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4 10:19:38瀏覽1216|回應0|推薦0 | |
太極拳對戰實況暨具體功力為何?( 拳諺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其實講的就是太極拳具備「接勁」能力時的接戰要訣-<寧進勿退,動走螺旋,以攻為守>,即通過螺旋似的弧形動步一面閃避對手攻擊,另方面搶佔有利位置順勢反擊,也就是<半招化、半招打>的意思;畢竟對手只要出手攻來,就容易出現安全罅隙,因此我不會如一般對敵的方式選擇一再退讓來避開對手攻擊,而是利用側身繞步閃躲時順勢進步借力反擊,絕不讓對手有連續出擊而迫我入於險境之機。當然,練到了「接勁」的功力層次,也就表示身體筋骨會起一些變化,而對敵來攻時的下意識反射動作也會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應變方式,茲簡述如后: 1身體骨架之演化:一般應已「通三關」,並完成「上身鬆靈、下盤沉穩」太極結構體的變化,如四肢變得較為強壯厚實之外,肩膀尤甚鬆垂而拱背(含胸拔背,有點類似駝背),兩側肩胛骨似均有一道卡榫,一旦遇力肩膀再鬆一次即入榫節節通達到腳底,不須靠手臂用力硬撐;而胸腹部兩邊肋骨和臀部的髖骨結構也會逐漸變得寬厚渾圓,尤其是薦骨和尾骨都會變得如同溶岩般凝結厚實;整隻脊椎骨也會由原先的曲線形狀漸漸轉變成幾乎是一垂直線,期能符合「垂脊正身」之真正要求,所謂:「頸項不立,則神不能貫頂,尾閭不收,則氣不能沉丹田,上下不交,則無從練功」是也。 2一出手即鬆軟如橡皮糖之雙手:當「鬆肩垂肘」的變化完成,肩膀的鬆垂就更有助雙手的盪動及與下盤動力的相互傳達,對敵時,雙手一旦盪出,必然又鬆又重地與對方沾黏,不但能起到聽勁的作用,敏銳感應對手的動向,俾能機先防範;又能黏逼對方,使其迫於壓力不得不勉強出手反擊,以致給予我順勢借力攻擊之機;再者,由於全身盡量放鬆,以至雙腳壓地的重量也就愈重,因此必然有助下蹬力與爆發力的提升,「力由地起」的速度與威力自然也就能有效發揮。 3耐打身子:長期「鬆肩」習拳,自然逐漸衍生「降心窩」以至「氣沉、滿、壯丹田」的效果,進而「氣遍周身」培育出耐打的身子,也就能夠養成對敵習於近貼身的自信,敢於結合「螺旋動步」避實就虛閃開對手的攻勢,進而順勢沾黏貼隨,期能掌握先機借力使力反擊對方。 4太極是掤勁:「掤勁」就是「接勁」,它倆是「表裡」的關係,不管是手臂或身體任一部位與敵接觸,該部位都只是媒介,均應盡量處於「放鬆放軟」的狀態,作用力幾乎完全是由整個重心腳掌承受與啟動,由於上半身盡量放鬆不出力,所以下盤必然穩固,而且沒有往前的衝力,也就不會有被借力使力之危,一旦雙方互相觸擊瞬間,對方的力道很自然就會如實地被反彈回去,以致傾跌而出,這就是敢於不招不架、以攻為守的關鍵原因。 5動作走螺旋:由於常年「以腰帶身、以身帶手」的行拳走架,也就培訓出「螺旋似弧形運動」的身步法,一旦與敵接手,絕對避免「直進直退」之步法,而是端視對方攻來之力道大小,或原地轉動腰胯借力使力,或側身繞步搶佔有利位置「以攻代守」直接攻擊對手,絕不讓對手有連續攻擊之機會。 6僵持狀態時的應處:對敵時,倘若雙方功力相當,對方攻擊均不破體而出,又能隨時保持自身的動態平衡,實在不易找到對方的漏洞,則可利用「虛招」或「故露弱點或畏懼感」,誘敵迫不及待出手攻擊或引出其真力,屆時再順勢接手沾黏並瞬間「見力棄力」,使其突然失去著力點而失去平衡以至傾跌而出,此際就是我攻擊的最佳時機。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