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20 00:25:13瀏覽3025|回應0|推薦14 | |
因、緣、果(三)
法師談緣
陸游編輯
2007年底,老友吳罕台博士寫了一篇「永遠的懷念」追悼至友程寧遠兄;文末附加的「天長地久」這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是,用來紀念這位好友。緣自1996年於多倫多舉辦的台大化學系同學會中, 寧遠聽了這個故事很是感動,因為他也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
2016年4月,罕台把這兩篇文稿寄來給我,並說:「近年來,年齒稍長,愈覺得不必隨便生氣,要隱惡揚善,多說好話誇人,心中才覺舒服。倘若整日挑三檢四,捉對子打架,或找機會奚落人一番,也是不必,蓋他原來就不如你,還有啥比頭?罵了他,到頭來還是因為你心中有氣放不下之故,沒啥大意思;要是氣壞了身體,罪還是要自己受(不是他),划不來。好幾年前我一好同學過世,寫了一篇文章紀念他。現隨文附上,讓你看看,若你能點出佛緣,或能用佛語解釋一下,敬煩告知」。
罕台是在退休後,才開始信佛教,但所接觸的佛法範圍僅限於因果、輪迴。雖承他垂詢,但我學佛日淺,而且依白雲老和尚給初學者的棒喝:「今生都沒修好,還修什麼來生?」聚焦在探討、認識「當下」的「自我」,缺乏能力回應所問的問題,乃代為求教於千佛山的先進們。
若勍教授師看過「天長地久」後,曰:「愛河千尺浪,總是南柯一夢。但相逢一場無限珍惜。」誠然!但情深義重,不僅見於夫妻,亦存於至友間。
罕台也覺得,益者有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有幸能交到過這位三德全俱的良師益友,並得相聚四十餘年,彌足珍惜。但他對「情為何物?」之思惟,尚難與佛法連接。究之「對寧遠兄之思念」,雖然斯人已逝八年有餘,但那半個多世紀前,「懷著興奮的心情進入台大化學系上第一堂課,步入教室見到的那位戴眼鏡、面帶微笑的英俊少年的身影,以及他在其後四十五年中睿智、慈孝、禮敬和睦的行誼,點點滴滴,仍不時浮現腦海……」情緣為何如此深重?欲知「情與緣」在佛法上如何詮釋?
若勍教授師對「天長地久」之解,已披於前;對「永遠的懷念」則曰:「遠惡近善是佛陀教眾生的初階,樂行善行,是修行覺道的初階;皈敬知識,效行尊宿古德,學習戒定慧,方是學佛行法的實踐者。」
若知教授師回覆如下:
吳博士的文章如果要以佛法來論述,那就是金剛經的一句話“一切法皆是佛法”。世間的一切怨憎會、愛別離等等都是“苦”的現象。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有求不得,五陰熾盛。為什麼好人不得長壽 讓人慟惜?有很多理由:一個是自然現象。所謂“是因,是緣,是自然”此乃業作也。自己造作多少就必須承受多少。福報壽命都有一定的,享受完了又沒有提昇,時候到了就要“拜拜”了。 信基督肯定是善人(註:寧遠兄是基督徒),這生行善來生受報。好的就到天堂(如佛教講的天道報),但於生命的內涵而言,沒有提昇也就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的格局,終究“凡夫俗子”一個,於人間而言就是上流文化社會的層次……
但是一個這麼令朋友懷念的人,也有可能生來具有度化的使命的。 說玄一點,就是過去有修。今生現此相來度化與他有緣的朋友的,像普門品觀音菩薩的32應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而度之!所以又說“非因,非緣,非自然”。
真摯的友情令人懸念!其實佛教的意境就是“真,善,美” 。 菩薩們無私的付出,無所求償的回報眾生“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做度人舟” ,“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虛空無盡 我願無窮”等等。每位菩薩的願力不同,修行的境界確是一致的,此即是我們所該師法的對象。
罕台再問:
謝來函,有關生死離別為人生中不可避免之事,並為一苦,乃是眾人皆知之理。然父母兄弟姐妹朋親友相處時間不一,這其中必定有玄機,我想知道的是佛家在"緣份"上如何解釋這現像。
若勍師回覆「為什麼人與人的"生死緣份"有長有短?」
緣有善緣與惡緣之分,是善緣的話,則相處是幸福、平安、融洽……,謂之福報。若是惡緣的話,相處則是永無寧日,苦不堪言。
佛法說六道眾生是因業報循環,長期輪迴生死之中;有的福樂安享,逐漸孤傲,甚至作威作勢,氣象盡在財勢之上,行為多屬損人利己;因此時久包禍,善表惡裡,造業更是無算。
人的福德是以積善而得享樂,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總在安樂裡度日;一生中善住於人天之境,由來不外惜福修善,既不傷害別人,亦不傷害自己。這便是現在的善行,未來的善報。所以,為人之道,善思、善言、善行,仍舊關係未來的生命旅程中,無窮盡的落實利益。
若勍師回覆「父母兄弟姐妹朋親友相處時間不一?」
緣,除了善惡之緣,尚有緣深緣淺的關係,事實上,這些關係可以說是冤親債主,彼此皆有債務,這是從業來說,如果有幸聽聞佛法,了解人與人的因緣、因果的道理,就會比較願意珍惜彼此相聚的日子。請讀白雲老禪師的《佛法要義》一書。
若知教授師曰:
人與人緣份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長有短?簡述如下:
