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0 12:59:52瀏覽1461|回應23|推薦91 | |
這個星期日午后﹐讀了前不久買的 “新文化苦旅 - 余秋雨文化散文全集“﹐ 這是2008 年出版的﹐ 余秋雨在序中說﹐ 由於他的書在中國的盜版本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其中還有不少盜版者為他編的各種 ”文集“ ﹐ 因此他決定重新整理自己的出版物﹐不但對以前的一些文章進行大幅度改寫﹐ 而且增補了不少有關中華文化基本經絡的文章。書中後半部都是第一次發表。余說,從此﹐他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主。 全書721頁﹐可能得花幾個晚上才看得完﹐今天讀的其中一篇 ”上海人“﹐ 覺得余的文筆和分析力真是精湛﹐把上海人描述得入木三分. 我第一次去上海是2000年﹐ 當時全家參加華東旅遊﹐記得從西岸出發連機票才899 美元一人﹐ 包括吃住九天八夜,五星級酒店﹐北京到上海來機票及所有遊覽北京﹐上海﹐蘇州﹐同里﹐西湖等景點的門票。那一趟旅遊﹐讓我們輒輒稱奇﹐ 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好的價錢 ? 後來才知道當時因為大陸政府要發展觀光﹐ 尤其要鼓吹吸引海外僑胞"回祖國看看 ”﹐ 所以旅行社有得到政府補助。 第二次是2004年十一月﹐ 那時我剛離開AT&T﹐ 改行作了三年的 realtor 。因為一位大學同學在上海有房地產分公司﹐ 我和幾個朋友去那兒看看當地市場﹐尋找投資機會。在上海住了兩星期﹐天天跟著當地仲介去看房子﹐也和朋友搭地鐵路玩了不少地方﹐還一起去百樂門開過眼界。那次剛好蔡琴去上海開演唱會﹐我們恭逢妻其盛﹐ 記得門口的黃牛票颩到一百多美元一張﹐ 劇院內坐無虛席﹐ 很多人手舉夜光圈隨歌擺動﹐讓我對大陸歌迷的熱情大開眼界。 第三次是2009去蘇州和常州出差。 蘇州離上海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 我順道拜訪了在昆山設廠的表弟和幾個朋友。 那次較難忘的是去餐館吃飯時﹐ 只要是坐包廂﹐都有好幾個服務生站在房間內隨時待命。 雖然是比較週到﹐但是大家在那兒講大陸的這個那個﹐有時還帶玩笑批評﹐這些小姐在旁邊聽﹐讓我都不敢說話。 這些年在美國認識的國內來的幾乎多半是上海朋友﹐ 2003-2006 作房地產的三年內﹐我的客戶也有很多上海人。印象中﹐覺得上海男人很會作家事﹐ 即使在美國﹐他們在家也常常下廚煮飯作菜, 有幾位朋友的上海老公還會縫製窗帘。 我去過上海幾次﹐也交了許多上海朋友﹐但就像我們描述 “ 台北人”﹐ 雖然可以概括得說出台北人的一些特性及優缺點﹐但說優點時沒人說話﹐說缺點就會有人反擊﹐所以我不敢說同意還是不同意﹐只覺得余的觀察非常入微而有趣。 余秋雨說在他看來﹐上海文明的早期代表者﹐在物質意義上是十三世紀的紡織改革家黃道婆﹐在精神意義上是十七世紀的官員科學家徐光啟。 黃道婆使上海成為一個以紡織為主的商貿重鎮﹐ 而徐光啟則以驚人的好學和包容遊走在科學﹐國學﹐朝廷﹐外邦之間﹐ 為後代上海人的正面品質打下很好的基礎。 徐光啟在廣東遇到了意大利傳教士郭居靜﹐認識天主教是怎麼回事﹐讓他開始思考起來﹐後來拜訪著名的歐洲傳教士利瑪竇﹐詢問人生真諦﹐不久後接受洗禮。 他的安葬地 “ 徐家匯 ” 成了傳播西方宗教和科學文明的重鎮﹐著名的交通大學從上一世紀末開始就出現在這里,復旦大學在遷往江灣之前也一度設在附近的李公祠內。 徐光啟的第十六代孫是個軍人,他有一個外孫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國現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遠遠地繼承了先祖的風格,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而且仍然擅長數學。她所哺育的幾個女兒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可看作徐光啟發端的上海文明的一次重大呈示。 余秋雨分析上海人的心理品性有三點﹐ 第一是以個体自由為基礎的寬容並存。 只要不侵礙到自己﹐上海人一般不大去指摘別人的生活方式。比之于其他地方﹐上海人在公寓﹐宿舍里與鄰居交往較少﹐萬不得已幾家合用一個廚房或廁所﹐互相間的磨擦和爭吵卻很頻繁﹐因為各家都要保住自身的獨立和自由。 上海人口語中有一句至高無上的反法語﹐曰 “關儂啥體?” 意思是"關你什麼事?"在外地﹐一個姑娘的服飾受到同事的批評﹐她會就批評內容表述自己的觀點﹐如“裙子短一點有什麼不好”﹐“牛仔褲穿著就是方便”之類﹐但一到上海姑娘這裡﹐事情就顯得非常簡單﹐她只需說一句 “關儂啥體?”﹐就可以截斷全部爭執。說這句話的口氣,可以是忿然的,也可以是嬌嗔的,但道理卻是一樣。本于這種個体自立的觀念﹐上海的科學文化往往具有新鮮性和獨創性﹐但也因為個體過了頭﹐ 常常不知道互相合作﹐ 成不了氣候。 上海文明的另一個心理品性是對實際效益的精明估算。 上海人不喜歡大請客﹐不喜歡 "侃大山 ”,神聊通宵﹐不喜歡連續幾天伴陪著一位外地朋友,以示自己對友情的忠誠﹐不喜歡聽大報告,自己也不願意作長篇發言﹐上海的文化沙龍怎麼也搞不起來﹐因為參加者一估算﹐賠上那麼多時間得不償失﹐上海人外出即使有條件也不太樂意往豪華賓館﹐因為這對哪一方面都沒有實際利益。 但是,在這座城市,你也可以處處發現聰明過度的浪費現象。他們在爭執時嘴上叼著的一支外國香煙,已足可把爭執的費用雙倍抵回。上海人的高智商成了他們沉重的累贅。沒有讓他們去鑽研微積分﹐沒有讓他們去畫設計圖﹐沒有讓他們置身商業競爭的第一線﹐只能耗費在這些芝麻綠豆小事上。 上海文明的第三種心理品性,是面對國際的開放型文化追求。 相比之下﹐上海人面對國際社會的心理狀態比較平衡﹐他們從來沒有鄙視過外國人﹐也不會害怕外國人﹐或表示超乎常態的恭敬。他們在總體上有點崇洋﹐但在氣質上卻不大會媚外。北方不少城市稱外國人為“老外”﹐在上海人的口語中﹐除了小孩﹐很少把外國人統稱為“外國人”。只要知道國籍﹐一般總會具体地說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這說明,連一般市民,與外國人也有一种心理趨近。 記得很多年前﹐好像也看過幾篇比較台北人與南部人文章﹐跟余秋雨描寫的上海人有幾點相似﹐ 譬如台北人比南部人重視隱私﹐以個体自由為基礎的寬容並存。台北人比南部人現實﹐對實際效益精明估算等等。 也許﹐ 上海人的許多特點,也是不少大都會人的特點吧? ********************** 余秋雨小記 出生 1946年08月23日 中國浙江余姚職業 作家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創作時期 1980年代至今 體裁 散文 主題 山水游记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