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7 05:37:13瀏覽1304|回應2|推薦34 | |
在臺灣的五個多禮拜裏,去圖書舘借了李喬的‘重逢- 夢裡的人’ 一書,本以爲是老情人重逢的小説,意外的,在書中找到很多有關寫小説的指引和技巧,本書全名是 “重逢-夢裏的人-李喬短篇小説後傳". 讀完全書,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這本書是2005年出版的,我竟然17年后才讀,很汗顔自己書真是讀的太少了。 李喬本名李能棋,苗栗縣大湖人,民國23年生,父親因參與抗日運動長年不在家,幼年時因父親身分而受欺負,加上家中經濟困頓,弟妹死亡,惡劣環境影響其寫作風格。大學時期受西方哲學影響,擅長運用意識流,內心獨白技巧等心理摹寫。曾任 ‘台灣文藝“ 主編,台灣筆會會長,現任客家文化委員會委員。 李喬曾獲台灣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特別獎,國家文藝獎等。1980年出版以台灣日治歷史和戰爭為背景,完成橫跨家族三代的《寒夜三部曲》長篇小說,包括寒夜,荒村。孤燈三大篇。其中“寒夜”由公共電視台改編為第一部客語文學連續劇,於2002年3月播出。著有小説 ”飄然曠野“,”戀歌“,”人的極限“,山女”,“痛苦的符號” 等兩百多篇小說,曾出版過十四本短篇小說集。 在本書中,李喬把他曾經寫過的小說裡的人物選出二,三十人,找到他們現在的地址,回去拜訪他們,看看這些書裏的人物近況如何,這些在他小説中出現過的人物都是一直讓他牽腸挂肚的,他想找他們一起緬懷往日時光,談論別後歲月。 由於本書是小說裏的人和事的一些回顧,每件人和事都是一個人生故事,所以鏈接起來等於一長篇小説。. 記得以前上小說課,學生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小説可以寫認識的人的故事嗎?如果寫真人實事,萬一有人對號入座怎麽辦?被寫的人會不會對你不滿?可以寫自己的故事嗎?那別人不就知道你的秘密了?如果是憑空想象不就沒有真實感了嗎?如果是確有其人,不是很令人困窘嗎?真實與虛構之間怎麽拿捏? 討論時,有些學生覺得如果用真人需先得到本人的同意,有些説他們裹足不前不敢寫小説,因爲怕寫真人真事會惹出麻煩,還是不寫唯妙,老師回答小説可以根據真人實事,但需再加上一些虛構的部分. 從作者1959 年發表的第一篇小說 ’酒徒的自述’ 開始到1978 年的 ‘尋鬼記’ , 這些被寫進去小說裡的人,有些看李喬的作品,有些沒看過。 從作者與當事人重逢時的對白中,我頗訝異多數人並不太在乎被寫,這些被訪問的人除了少數有點微詞外,其他人都不在乎李喬在小説裏寫他們,有些還戲謔的說 ’我知道我的事情被你寫在你的小說裡,你就是用我來賺稿費的啦‘! 其實,如果要作者要否認,他很容易用小説裏的幾句話就證明小說裡的人不是他,如果有人真想要對號入座,即使作者小説裏有許多虛構的成分,他還是可以堅持你在寫他的事。反正筆在作者手中,別人奈他何?! 作者在序中開宗明義的說他所寫的小說幾乎大部分都是發生在他周圍的事和人, 根據這些情境, 再加上一些幻想或虛構的成分就變成一篇篇動人的小說. 他說他小說裡的人物十之八九是真人真事,而且彼此很熟,他寫了近200篇小說,裡面的人物幾乎都是真人。 作者說‘ 從事小說寫作的人可分兩型、 一是清楚自己為小說而創作小說 ,另一種類型是把寫作當作整理自己紛擾的內在,或是一種心理治療的療程。 作者說他是屬於後者。 在 ”尋鬼記“ 裏,作者說這篇最值得探討有二, 一是 何謂 ‘小說的虛構’? 二是小説中的 ‘我’ 和 ’真正的作者我‘ 的異同或界限問題。 他說這篇小説裡的背景和史料全部都是真的,他熟讀文獻和各方歷史,加上聽人家講的鬼故事,以及朋友的繪聲繪影總結各方說法,寫下這部小說。 ‘ 我’ 其實是鄉鎮上鬼故事和讀歷史故事中 ”彭先生“ 的化身,作者並沒有真正去尋鬼, 所以在寫小說的時候可以把那個 ‘我’ 化身為真正事情裡面的一個人物,然後以那個人物的心情去架構整個小說。 作者說 ’只要寫下結尾的那一場景,和場景裏的兩句精彩對話就是一篇小說的骨架,其它的篇幅無論多長,都是為了那兩句精彩對話而辛苦跋涉,為了使那精彩的對話有說服力,提供可信度,就得真經營許多情節,動員許多人物,寫學幾千甚至幾萬字,這就是小說的奧秘所在“。 作者認爲一般寫作的人心中都有一個忌諱素材,越接近真正的自己,就越不敢以 ’我’ 來敘述. 許多成名作家的作品都托孤于 ‘他’ 而不願用 ‘我’ 去敘述。 因為‘我’有可能會透漏作者的私密。 李喬認為作者可以成為敘述觀點的人物,只要他夠自省夠自制。 作者可以過濾,也可以抑制個人的情緒進入‘敘事駕駛’, 這樣的 ‘我’ 就會在主題的指引下,與作品情節的交互作用下變成一個敘事者的 ”我“ 而不是作者自己。 作者說創作的秘密就是,一般人以為作者的人格會隱藏在 ”我“ 的敘述裡,其實在情節的推動下,”我“ 是會被挾持的。很多作者常因為小說內容而改變。在寫作的過程裡,作者常不知不覺中因爲筆下人物的生命觀,而造成他自己生命觀的改。或因為筆下人物的宗教的思考模式,而作者跟著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這個觀點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仔細一想,很有道理。 我覺得小說家跟像畫家一樣,小說家筆下虛虛實實的人生百態,正如不同風景,在不一樣的畫家筆下可以有不同的風貌,甚至不同的顏色,難道大自然可以抗議為什麼某某畫家這樣畫他們嗎?當畫家或文學家完成一部作品,這作品已屬於他們,跟真正的風景或人事已經沒有關係。 寫小說總會加入作者的判斷,想像和看法, 若沒有批判,只說好不説壞,那這小說就沒看頭了。所以即使是根據真人實事寫的小説也一定會加上許多作者的私人主觀意念和價值評語,這部分可視爲屬於虛構或加油添醋範疇。 每個人心裏其實都有很多故事,埋在內心深處, 不敢寫下來,怕得罪周遭的人物或洩漏太多的自我。讀李喬這本書,讓我發現這些顧慮是多餘的,本書解了我很多疑惑,也讓我放心不少。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