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的第一次視覺性文化震撼 (日本)
2011/04/27 13:46:28瀏覽1558|回應0|推薦14

說起人生的第一次視覺性文化震撼是在日本。

 

08 年關東關西之旅,是第一次去日本玩;天下來,可以兩字來概括:文化驚豔與視覺享受。

 

日本古建築物群總讓自己想到日本能劇。能劇的表現方式,相當能讓人理解日本民族特有的陰沉面、狹隘、含蓄不直接與執著;也因著這種民族性格,文化藝文活動自然朝精緻、細膩發展──而這一特點恰恰與以浪漫熱情著稱的拉丁文化相反。時隔兩年之後的墨西哥之旅,是如此的在文化與視覺上驚諤,是如此的與記憶中的印象日本不同;這種文化與視覺上的激盪,讓人久久不能自已。

旅行的印象隨著時間而日趨稀薄,看過的自然山山水水、都市、建築物,總得在開啟電腦打開照片方能勾起回憶;可是當地的人文地理,卻在入眼霎那,不自覺就與自己的生活環境做了比較,印象從此深植腦海,自然成了自己的一部份。自此,愛上了人文旅行,看不同民族,不自由主觀察著他們的食衣住行。

每次看日本古建築物,靜穆、深遽感覺總油然而生,浮躁的心總是自然的就靜了下來。踏入那寺廟,走入那庭園,就像日本能劇特色:幽冥、細膩、幽微;能劇只能用心,而非感官來觀戲。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裡人生,多少慧根,領會多少涵意。

旅遊見人生。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約莫就是此意了。

 

日本室町時代初期的猿楽演員與劇作家世阿彌在能劇理論 ふうしかでん 裡闡釋:不隱祕不能成為花。花在這裡意味著優美、華麗。能劇特質其實就是日本人的特質,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包。它解釋了日本人的細膩與不少近乎病態似的情色電影與文學作品;也解釋了飲食時,盤盤碟碟餐具的繁複,甚至是獨特的日式庭園風格。

能劇是利用幽魂來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所以,能劇表演是種意念的傳達,而不是在說故事。能劇情節簡單,音樂旋律也沒多少變化。

能劇裡繁複的意象是藉由舞者不同姿態、面具、與舞步來呈現。這些訊息與意象,是無能言語的,那寬廣的意象只存在觀眾心領意會裡。表於言形於外的風情萬種,會限制了觀眾意象的接收;所以能劇總是充滿了極度內斂,晦暗不明與神秘,舞者所欲傳遞的訊息,皆蘊藏在其典雅優美的舉手投足裡,而這一切都只賴觀眾自行領會。這點與文學評論家點評作品的說法是一致的:故事結局不是作者事,那是讀者的事。

日本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歷史曾經駐足,時間遺跡被大量的妥善保存著。

唐朝建築主宰了日本中世紀時的建築風格。遣唐史在奈良、平安時代引入了唐朝建築風格。那時正是盛唐後期,由於李唐王朝國力強大,自信滿滿;表現在建築風格上的便是莊嚴、對稱、簡樸、不興繁複的裝潢細節。所以日本古廟宇、神社、宮殿群所呈現的風格也正是如此。

斗拱是載重結構的主要建築手法,明顯見於中國與日本木造建物裏。而且木料通常保持原色不上漆,暗寓著人法天天法地,崇尚自然的思維。

將日本人內斂文化,具體呈現出來的就是曲彎轉折似的庭園設計。日式庭園的那種深邃、壓抑、幽微、自謙、典雅的性格與能劇如出一轍,那是一種非直接、遮掩、含蓄的暗寓。日式庭園不是一眼就能恍然大悟的安排。

主體建物透過類似仿唐風中軸線的居中安設,輔殿配置兩旁,登時把階級位階概念完全呈現。主體建物與外部空間 (即庭園的安排),則巧妙表現了天人合一,企求心靈和諧的人生哲學。換個方式說,整個建地藉由當工具的屋牆、窗、門、隔間木板、樹、流水、亭台樓閣、小橋,來創造氣氛與製造住宿效果,而非將庭園設計做為綠葉襯紅花的加分效果。

 

所以日本人的建築概念裡,主體建物與庭園設計都是主體,設計時需一併整體考慮的。因此,建築師的人文修為與人生智慧,先天上就決定了這個建築物的格局與美。設計美國越戰紀念碑,2009年美國國家藝術勳章得主林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她善於用簡單的方式、自然的材料傳達出複雜而詩意的情境,用自然、簡練的製作將理想與現實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這種將人生哲學與建物合一的理念,造成了特別是明治時代西風東漸之前日本的建築主流風格。

其實,若再仔細看下去,明治之後,主體建物除了樣式、材料、裝潢方式改變,主體建物與庭園設計一整體理念仍然牢不可破,那種人生哲學與建物、居住空間合一的理念還是主流。所以談日式建築風格,是不能不談庭園設計的。

典雅,需要慢條斯理,不疾不徐,在細細膩膩裡感受回味。在清晨,在傍晚,獨行於落葉可聞的青石長巷;在遭遺忘的痕跡裡踽踽獨行,白髮宮女話天寶,說不盡物是人非悲歡離合。仰首亭台樓閣,一磚一瓦俱見風霜;剝落色彩暗沉色澤,娓娓訴說著曾經的歲月風騷。漫步在文化與歷史的古都城京都,彷彿走進歷史,看到中國李唐王朝城郭。日式庭園青松綠柏翠竹、鵝卵石、迴廊、小橋、流水、一屋數室,一園數景,那種寂寥悠然場景類如能劇,都是幽微細膩處,方見禪意禪悟。日式庭園幽冥之美,用世阿彌的說詞 耳聞目睹各種不同形態皆高雅優美之態,便可領會幽玄(之意)倒是很貼切。

