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14 18:17:11瀏覽292|回應0|推薦8 | |
〈前是因 後為果〉上 『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 全天下最難念的一本經,叫做——《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攏是阿嬤家己種下的因。 有第一個媳婦時不懂得珍惜, 阻擋多年不讓大兒子結婚,把婆媳關係搞得很糟, 之後感情要建立很難,沒一起住更造成感情的疏離。 十多年後陸續娶進三媳婦、二媳婦, 一心寄望年老後跟貼心的小兒子一起住, 眼中只看得見小媳婦的好,總是忽略二媳婦的付出。 雖說阿嬤自認為一生從沒偏心過, 但明眼人一瞧就知道她從未說過小媳婦一句不好。 其實兩個媳婦都一樣好,甚至三個媳婦都一般好, 但是阿嬤眼裡就只有三媳婦的頭上才有光環。 大媳婦的心是老早就被傷透了, 而且阿嬤根本不想跟大媳婦一起住, 搬到台北那麼遠的地方誰願意, 雖然大媳婦曾經表示若兩老能搬來台北她就顧得到, 但老人家是決不可能上台北的。 某年冬天,小兒子在農曆年前匆匆搬走, 阿嬤怨也來不及,留也留不住。 四口人窩在二樓一個小房間始終不是辦法, 搬出去未嘗不是解決起居跼促的方法, 搬到不到一分鐘車程的地方,也算方便照料得到兩老。 不知是不是看出了阿嬤的心思,察覺阿嬤年老後想跟他們一起住, 所以逃得很迅速。 不過剩下唯一留在家中的二媳婦就苦了, 無辜被當做是趕走小兒子一家人的代罪羊。 二媳婦原想負起扶養兩老的責任,並不想搬出去的, 偏偏阿嬤中意的是身段柔軟的小媳婦,老是挑剔不擅表達的二媳婦, 似乎認為把二媳婦趕出去,小媳婦就會再回來似的。 說也奇怪,兩位媳婦年紀相仿,卻莫名不投緣。 結論就是小媳婦不可能再回來。 但阿嬤沒看清這一點,繼續對二媳婦說些讓人心寒的話, 終於把二媳婦也弄走了,所有人都搬離開了。 二媳婦一家四口搬到車程五分鐘遠的市區, 但阿嬤還是盼不到小兒子一家人願意搬回去的回應。 兩老身體健朗時,三餐自立自主尚可自足, 但是一晃眼十多年,兩老都年逾八十,病弱時無人關照得到, 唯一搬回老家的大兒子又罹病無藥可醫,反而需要仰賴兩老操心, 然不幸走得早,沒能多盡一點孝。 唯一安慰的是留下四兒一寡都在北部謀生,經濟上皆能有餘。 雖然阿嬤其餘兩個兒子都住得很近,但都沒有比一起住還看顧得到。 兩老獨守一棟三層樓大房子是有些冷清。 可這也是阿嬤自己造成的。 沒多珍惜願意跟兩老一起住的二媳婦,也沒用心體貼過大媳婦。 阿公喜歡四處溜達,不愛待在家裡, 阿嬤一個人成天對著空房子,寂寞、憂鬱、氣悶上身。 大兒子在生時,至少還有人陪她聽聽賣藥仔電台、講解鄉土劇劇情, 母子倆揀揀菜、聊聊在外工作的兒孫、兒女,日子過得很快, 然而大兒子倏地走了,阿嬤生活重心頓失依靠。煮飯給誰吃呢? 阿公又不按時回家吃飯,因此阿嬤氣得三餐索性也不煮了, 每天只盼望著小媳婦回來煮飯給他們吃。 可是年輕人白日也要上班,晚上偶爾還得加班,哪有空每天回去煮, 能固定抽出個兩晚回來弄個菜就很偷笑了, 不過煮好之後往往一溜煙跑掉,也沒空陪兩老一起享用。 但老人家哪裡只是需要三餐的溫飽而已,他們更需要家人的陪伴與聊天。 所以阿嬤變得既悲觀又沉默,老認為自己時日不久,鎮日躺在床上, 惡性循環,筋骨的痠痛也愈加明顯愈無法紓緩, 內心的幽黯也愈加擴散愈無法揮除。 唯一清醒的時候,只有假日兒女們、孫子們回來看她的時候, 這時她才願意拖著身子,在廚房忙東忙西、煮雞烹鴨。 當聚會結束後,所有人都各自回家,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時, 阿嬤又像洩氣的皮球似的,繼續癱軟在床。 看見這種重複又重複的景象最多次的小兒子看了極不舒服, 他不喜歡阿母老是病懨懨躺在床上, 不懂得討母親歡欣,還故意說話刺激。 「還沒死嗎?」、「一直躺著是要讓人扛去種嗎?」 唉,這些話聽了不吐血才怪。 不止聽了刺耳,老人家也不喜歡這種黑色幽默。 〈前是因 後為果〉下 『有念即不正,無念方為正念,無念不易得,一念止萬念。』 『心存善念,則觸目所及皆真善美;心存惡念,則言行舉止皆貪瞋癡。』 兩老很想仰靠小兒子,偏偏小兒子不喜歡讓人「偏」,不公平之事他是不幹的。 明明有三個兒子,雖然走了一個,為什麼事事都要先找他, 只因為他住得近就要做到死嗎? 