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4)---森小校長朱台翔5/16演講
2010/05/22 15:34:20瀏覽1791|回應0|推薦7

    講到小孫子,我就再說一個,和小孩互動真的可以不需要有情緒,即使他有情緒。吃年夜飯時,小孫子因為嘴唇破了一個洞火氣很大,要什麼東西都很急躁。我故意拿著一根筷子放到他旁邊說:「它可以量火氣的度數」,小孫子愣了一下,然後我就學播報員說:「現在火氣度數80度、50度、0」,他對著我笑一笑,當然沒有火氣,當然不會生氣,也沒有情緒了。

    過了一下下,他又很急,他媽媽就說他最近都很急,我馬上拿「火氣度數計」放到他旁邊,他笑著接過去,自己指著筷子頂端拉到底說:「啵、啵、啵,沒有了」。第三次他又要叫的時候,我才把筷子拿過去,他馬上指著底部說:「沒有」。

   他媽媽覺得怎麼這麼好用,為什麼這樣快就解決了?如果我們願意了解很自然就會想到:他很急,可是我們提供的速度沒有他要求的那麼快,其次是他還沒有發展好的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教他,但通常我們都會說:「你在說什麼?你再說一遍」,這哪是在教他,這是威嚇、命令。

    一旦我們了解就不會有火氣,就不會有情緒,自然會想出好的方法協助他,而他被了解、了解他有情緒,「一旦被了解,就會有發自內心的改變力量」,他就調整了,你的目的不是要他能調整他的行為、自我約束嗎?而不是「我說你要聽」,我說你要聽,你照我說的去做,做到我們滿意為止。透過這個教育我們肯定自己,因為他聽我的話,只是我們耍威風而已。 如果我們自己了解,而又能夠讓他被了解,如果有什麼問題和狀況也會被解決、會消失。

    再說一個五十幾歲的爸爸他是律師,這個爸爸辛苦了一輩子,五十幾歲打算輕輕鬆鬆過退休生活的時候,發現長了一顆雞蛋大的惡性腫瘤,他的個性非常明快與他的行事風格、教養態度一樣,馬上就去動了刀接受治療。我先介紹一下他的人格特質:非常謹慎、非常嚴格、律己甚嚴、律兒子也很嚴,二個兒子都完全按照他的要求,說東沒有人敢往西,可是親子關係很糟,親子間能不碰面就不碰面。

   等他開完刀治療好,頭髮又長出來,人們看到他好像沒有生過病一樣,這就是他的人生,他用這樣的生活態度去要求自己。可是過年前腫瘤科醫生拿著他的X光片,告訴他肺葉上有陰影可能是癌細胞轉移,他一聽簡直完全沒有希望了,回家後絕口不提治療這件事情,很多人勸他再去治療,甚至整個家族十幾、二十個人都來勸他,他還是不為所動。

    他說:「我活了五十幾歲了,對人生也沒有什麼期待,也沒有遺憾了!接受治療的日子生不如死,很沒有品質、沒有尊嚴,所以我不要接受治療」,轉過身跟太太說:「我銀行還有存款夠你花一輩子,也有幾個保險,所以你不必擔心錢的事情」,又告訴小兒子要好好用功、聽媽媽的話。

    最後跟大兒子說:「從我生病到現在,你從沒問過我一聲,你這個爸爸是死是活,對你來說並無差別」。全部的人都盯著大兒子看等他回答,等了很久大兒子回答不能沒有他,於是爸爸又說:「『他』在哪裡?你現在唸研究所了,也不住在家裡了、也不跟我要錢了,也不需要聽我的意見了(這都是他的邏輯),你說這個爸爸對你來說,還有什麼存在價值與意義?」大兒子看著他說:「沒有人希望自己爸爸這麼早死」。

    爸爸又問「你說那我活著對你又有什麼意義?」大兒子在全場人的目光注視下緩緩的說:「我心裡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你沒看到」。此話一出,爸爸整個頭埋進手裡一直哭、一直哭,一下子問兒子剛剛說什麼?一下子又自言自語的問「我為什麼哭?我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線條開始變得柔軟,其實他感受到兒子從未表達過的關心和愛,雖然語言是那樣,他感受到兒子對他的支持,在他心裡扎了根、生了芽,所以性情變得完全不一樣了。

    他到醫院複診,才知道陰影並不是癌細胞轉移,也算是喜劇收場,也因為這樣才有辦法聽到兒子說出內心的話。不管是多麼有本事的人或是普通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得到安慰,特別是他脆弱的時候,可是竟然兒子很關心爸爸,卻沒有能力說出口,如果不是他爸爸用這麼強烈的方式一直等、一直逼,他是沒有辦法表達出來的。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應該想到什麼就可以說出什麼,說出什麼就可以做出什麼的嗎?不是這樣嗎?那到底是怎麼樣的環境造成的,需要我們去想想。在脆弱的時候能不能得到溫暖和我們平常怎樣付出有關係。

    二年多前有個媽媽來找我,她說她的女兒動作很慢,才一年級功課都要寫到11、12 點,就算作業再多也不可能這樣子,老師也常常抱怨說她雖然人進教室,可是心不知道在哪裡,人家說話時還喜歡打岔,怎麼辦?

