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默片致敬
2012/02/29 04:17:31瀏覽1006|回應0|推薦3

前言

      《大藝術家》在今年奧斯卡頒獎上獲得全勝,不禁讓我想起自己的一篇舊作,當時記下了我對默片的情有獨鍾。

很高興原來世上還有同樣的知音者,他在二十一世紀3D電腦合成當道之際,拍出了一部只需用charming一字形容就夠的黑白默片,向默片致敬。

我這篇收錄在散文集《我是我自己的新郎》中的隨筆,則是我向默片致敬的方式。

  

無聲黑白的驚喜


燈甫暗,爆米花香雞排薯條混雜的氣息已等不及鑽進鼻孔,一如正片開演前一連串轟炸般的下期預告,喜劇驚悚動作冒險奇幻各味雜陳,卻都是幾眼就被看穿的公式類型。

愈來愈多的時候在電影院裡會忍不住打起瞌睡。特效場面電腦合成往往拖延了劇情,多線敘述觀點跳接蒙太奇,只是企圖遮掩角色刻劃上的無力。於是開始迷上回頭去看經典黑白老片,而且片子越看越老,默片成了我新的最愛。

讀過保羅奧斯特的《幻影書》嗎?書中主人翁是一位大學英文系教授,妻小在一次空難中喪生後,人生槁木死灰,卻偶然看到了一部默片喜劇,意外發現自己笑了,於是他開始研究起這位虛構的默片演員。

初讀此書時心中存疑,默片喜劇不就是那麼回事嗎?直到認識了哈若洛依(Harold Llyod)那個「四眼仔」,終於見識到了卓別林之外的另一種幽默。

長著一張尖削臉龐,配了一個高高額頭與圓圓眼睛的他,不像卓別林那麼有意識形態,不過是個略帶神經質、衣冠楚楚的無聊男子,因為瘦小,總對自己缺乏了那麼點自信,為了證明自己,總陷入驚險挑戰。早在成龍之前,哈若的高難度特技動作已是票房保證。他當年戴的那副黑圓框眼鏡,也造成大流行。

想像徐志摩搞笑吧,會比一般諧星多了一種魅力不是?

在本雅明為「機械複製藝術」時代的來臨傷過腦筋之後,在李歐塔雙手一攤宣布我們已進入後現代虛擬之後,相似與重複的銀幕偶像來去如速食,嚮往獨特的明星魅力成了貪心的奢求。默片裡的范倫鐵諾、葛莉泰嘉寶,神祕陰沉,難以親近,連家喻戶曉的卓別林都被我嫌,是不是已被過度分析與讚譽?模仿他的人太多,他的裝扮商標太容易。

但哈若不能模仿。

他清秀的臉上有一種天真,滑稽的肢體透露著一種無助。相較下,卓別林顯得世故且濫情了些。哈若永遠是個大男孩,人世對他總嫌太複雜,更趨近寫實的喜劇表演法,多了卓別林缺乏的心理層次。

哈若的多產,讓他的票房紀錄累積遠勝卓別林,但是他何以在整個19401950年代被棄為過時令我不解。曾與卓別林、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在1920年代齊名,卻要到六年代才被重新認識,與另外二人並列最有影響力的默片三大天王。

人類後知後覺還真不是意外。到了今天,他那張被高吊在大廈鐘面上的劇照,儼然就是默片喜劇的代言。

有時就為的是那個明星討我喜愛,才甘心花錢買票,我就是不想把錢再花在沒有人味的特效上了。觀賞哈若洛依讓我又得到看電影最純粹的樂趣,就是驚喜。

沒有先進的器材與技術,每個動作都得如此熟練精準。自然光為主的攝影,讓被五彩迷亂的視覺感受到一種重回伊甸的純粹,即便挑片老鳥也不得不驚嘆,無聲黑白也能如此豐富不落俗套。

可是哈若還讓我看到一個東西,叫作夢想。為了高難度動作他在爆破中炸斷右手兩指。那不過是電影才萌芽的階段,高眉知識分子仍鄙的娛樂,他卻賭了命在精益求精,他萬萬想不到九十年後(九十年!?)自己還能讓人發出驚喜的笑聲吧?

做下去就只得全心全意,這真是一種勇敢的慷慨。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hengk&aid=615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