他更看不慣其他兄弟姐妹吃吃喝喝一頓就拍拍屁股走人, 彷彿天下太平,兩老都還一直像假日所見那樣精神奕奕、無病無痛。 唯一常回家「孝順」的三女兒,卻總是想跟兩老「借」錢, 借了多少兩老總說不清楚,也不讓人問。 只說相信女兒一定會拿錢回來還,所以簿子都是直接交給女兒去領。 當孫子的是不在乎阿公、阿嬤借了多少出去,也不在乎姑姑、姑丈會不會還錢, 反正那都是兩老的錢,孫子無權干涉,也不想介入。 倒是小兒子卻義憤填膺,氣兩老不好好守住老本, 以後這筆糊塗帳究竟要如何算,若姐姐、姐夫存心賴帳怎麼辦? 兩老認為女兒、女婿有困難,幫點忙有什麼關係, 但小兒子可不這麼想,他認為姐姐、姐夫借錢買房、炒地、擴廠, 錢滾錢,根本不是應急用,憑什麼跟老人家挖養老錢。 就只有他們家懂得投資理財,懂得如何越變越有錢, 別人家就要蠢蠢被人越借越沒有啊! 小兒子怕老人家被其他兒女騙錢,也算是有替兩老設想, 偏偏這牽涉到錢的事,孫字輩的是不懂也不想插手, 所以這小叔叔的牢騷,他們也只能聽聽就好,不做任何表示。 這一天,阿嬤又昏倒了,在兒孫們上班的時間倒下, 沒有通知在北部上班的大媳婦一家人, 顧了四、五天,小兒子胸中的不平終於還是爆發了, 他提議說要請外勞,說他一個人顧不來。 之前倒下那次,他焦心揹起阿母送醫,阿母鎮日躺在床上, 不運動導致身體又重又沉,害他一時不慎閃到了腰。 這次阿母倒下,又是先通知他,害他每次都在第一瞬間擔心得要命。 不過這次他變聰明了,知道要馬上打電話叫救護車。 因為阿母每倒下一次,就變得更重更沉,這回他真的再也揹不起了。 不只是實質上的重量,更是心靈上的重量。 的確,不能只讓住得近的兒子去分擔家務, 大媳婦一家五口都在臺北,應盡的義務都沒盡到,確實理虧。 二兒子雖然住得沒小兒子近,但也不能事事都獨善其身。 這問題真的需要解決,而且請外勞沒有什麼困難, 其實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有問題的是家族情感出現了裂縫,變得不和睦了才是大問題。 但究竟要怎麼做,對兩老才是好咧, 這點兒孫們真要認真仔細的想想, 偏偏這溝通之門又無法順利打開,究竟該如何是好? 大兒子不在了,小兒子又不主動跟二兒子商量討論, 也不好好把他心裡頭的話跟大家說清楚, 竟然在病房衝動氣怒,在清醒的阿嬤面前提財產的事, 真的是令人不解又難過。 不知阿公、阿嬤希望他的兒孫們怎麼樣做? 怎樣才是他們想要的老年生活? 阿公的願望是什麼?阿嬤的願望又是什麼? 唉,這都是阿嬤多年前種下的因,現在長出了果報。 現在來看,這三房子孫似乎都願意盡孝, 只不過這孝要如何盡,還真是個難解的課題。 在宜蘭郊區、宜蘭市區、臺北等地三處奔波,對老人家來說畢竟不是解決之道。 偏偏人又都會老,這種家庭問題天天在不同燈火處發生。 兩、三年前,家族長輩們希望大媳婦辭掉北部的工作,回宜蘭看顧先生及公婆, 不過大兒子不願意勉強自己老婆,大媳婦也不願意被眾人強迫。 住慣了臺北,六十歲的大媳婦根本就沒信心能適應宜蘭的生活。 喜歡交朋友、到處趴趴走的她,在宜蘭根本沒有朋友, 和婆婆也話不投機,雖然婆婆幫她帶大四個小孩, 但四個小孩跟她都不親,為此大媳婦心裡頭是怨怪阿嬤的, 四個小孩心都向著阿公、阿嬤,都不向著她, 她不明白自己當初跟丈夫那麼辛苦在北部賺錢是為了啥? 大媳婦不僅不懂得感恩阿公、阿嬤幫忙帶大四個小孩, 反而無形中讓不滿在心裡頭紮根冒芽,日益孳生蔓長到無以復加。 而且她連腳踏車也不會騎,住在鄉下就跟瘸子沒兩樣,哪裡都去不了。 雖然族裡長老說可以為她準備電動三輪腳踏車,讓她愛去哪就去哪, 但都沒人真心替她想過,她對婆婆長年積累的怨懟無法抒懷, 又怎麼肯待在宜蘭陪伴兩老終老。 加上這件事提出後不久,大媳婦仰賴的丈夫竟突然離世, 這件事就這樣暫且被擱下,再也無人提及。 不過兩老還是繼續在衰老中,該發生的問題終究還是浮出檯面。 儘管小兒子牢騷滿腹,但阿嬤身體恢復出院後, 還是很認份按時來接送阿公、阿嬤去他們家吃飯, 雖然阿公說自己在家裡頭隨便吃一吃就好,不太甘願去小兒子家吃飯, 但是無人要煮,隨便吃一吃是要吃什麼? 阿嬤是再也無心煮,也煮不動了, 兩老不配合讓年輕人載送載落的,真的是會造成晚輩們的困擾, 所以他們也只能乖乖接受這個不滿意但還算能理解的「盡孝」方式。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