首先要接受:我們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既講業,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靠業力來維繫,所形成的鍊帶關係就根據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來發展,所以佛法是非常符合科學邏輯的,是宇宙間的真理,是釋迦牟尼佛圓覺之後的智慧發現。佛法對時間的認識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對空間的認識講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時間再與空間的交迭組合就形成無盡的微塵剎土。
因為業作關係於是形成三世因果,「過去造現在受,現在作未來受」,或者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另外佛陀指出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其中眾生濁說明眾生因業作而形成六道輪迴的現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間的關係就循著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產生變化,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就變得複雜起來了!凡夫俗子無明障重,只知這一世的關係,有天眼的就可以看到過去世的關係,有慧眼法眼的也可以憑據事理來推斷,所以學佛就是要學智慧,有智慧就能明瞭事相,出離憂悲苦惱。
至於緣份的長短即業相之一,人有怨憎會、愛別離之苦,為什麼說「女兒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其實一家人之所以成為一家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不是來還債的就是來討債的(有的是情債、有的是錢債),還完了或討完了,他(她)就走了;除非開啟佛緣走上修行路,才有轉業成道,變化命運的可能,這可參考《了凡四訓》以作進一步了解。
罕台續問:
佛經上對緣份(認識,相聚,相處,交往時間長短等)的解釋為何?簡單地說,我想知道我該做什麼才能使我下輩子能夠和好多好友(像你這樣談得來的)多長聚?
若勍師回覆:
彼此談得來是有頗為深厚的過去善緣,這一生又繼續結了如此善緣,來生時節因緣具足,定能相聚的。
若清師(千佛山女子佛學院教務長)回覆:
其實,何只求善友能長相聚首?父母兄弟妻兒女等眷屬,不也是如此希望嗎?!然從經典中所知的事實確是,生死流轉,愛別離等是六道眾生必定的經歷,如水懺中云: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切眾生歷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毘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又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鵂鶹鴝鵅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常好鬥諍......。若能受持五戒並常行十善,自然善緣會愈來愈多,樂多苦少。
若知教授師回覆:
請開下面我傳给自己的一封網訊,幫助对缘聚缘滅的了解。(註:惜未收到。)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其實:有缘才能相聚。親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親人,讓你煩惱的多半是你前世傷害過的。因此切記人跟人相聚的缘要彼此修,所謂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而缘又因因果関係,因缘法則會產生種種的變化。總之一切唯心所造,一不小心就是三塗苦果!現在家庭不是有很多寵物之養嗎?都是親密關係變現的啊!學佛的人不求世間相聚,因為有聚就有離。愛別離是人生自然現象,學佛是要教人覺,不是教人迷,吳教授的問題恕無法回答。
延伸閱讀: <釋若知與我> 14 菩提寺大潭埤送知師 http://blog.udn.com/jfeng13x/80583896 35 因、緣、果(三)法師談緣 http://blog.udn.com/jfeng13x/82330201 36 千佛菩提緣 http://blog.udn.com/jfeng13x/82331975 42 聆聽同儕 http://blog.udn.com/jfeng13x/82665963 66 歡喜承受與斷滅 http://blog.udn.com/jfeng13x/84029371 71 冥王星二部曲:「瀟灑走一回」後記 http://blog.udn.com/jfeng13x/84352942 78 同師不同門 http://blog.udn.com/jfeng13x/85617070 405 從大貝斯公鴨嗓到兩個半八度 http://blog.udn.com/jfeng13x/125171772 462 人生不必認真(釋若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1058034 463 敬覆「人生不必認真」的留言(釋若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1393484. 470 再覆「人生不必認真」(釋若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094678 . .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