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2 10:19:35瀏覽1702|回應0|推薦3 | |
太極拳的內心話( 1<鬆>貫穿太極拳的所有動作: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行拳走架要「鬆」,卻不知在其他相關的動作也是如此,如撞牆也要鬆,卻有很多人怕撞得不夠力,卻用腳掌去往後撐;而發勁,上半身的這個媒介要鬆,完全要由下盤的動力主導,多數人卻是用手或觸身的部位甚至用腰瞬間收縮用力發勁,而且還自以為功夫了得,殊不知這已不是太極拳;另如接勁也是,對方觸擊之瞬間也是要鬆,切不可用力去頂,連想要用力往前反抗的心念都不可有。這就是太極拳真正的意趣所在,即使在攻防上,也沒有半點想要反抗或攻擊的意圖,全身只是在放鬆慵懶的狀態下,通過獨特的身法(螺旋似)和步法(弧形運動)的運作下避開對方的攻勢,一旦對方失去平衡時就順勢借力地加速使其傾跌而出罷了。 2手腳的提放不能純靠用力:太極拳行拳時,手的提放要由「鬆肩」主導,腳的提放則由「鬆腰胯」主導,如此才不會純靠手腳的用力去做動作,而是與全身產生聯結,借由「力由地起」滋生的「三分力七分氣」產生作用;而兩者的左右方向移動就完全由腰胯旋轉帶動,而這也就是為什麼行拳時要要求「不動手」和「腰胯帶動四肢」的原因,如此才不會養成用力的習慣,也容易加速身體的鬆沉,進而不會影響攻防的速度與威力,甚至自身的平衡。 3身形移動皆由腳底撐地啟動:「身步法」通常是各拳種門派的不傳之秘,學了太極拳一門深入之後,方才體悟「身步法」的三個要點:(1)如同八卦步,要走圓弧線(即俗稱圓周運動),如此在身體也要自轉隨時可面對敵人的運作下,才能隨時隨地自然化解對方的攻勢,並搶佔有利位置,進而順勢借力反擊。(2)由身體鬆沉的腳掌撐地移動,並配合腰胯的旋轉帶動,如此不但身形的變換速度快,而且身體可以隨時保持動態的平衡,不致在匆促的變動中造成身體的傾斜,以至影響蓄勢待發的狀態。(3)步法移動要小碎步不要大跨步,要滑步不要跳步。 4心中無法,就能納百法為法:太極拳重在下盤功力的養成,以及其獨特的下意識應變動作的修煉(如螺旋運轉的身形變換、沾黏貼隨、見力棄力、順勢借力、用意~力由地起,不用力即不主動動手,完全由下盤帶動等),而不是執著在拳架動作招式的應用或推、散手各種技巧的習練等,畢竟那只是表面的功夫,倘若沒有上述所言的奠基功力的配合,那些看似花俏的應用招式和技巧,也就發揮不出其應有的水準;如果修習太極拳者都能重視下盤鬆沉的修煉,一旦能將接勁練到自由自在的層次,也就能培育出「上虛下實」、「身輕體重」以及「柔中寓剛」、「綿裡藏針」的太極結構體,屆時虛空本體、心中無法,讓心自由流動,就能應感而發,出手便是法。此際不才才真正體悟「意拳即大成拳」的法語:「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的奧妙啊! 5太極拳的境界<武學上-有形為接勁、無形為凌空勁;生理上-身鬆、手軟、馬輕;心靈上-虛靜、中和>:「身鬆」即練成「上身鬆靈、下盤沉穩」俗稱「活的不倒翁」之太極結構體,功夫高低決定在「爆發力」,而決定爆發力的關鍵在「腳的下蹬力」,這下蹬力就是身體鬆沉腳壓地的重量,一旦你練成太極結構體,這些功力就自然俱備;「手軟」即因身體筋骨鬆沉變化的完成,全身由腳而腿而腰節節貫串到手成一整體的彈簧鞭,出手時似有力似無力,而攻擊時拳頭全然放鬆(不必瞬間用力收緊),卻能像甩毛巾般彈抖有勁,威力驚人;「馬輕」即身體鬆沉壓地到極致的反彈,到此功夫境界,敵人即使偷襲衝擊而來,也不須有任何的應變動作,自能將敵人的攻勢化解於無形,並將其攻擊的原力道返還其身,使其反彈而出。至於心靈上的「虛靜、中和」,大凡能夠通過武術的修煉進入「虛靜」心境,就能做到「心意合一」、「形神合一」、「意到氣到勁到」,練出那種心意甫動而周身無不應的高深武功;而「中和」乃武學之至理,「致中和」就是萬事萬物無不達到和諧的境地,「中和」之於拳理,其形之於勁,則為剛柔相濟;其形之於法,則為大巧若拙;其形之於戰,則為以意擊人;其形之於神,則為善戰不怒;凡武功能練到較高境界,也就都能對「中和」二字漸有領悟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