    我問她晚上睡覺會不會翻來覆去?她是不是常常掉東西?她是不是很喜歡畫畫?她的人緣是不是不大好?咕嚕嚕問一堆,每問一個問題,她的媽媽不是說「對」就是說「會」,還問我怎麼都知道。其實我說的這些都是分心的小孩特質、注意力缺失小孩的特質,很會掉東西、很愛畫畫還有過敏體質,都是會分心小孩的特質,很敏感、很脆弱。

    我提的都只是一個角度,要真正判斷他是注意力缺失或是過動,要找專業醫生。但即使醫生判斷,我都不建議用藥,因為好的教養態度可以改變。我已經連著說了幾年醫生坎培爾的研究,46 個二歲半的過動小孩,四年之後只剩 23個有過動現象。醫生坎培爾分析23 個沒有過動的家庭,發現二個共同的因素:媽媽的包容接納夫妻之間沒有敵意

    這個結果支持他的論點:後天的教養態度好還是不好,可以改善過動現象,即使是先天的基因有缺陷也可以。也就是說,小傢伙的過動現象還有,我們應該先檢視自己的教養態度,如果我們的教養態度是好的,幾年之後這些都會消失才對!

    我跟她說了這個觀點,還說我們在美國參觀過ABD、 ABHD的學校,他們只收這樣的孩子二年,因為他們相信好的對待方式二年之後,過動現象與注意力缺失的現象都會消失。她又問我「什麼是好的對待方式」?

  「1. 協助他組織結構 2. 鼓勵讚美」,不僅對注意力缺失的小孩有用,對一般的孩子也很有效,就是協助他條理化而得到鼓勵讚美。

    先說組織結構的方法,舉例來說:我在學校會請老師以梅花圖案教生字,比如花心放「每」,花瓣放「木」、「艸」、「雨」等部首,一拉就能學很多相似的字,那這樣一串、一串的字就很容易記。或是把複雜的字「霸」拆成「西」、「革」、「月」,像我們記電話號碼,只要超過五個數字就很難記,手機號碼有十碼,我們可以分成三部份,就很容易記。

    我直接舉例子說,這叫「提示卡」,例如把洗澡細分成許多步驟,也就是大的事情你要分細步,他很快就能做好了,也就是他們需要你幫他組織、結構,幫他的忙,你只需要做這些就好了。你要他收房間只要教他方法,不必幫他清。先告訴他「這些你要或是不要,要就留下;不要就丟掉」,這樣他馬上就能清出一半,每一樣再問他「這些你要放在抽屜或桌上?」桌上的東西「你要放在書架或桌面?」三、四層之後很快就能整理好了,提供他方法。

    好的方法是和他討論他目前最需要協助的是什麼?列出三項就好,逐項和他討論可行的方法,因為是討論會有他的意見、你的意見,而不是你規定他怎麼做就好,列出清單後,你可以幫他選出好的方法,包括做成提示卡,把大的事情分成細項,接下來不能跟孩子找麻煩。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需要大量運動,我非常推薦乒乓球,因為它是瞬間專注,一定要大量運動,持續一段時間後個性都會改變。媽媽每天花15分鐘和他討論今天的每一件事做得怎樣,再計劃明天,適時的鼓勵讚美。

    施行一個月後,媽媽發現他已經有了改善,三個月後媽媽覺得,他根本不是注意力缺失的小孩了,她還問我真的需要二年嗎?她每天都有花15分鐘,以前是和孩子討論,現在孩子已經很有秩序了,就都是談心、讚美和欣賞。

    了解、不要說教、不要抱怨,這種小孩非常脆弱、很敏感不能處罰,他們很會畫畫、很會律動、很會唱歌,他們對美很敏感,因為他們有敏感的特質,也意味他們對情感很敏感、容易受傷害,這樣的小孩承擔不起嘲諷、承擔不起指責、承擔不起羞辱。(待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candy&aid=405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