 

我打京都走過,久久不能釋懷。

走在青石街道向晚裡,傾聽著曾有過的達達馬蹄;信步在空寂寺廟裡隨緣。禪房花木深,修竹萬竿松影落,此心到處悠然。蒼茫古木連窮巷,原來唐風禪機坐定,深遽如此。

曉風殘月多少風吹雨打,江山代代才人出,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道依然,不過現代裝扮罷了。駐足歲月途中,回顧所來徑,周郎何在?笑看古來盛名累。 

怎就看不懂,看不開呢?李白說的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人生當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還計較甚麼?還甚麼可以計較?

人生何處不紅塵,小巷深處有人家。

旅行是看歷史曾經駐足,時間曾經留跡。

同樣是石頭街道,不同民族,風味就相異了。不僅屋體式樣墨西哥相異於日本,顏色也全然不同;外牆顏色居然同時塗抹豔紅與鮮黃兩種截然不同色系,反觀日本還是採用同一色系。旅行讓自己學到面對新奇,需要的只是尊重與欣賞,孤陋寡聞的是自己不是另個民族。

立足街頭巷尾的青年人說明了當地經濟的衰落,連帶著治安引發的觀光客怯步。不曾聽聞觀光客在日本遭搶,但觀光客在墨西哥遭劫,新聞倒時常見報。不僅治安問題,食物安全也是問題。遊輪上,短短12天就接到兩次船公司建議信,用辭強烈:避免岸上進食、飲水。只是,旅行若只落跡在大都市,加、美盡皆現代化摩登都市,那又何須千里跋涉,遠渡重洋呢? 

雖說如此,來到現代東京方知道真正擁擠是甚麼樣貌,方知到甚麼都小什麼都多什麼都貴是如何一番風貌

從文化京都到現代東京,彷彿時光錯置,走入時光隧道。走在久聞其名的東京街道上,行人匆匆,紅燈停步綠燈邁步,秩序井然,無聲無息,彷彿鬼魅機器人。文化古都慢條斯理的行人,在這裡絕跡了。看著穿和服的女人踩著小碎步,施施然的在古意昂然京都走路,也真是賞心悅目。從傳統京都忽地置身現代東京,那又是種視覺驚嚇與文化愕然。

走在夜晚的銀座,人潮洶湧。自從習慣於低密度人群空間後,來到東京乍看人擠人,剛開始還覺的新鮮,旋即吃了一驚。2010 冬奧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那是曾經見過溫哥華市中心區人潮最多的一次。冬奧結束後,市中心又恢復往常流量,可是日本大都市似乎每天就是如此多人。10 餘年前的溫哥華,沒那麼多人,車流量也在可接受範圍;如今開車得選時段,挑路線。去過日本方知加拿大是真的大,加拿大比美國還大,人口卻只比台灣多5百萬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弱。所謂擁擠,沒有身歷其境比較一番,究竟是霧裡觀花,有聽沒懂。東京是當去看看,也應該夜探銀座,畢竟都是心靈與視覺的震撼。

來到日本,空間的概念也是一類震撼。

從高密度人口角度來看,也不難理解為何日本是個高度競爭的社會,又為何自殺率會偏高。日本每年有超過 30000人自殺,平均每天近 1000 人選擇尋短來躲避壓力;這是個很高的數字,它點出這個社會出了嚴重問題,而這個問題一直沒對策沒解決。在如此的一種生活空間與環境下,人性受到高度扭曲或變態,那又是必然了。所以,我不會選擇居住日本,觀光倒是可以的。

同樣的購物商場,不一樣的人潮與人種;同樣的商鋪,不一樣的裝飾與顏色。 

 

有一首歌,歌辭是如此說的: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

日本是應當再去,而且當停留更久些。

 =======================================================

(: 林纓出生於俄亥俄州阿森斯,父親林桓曾任俄亥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是中國建築師林徽因的的異母弟弟。母親曾任俄亥俄大學語文學教授。她是耶魯大學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博士。

林纓1959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雅典市,祖籍福建省閩侯縣。祖父林長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他接受西方的先進思想,積極倡導憲政體制,是一個熱情洋溢、愛好交際、富有浪漫情操的人。林纓的父母于上世紀40年代從大陸來美,父親林恒是陶藝家,曾任俄亥俄大學的藝術學院院長。母親是一位詩人,在俄亥俄大學教授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著名建築師林徽因則是她的姑姑。

在這樣一個兼通中西的知識分子家庭長大,林纓自小受到藝術的薰陶。儘管她出生在美國,但東方的藝術、哲理、文學、價值觀,潛移默化地熏陶、影響著她。而美國中西部優美的森林、曠遠的田野、無際的藍天,也使她得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寵。她愛自由,無拘無束,感情豐富,個性獨立。

林纓回憶説:我的童年是在一大片山林的環抱中渡過的,那是真正令我懷念的一種隱謐與美麗。我從小就受到父母注重創造力的言傳身教的影響,總覺得有一種無法言喻的力量推動著自己去做一些事。我認為,人之所以做某件事,是因為它對你來説很重要,而並非出於任何利益的目的,即使它無法使你變得富有。

http://www.takungpao.com/people/culture-circles/2010-12-06/196858.html)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pmaple241&aid=514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