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後】〈答案〉
2005/08/06 08:21:36瀏覽604|回應0|推薦1

答案

答案─與達賴喇嘛心靈對話〉(ANSWERS Discussions with Western Buddhists),由達賴喇嘛著、貝瑪秋頓譯及荷西.伊格那西歐.卡貝松編,法鼓文化出版。這本小書才101頁,卻記述了達賴喇嘛對西方佛教徒們的問答,發人深省,我花了三天才勉力看完,好書一枚。

〈與神對話〉系列也是問答系列,不同的是,作者面對一位虛無縹緲的「個體」(一對虛)與求問者眾面對卻是一位活生生的人類(多對實);相同的是,問題無所不包,且都是我們很好奇的答案。

其中屬於我自己的問題有:

一、與非佛教徒間的相處。

我抱持的態度是尊重,並請其遵照信仰的內容,虔誠的把心交出來。例如對基督教的朋友想法,是鼓勵上教堂做禱告,我深信,信仰是屬於私密的區塊,應和生活發生「正面且肯定」的相關,而讓身心平靜愉快,則是信仰目的之一。我的信仰帶領我從舊有的思考模式,平和且緩慢地到另種思考模式,我不變得聰明,但卻明顯的願意深究事件的本質。但我的信仰不見得適合每個人,這揀擇得依「因緣法」而定的。

另有件一貫道朋友關於「清口」的疑慮。這位一貫道同事問了我三次後,我才在謹慎觀察後,提供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知道清口素食對佛教徒是一件非常小的小事,但對一貫道的朋友來說,卻有一個龐大的儀軌在,這曾讓我困惑不已。素食?不就長養自己的慈悲心?如果對自己的想法都不能掌握,單想靠素食做功德,是緣木求魚的,所以「清口」的前提是對自己想法的掌握。我提自己懷孕時的「鍋邊素」,讓我看到螞蟻經過就想迴避,不忍心殺掉小蟲蟲,這是非常自然的反應,也讓自己歡喜不已。是的,吃素這件事只跟自己有關,如果妄想解讀成對宇宙的體解大道,未免太過,沒這麼「了不得」的。所以就佛教徒言,不殺生和素食是不等同的,要看自己所處的環境而定。我看到同事的情況是「想找理由回絕對『清口』的善意邀約」,於是建議她對朋友說:「真的很謝謝你的邀請,因為你的善念護生,讓我這幾天深思了許久。但目前我和兒子媳婦同住,如果吃素怕煮食方面造成兒孫的不便,增加晚輩的困擾。因為你的提醒,我已經注意不吃肉類,一方面為了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往後清口做準備。我相信要達到清口的誓願,必須虔敬的想過從心實踐才是,這樣的建議非常好,如果我需要你的協助時,會清楚明白的跟你討論。」

我想在信仰中人,困擾最大的恐怕不在「做好事」,而在拒絕別人的「好意」。在十幾年的佛教信仰裡,我覺得唯有經過深思熟慮,經過對自己的判斷解讀,明白清楚的說出自己的現況,才是「拒絕」且不傷害別人的良方。以清口進行道德說服這件事言,同事的朋友舉了非常多善惡的例子,讓我非常厭惡,在沒有正見但徒有壓力的勸說裡,我總看更多的愁眉不展。

二、對空性的詳析。

我是誰?參究久了,會發現沒有我,這就是我的空性。而佛教就是教導正等正覺的宗教,要瞭解空性的方法有三:(一)深刻的深考與研究,從二聖諦的世俗諦與勝義諦理解空性。(二)止觀雙運 ,具備分析事物和安定身心的兩種禪修。(三)累積福德。當這三個因緣具足了,對空性的瞭解也會增長。(本書頁16)

(一)1.空性世俗諦:在頁031裡,提到頂禮或供養佛像,以正確的心念和良善的動機禮拜,才能因此行為受到廣大的利益。因此,禮拜的功德,並非決定於佛像本身,而是取決於其他的因緣,這是世俗諦上、名相上的的一個過程。

           2.勝義諦:在頁028裡,有段對空性的精闢分析。「空性和無我的教義,並不是意味事物不存在。事物的確是存在的,當我們說,『一切現象都無自性』的時候,並不是說它們不存在,或否認它們的存在。」是強調「事物必須依賴其他因緣而存在,所以說它缺乏獨立的自性」。因此在頁030裡提到,「有一個『我』,但它只是依身心而安立的假名。而身體本身是物質,也是由於許多部分所組成的存在;同樣地,如果在這些部分之中去尋找身體,一樣找不到。」

(二)1.觀,在頁041裡提到,觀是以較好的方式看事物,透過審察和分析,用分析的智慧去瞭解事物,且能看事物的屬性。屬分析式的禪修。

          2.止,意指定心的禪修。

          3.止觀雙修,指以種以自身智慧去分析的方法,在「止」或靜心的輔助下,即稱之。

(三)累積福德。說好話做好事,或前面提的素食,都是累積福德的好方法。

這本書非常不錯,僅以頁91作結:「當你生氣或是有很強的慾望升起的時候,不會理會令你生氣或產生欲望的對象,而是去檢查生氣和欲望的本質是什麼?」

凌怡日記940806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