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30 09:46:57瀏覽2409|回應1|推薦0 | |
顆粒溶解素(granulysin)檢驗,可早期預估史帝文-強生症候群 史帝文-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主要是因為服用藥物(尤其是抗生素類)後所造成的一種免疫複合性過敏反應,其症狀包括全身性皮膚非典型靶形斑、發燒、口腔糜爛、及結膜炎等。史帝文-強生症候群或更嚴重的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一般在患者首次使用藥物一到三週後發生,嚴重時可因為皮膚表皮喪失、體液流失、及細菌感染而致死。 醫界目前並沒有事先預知史帝文-強生症候群發生的方式,但若能早期診斷並施予治療,是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後;文獻曾指出部份患者發病與具有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HLA-B1502有關,可作為事前評估。近年來研究發現,在史帝文-強生症候群發生早期,皮膚水疱組織與血液中皆會出現高濃度的顆粒溶解素(granulysin),因此若是能夠測量血中顆粒溶解素的濃度,就可以預估其發生的可能性;目前已知顆粒溶解素在皮膚紅疹發生前就會升高,但隨著病況進行,其濃度會降低;一般性過敏起藥疹的人,並不會有顆粒溶解素升高的現象,至於其他類似疾患(例如廣泛膿皰性乾癬、尋常型天皰瘡、葡萄球菌脫皮症候群)等是否亦會發生顆粒溶解素升高的現象,則尚未完全釐清。 顆粒溶解素的結構屬於帶正電荷的類鞘脂激活蛋白(saposin-fold proteins),主要是由毒殺型T細胞(cytotoxic T cells)及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所產生,並與穿孔素(perforin)及顆粒溶解酶(granzyme)共同儲存於細胞毒性顆粒(cytotoxic granules)中;一般當細胞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受器(antigen specific T cell receptors)被刺激後,就會生成顆粒溶解素,並具有細胞膜穿孔及引發細胞凋亡的作用,可廣效性溶解多種病菌並殺死腫瘤細胞。顆粒溶解素的作用主要在於增加細胞膜對鈣及鉀離子的通透性,活化鞘磷脂酶(sphingomylinase)生成神經醯胺(ceramide),並經由粒線體損傷作用(另一說法是直接透過內質網),活化凋亡蛋白酶(caspases)路徑,最終導致細胞凋亡(apoptosis)。顆粒溶解素本身亦是一種化學引誘劑( chemoattractants),可趨化單核球、活化的T細胞與樹突細胞、及自然殺手細胞等。 顆粒溶解素與器官移植後的排斥作用有關,包括骨髓移植而造成的移植物反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顆粒溶解素與其他許多細胞激素、中介質、及細胞分解分子(cytolytic effectors)等都扮演重要角色;但顆粒溶解素濃度的升高最能代表患者發生器官移植的急性排斥或是感染(另一重要代表為正常T細胞表達與分泌因子;RANTES)。因此,醫界亦試圖透過抑制顆粒溶解素的方式,來降低排斥作用或是治療與顆粒溶解素相關疾病。 最近有文獻報導,學界已研發出能在15分鐘內就能偵測出血液中顆粒溶解素的免疫層析檢測法(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且其靈敏度高達10ng/ml。經過初步的臨床實驗檢試發現,在早期史帝文-強生症候群的患者有80%的陽性偵出率(即敏感性為80%),至於其他僅為一般藥物過敏的患者,其偽陽性低於5%(即專一性高於95%)。目前只待更完整的臨床實驗,利用測定血中顆粒溶解素濃度,早期判斷史帝文-強生症候群及急性器官排斥的時代即將來臨。 顆粒溶解素的作用機轉,可參考下列網址: 中研院亦有顆粒溶解素相關的專利智慧產權,相關訊息可參考下列網址: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