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18 15:03:38瀏覽1477|回應5|推薦52 | |
近日看了一部很觸動我心的電影,叫 “1000 times Good Night”,中文翻譯成“一千次的晚安“,2014年上映,導演是挪威籍的艾瑞克波貝(Erik Poppe),由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和 尼可拉科斯特瓦爾道(Nikolaj Coster-Waldau)主演。 内容敘述一位頂尖的戰地女攝影師蕾貝卡(Rebecca)在非洲與中東拍攝難民營和戰爭區的照片,目的之一是讓報紙刊登這些照片,以喚醒華府政治界及社會大衆對這些落後危險地區的注意,這些注意常能夠改變聯合國或美國對這些國家的關注和經濟援助。 電影一開始,她在喀布爾跟拍自殺炸彈客,目睹當地一位女子如何被放在墓坑裏,周圍一群親友圍繞著她作告別式,葬禮將結束,她緩緩睜開眼睛,在親人簇擁中被穿上佈滿炸彈的衣服,跟父母兒女親人吻別,上場帶子彈執行自殺爆炸,類似恐怖分子殺人后自殺的模式。這位攝影家在那次爆炸中也意外受波及身負重傷,被送到附近鄰國就醫,她丈夫從美國飛到醫院照顧她,稍復原后帶她回到美國,儘管撿回一條命,但也面臨一場家庭風暴。 已婚且擁有兩個女兒的蕾貝卡,身體復原后想回到戰地,但先生對她下最後通牒,大女兒也擺臉色給她看,因爲她丈夫和大女兒都有一些解不開的恐懼,恐懼妻子和母親會隨時喪命,她先生說他總是隨時在準備,準備任何時候聽到噩耗時去替她收尸,那是一種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折磨,他已經無法再在這樣的懼怕中過日子了。 她大女兒保存了許多她給她的書信和卡片,雖然她常和她保持信件聯係,但在大女兒内心深處,存在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 不知道什麽時候母親不會再回來。只有小女兒一派天真無邪,也間接反映出知道太多是一種不幸,有時渾渾噩噩像小孩反而是一種恩賜。 蕾貝卡在矛盾掙扎中,對丈夫說:你當初愛我,不就是因爲你説我充滿對攝影,對人類的熱愛嗎?你曾説過最喜歡我對很多事務有著如火般的熱情!丈夫回答:但那帶給我的不祥感已讓我受不了!我厭倦了隨時在死亡的陰影中過日子! 回到美國的她心其實還在戰地,但丈夫和大女兒對她的冷淡和壓力,逼她在事業和家庭中做出抉擇。爲了顧及他們的感受,她毅然提出辭呈,不再當戰地攝影者,回歸家庭重享天倫之樂。 她和先生的關係回到初婚時的甜蜜,先生很感動她爲了這個家,爲了丈夫孩子而放棄她的冒險事業。重新恢復昔日的親密后,爲了女兒高中一篇有關非洲的報告,她有機會和以前同事給聯絡上,也獲得去肯亞采訪難民營的機會,在一次分享中,女兒要求跟她去肯亞難民營見識。 在去肯亞途中,她送女兒一個相機,女兒感動異常,在肯亞跟著她拍了許多非洲難民營的照片。參訪中,突然狀況有變化,情勢變得很緊張,即將有槍擊事件發生,帶他們去的美國人馬上要帶他們離開,她卻無法放棄攝影者的本能,因爲越是緊張越是會有難得珍貴的鏡頭,不管如何勸説,她仍堅持留下,要朋友帶女兒離開,她在槍林彈雨中仍不停的咔嚓咔嚓地照相。 她雖然最後安全歸來,但女兒一臉嚴峻,那種失去母親的恐懼又籠罩著她,而且她已經心灰意冷,知道危急關頭,母親想的都是她的照片,而不是家人。女兒要求她不要將這事告訴父親,因爲和父親有著類似性格的她知道父親一旦知道媽媽仍然是這種心態,他可能會真正離開她。 回到美國,女兒對母親有較深的理解和體諒,在一次無意間,父親看到了女兒在肯亞的錄影,錄影中母親堅持留在槍林彈雨中而不願跟她離開。