,若配合各黨候選人均有提具的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方式取得公宅的作為,這些逐年無償增加的公宅,更能免除政府出資所帶來的財政負擔。 「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柢固,台灣人普遍將購屋、置產當作成家立業的穩固條件,亦是人生目標之一。所以,政府數量有限的公宅只能當成是社會福利政策標的,除了拿來照顧弱勢外,也得設法讓青年「租得起未來」。是故,政府可以考慮趁著青年租住公宅,低住房負擔的這幾年,配合實施「代扣購屋基金」制度,促使青年累積足夠的資產,以利其即早升格為「有殼蝸牛」,這政策才算是有積極鼓勵效果。 台灣大部分房產都隸屬在民眾的名下,猛然打房等於讓全民受創,故政府不宜貿然下猛藥。所以只能設法讓獲利者的交易利得「漲價歸公」。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但仍有許多選民未表態支持傾向,亦即,除了泥巴戰、迷糊帳外,若哪組候選人能夠端出讓人民有感的政策牛肉,激起選民對於未來生活的樂觀與感動,才可能成為扭轉選情的契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