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13 12:35:00瀏覽1760|回應0|推薦1 | |
關於太極拳所謂「勁」相關名詞的闡釋( 1勁:修煉太極拳,當身體的隨意肌與筋絡「鬆」到能使身體的重心與氣「沉」滿腳底時,即能通過行拳或行功<虛實步的轉換>(雙腳要分清虛實,絕不能雙重),將實腳的氣經由腳底湧泉穴變轉為勁。由上可知這氣變轉為勁的關鍵條件有三:一是隨意肌與筋絡要夠鬆,即行拳時要以腰胯帶動四肢,全身盡量放鬆(無僵處)與不出拙力配合。二是骨髓密度要夠,方能加快氣變勁的運行速率,因此每日除用心練拳之外,也要恪守<養生之道>,方能克竟其功。三則要貫徹「腳分虛實」的要求,倘行拳時採大步幅「雙重」運作,不但腰胯難鬆,更無法長勁,也就難入太極拳之門。 2聽、懂勁:聽勁,即與對方相接觸之時,通過<體表觸覺>感受到對方欲啟動攻擊之瞬間,能夠機先採取有效之作為而言;懂勁,則是<心的感知力>,即對方攻擊心念甫動,身體尚未發動攻勢之前,即能接收到對方心念的電波,而制敵於機先之意。太極拳論中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其「著熟」就是「聽勁」,然後功力的增長就非要靠心力的「悟」,方能進入「懂勁」的境界了。 3黏勁:所謂「黏勁」並不是刻意用力去貼住對方(倘如此就容易被對方借力使力),而是渾身鬆柔得如同橡皮糖(口香糖)或爛泥巴般黏貼住對方,並順隨對方的動作而同步律動緊跟不離,使對方漸漸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壓力(手臂或加上身體鬆沉的重量),逼使其不得不在慌亂中出手攻擊,以至而使我有機可乘順勢反擊。太極拳「沾黏貼(連)隨」和「捨己從人」的特點是<鬆>,也唯有在「立身中正」的動態平衡中,與對方相隨同步律動,不丟、不頂、不抗,進而圓轉運化,方能有效發揮「黏勁」的功能,引蛇出動,進而順勢借力打人。 4引、化勁:「引勁」是通過虛實步的變換來卸除對方攻來的力道,進而換來一個不受力的空間;而「化勁」則是在引勁帶出對方失去著力點與重心的前提下,通過「旋腰轉脊」的運作,使對方如同從圓切面劃過般,不化自化走自走,甚至傾跌而出。當然,兩者運作的前提條件有二:一是最好已具備「中定勁」的功力,全身方敢真正的放鬆。二則是即使尚未具備「接勁」的能力,全身尤其是接觸點也要盡量試著放鬆,完全配合雙腳的移動或虛實變轉以及腰胯的旋轉來帶動,倘若全身的受力未能與身體的移轉密切配合,或手臂尚留有一絲拙力,那走化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落入被打的境地。 5發勁:發勁就是利用身體鬆沉壓地的反作用力(力由地起),通過腰胯旋轉傳力到身體攻擊對方的部位,簡言之就是用腳發勁,身體和四肢只是媒介,盡量放鬆配合罷了,而腰胯是主導力量發出大小的關鍵;當然,雖說全身骨頭存有勁就能發勁,但是倘若不能養成「以腰胯帶動全身」的不動手和鬆的整體統合協調動作,還是很難發揮勁道的應有威力,這是行拳時特別要注意培育的。 6掤勁、接勁:掤勁是太極拳的代表,所以太極拳又稱「掤勁拳」,而接勁則是太極拳實戰應敵應具備的最起碼功力,其實兩者是一體兩面;對外,勁道由腳而腿而腰節節貫串上來到上半身或手臂,形成一個膨脹的防護網,不使人侵門踏戶、毀傷身體,就是「掤勁」的作用,而也因由腳上來的勁道形成的防護體,使得身體只要盡量放鬆即可,並不需要身體或手臂用力去頂抗,以免被人乘機借力使力;對內,對方攻來的力道,不管我是用身體或手臂去接,只要盡量放鬆即可,並不需要特別去應對,對方的力道就會如實地下到我的腳底化於無形,並幾乎同時再禮尚往來地隨其力道大小返還給對方,使其如同撞到牆壁般往後傾跌而出,這就是「接勁」的作用,也可說是一種高級的走化;一旦能練出「接勁」的功夫,自然也就具備實戰的能力,而太極拳論所謂「英雄所向無敵」指的最低限度的功力,即是「接勁」。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