父親終於心如死灰,決定放棄這段婚姻,這個妻子,他把她戰地的衣服和照相機全丟到門外,蕾貝卡也歇如里底的爆發開來,自己先到一對好朋友夫婦家冷靜幾天,又隻身到海邊前思后想,考慮了好幾個晝夜。 在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腦海中不斷盤旋著咱家女兒的身影。 當大女兒問蕾貝卡她爲什麽那麽熱愛攝影時,蕾貝卡說:我年輕的時候非常憤怒,只有攝影能讓我平息(I was very angry when I was young and only photography could calm me down)! 我想起女兒年輕時也是非常憤怒,爸媽和兩個弟弟都覺得她很憤世嫉俗,以至於老三在婚禮寫給姐姐的信上說:“我去西岸找你那次,當你介紹瑞智給我時,我對他充滿感激,因爲他使得你不再跟從前一樣,總是充滿憤怒,仿佛對許多事都不滿,當你和他在一起,我第一次看到你是那樣溫柔和快樂“。 想起女兒她當時的憤怒,和蕾貝卡的憤怒很類似,對女兒而言,以我有限的觀察,可能源自高一去肯亞的經歷,記憶中,從那次回來以後,她就對服裝,名牌,物質失去興趣,開始吃素,重環保,買衣服只肯去二手店。想來非洲落後悲慘的小孩和難民對她是一大刺激,也種下她大學暑假和畢業後去中東和非洲的動機。 蕾貝卡年輕就時因對世界充滿憤慨而拾起攝影機,希望透過攝影喚醒人們的良知,對世上正發生的不公義有所作為。她對大女兒說,她想讓所有在早餐桌上啄飲咖啡的人,都因爲看到這些悲慘的照片而震驚得跳起來。 大女兒很希望母親放棄攝影,蕾貝卡無奈的說:那是我身體裏的一部分,對戰地攝影的熱愛在我體内,我無法控制,無法把它除去!這一句話多像女兒的寫照呀!我曾經也跟蕾貝卡的大女兒一樣,希望澆滅女兒内心對非洲的熱情,但她沒辦法做到,非得讓她全部做完她想做的不可。 女兒能夠回歸目前的現實生活,是上帝給我最大的恩典。如果她今天還在非洲和中東東奔西跑,我相信我不會像現在這般無憂無慮地享受我的退休生活。 蕾貝卡最後終究還是勝不過自己對戰地難民的關懷,在飛機場,她躊躇地轉身,到女兒學校聼她的報告,女兒在學校的報告中說:“我終於明瞭,雖然我需要母親,但那些可憐的非洲孩子們更需要她”。蕾貝卡知道女兒長大了,諒解她了,她終於可以比較放心都離去了。回到家跟兩個女兒親親道晚安,她毅然走向機場,選擇走向最需要她的非洲和中東戰區。 我不斷想到女兒和琳琳,看他們目前養育琳琳的方式就是希望她接觸大自然,嘗試各種事務,不怕冒險,悲天憫人,每次看他們的錄影帶,都可以嗅出他們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有一天,女兒萬一那一根神經被觸動,是否還會回去非洲難民營?而琳琳是否也會被她訓練地跟她或自個兒也去冒險呢!這部電影,讓我對人生一些不由自己的天性更多了一分諒解! 這雖然不是基督教的電影,但讓我想到聖經裏耶穌説的“「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 27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路加14章26-27) 蕾貝卡因爲悲天憫人,毅然爲了她熱愛的戰區難民而離鄉背井,甚至放下丈夫和兩個女兒,這和我們對神的愛的堅持很類似。看這部電影,讓我再度想到人是可以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犧牲所愛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