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空」始於識「有」~~平易近人的佛法:奇特的遇合(下)歸絢爛於平淡
2016/10/30 06:11:28瀏覽5808|回應4|推薦33

奇特的遇合(下)歸絢爛於平淡

已經退休的「我」,

以為「到此為止」的我,

在遇到白雲老和尚後的短短四年中

竟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我」,

一個超乎想像的新生命旅程。

 

  劇作家,和久田正明寫過這樣的話:

 

「人什麼時候變老的?不是身體而是心境。當你覺悟到無法重新來時,一下子就變老了」。

 

我因機緣巧合,得以提前十幾年退休,身心仍在活潑的狀態,不覺老之將至。今日回顧「昔我」之不識愁滋味,並不是無憂無慮,而是「不識煩惱真面目,只緣身在煩惱中」。

  什麼是「退休」?大摡是在色身上可以安養天年,生活上歸絢爛於平淡吧!

 

這些,我都做到了。

 

但是「心境」呢?

 

雖然杜絕了社交應酬、公益活動,那顆心還是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大至世界,小至親友,無所不思,無所不想,塞得滿滿地連覺都睡不著。

 

  一生從事科研加上儒家的傳承,我從未信奉宗教。

 

在聞知「學佛可以成佛」,「佛」的意義是已經覺悟的「覺者」,是老師,不是我的「主宰者」之後,開始從電視上隨一位「七星級」的老法師研讀《金剛經》,再配合幾部自選的經典和譯註,以建立一些基本認識。

 

經過一、兩年努力後的結論是「佛法沒有用」,因為太不切實際。

 

那些用「名相」、「文字相」懇切道出的言說,聽起來很能振奮人心,但反映的卻是說者的「心緣相」,和我連接不上關係,無從下手。真正是「聽完了,什麼也掌握不住」。

 

白雲老和尚詮釋佛法,則是把那些經中絢爛的文字,用現代的語言說出其中的法義。我聽到後,即刻就能和我在今日世界所建立的知識經驗契合,得以順著去聯想、思惟,也就是有了下手之處。

 

他說佛法是最平易近人的,是對人說的。

 

其實佛法本來是佛用當代、當地的語言向當地人「說」的,只是經過巨大的時空變遷,至唐代前後變成中國「文字」的經典。中國的「文字」和「語言」本就不同:方言有千百種,但文言文的書籍和科舉用的文字和文法是統一的,而且和口語「完全」不同。

文言文把口語美化精簡至極處而顯「文釆」,其工具之一是引用「典故」,只有文人書生才懂。

像唐詩宋詞,看起來很「美」,唸起來可以搖頭晃腦,但除了學國文的人外,有幾個知道「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冰心」和「玉壺」是什麼?「明月空中叫」的「明月」是什麼?為什麼明月會叫?它們表現的是「純意境」嗎?抑或是對仕途的希冀?

文人書生在科舉時代的社會中只佔極少數,所以即使在古代懂文言文的人已不多,何況經過白話文近百年的陶冶,今日社會上已不再使用。我所依據的佛典是相應於中國古代文學的「應化身」,不是白話文時代的「應身」,所以我看不懂。只好用「言簡義賅,一字多義」等語來讚嘆一番,可是得不到佛法的饒益。

譬如「色即是空」的法義,就不能從字面上了解。二百六十多字的《心經》,白雲老和尚花了五片DVD才講完《心經導論》。我聽一遍就「懂」了。

 

可是佛法所包含的內容太深太廣,我在聽第二遍時開始「不懂」;再三聽,就出現愈來愈多的「不懂」。但相反地,能應用在生活上的卻愈來愈多。好奇之餘,仔細研究一下方才發現,以前說「佛法沒有用」的原因,在於所聽所看的,對21世紀的我而言,均「華而不實」,只可用絢爛形容。

 

老和尚則歸絢爛於平淡,把佛法真實的法義化為我能夠依之面對現實生活的語言。他的「話」是佛法在2021世紀的「應化身」。

 

他說: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家風)

「清淨,莊嚴,淡泊」(千佛山佛學研究院院訓)

「學佛是一輩子的事」(閣主註:非出家人,不需「荷擔如來家業」的我,夠消減煩惱之用即可);

「要使壞的轉變為好的,使好的更好」;

「跟你有什麼關係?你管他幹什麼!」(閣主註:這是「問心」及「調心」的起點。)

 

老人家還說,他講的話只要抓住幾句就可以一生受用不盡。我抓住了這幾句和我契機的話,改變了我的餘生,真的受用不盡。

 

從他平易近人的佛法詮釋中,我個人親身見証到「全部的佛法就在家風和院訓」,並選取上述的最後一句和我最契機的話作為個人修行的行門。

 

「家風」是行門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心經》是全部佛法的簡介,《金剛經》則是眾所週知的「佛法總綱領」。

 

一部《金剛經》從初學到大菩薩(相等於學術界的博士、教授)都可讀,都要讀,亦即不但初學的「淺」者可以得到好處,愈深入得到的好處愈多,愈近「成佛」(佛即「覺悟的人」)。

 

把「家風」分作四句話來「讀」可以囊括整個佛法的行門。

 

第一次聽到,就可以「用」作「修正行為」(即所謂的「修行」)的開始。

 

漸漸深入後,發現內裡的境界一層比一層高。依邏輯推理,前三句深入到最後所達成的就是《金剛經》中「無住生心」的境界。

 

第四句是對應第二句,指在修行的過程中做不到「一定要對」時怎麼辦?方法在「懺悔」二字:

 

懺是檢討,是「鑑往」,是明白已過去的;悔是改錯,是「知來」,是使自己下一次不會犯同樣或類似的「錯」。

 

「懺悔」也有層層深入的意義,不但可以用在「錯」上,還可以用在「對」上。

 

為什麼老和尚說做對了是「應該的」,又說學佛是「一輩子」的事?

 

「應該的」意指我現在的「對」並不圓滿,雖是「好」的,經過思惟檢討() 還是可以發現其中不圓之處。有此了知後的「悔」是「使好的更好」,亦即更圓一些。

 

修行的過程依四句「家風」不斷地循環累積直至「成佛」。

 

「一輩子的事」是勉勵我們努力不懈,使好的更好,不圓的更圓,直至成佛的那個「時間」。

 

  老和尚說:「家風」的四句話「做到了就可以成道」。是「真實語」!

 

「院訓」是目標

 

清淨,莊嚴,淡泊

 

「清淨」是心,也是本體;「莊嚴」是相,也是內外修養的表現;「淡泊」是作用也是境界的描述。

 

從這個角度看:

 

「清淨」至極處就是寂滅、涅槃,是佛,是終極的目標。修行(即修正行為)的過程中,則需分段實施,一點一滴地清淨業,累積道,再清淨道。

 

「淡泊」也是一點一滴地依佛法看破「無常」,淡化「心」的計較與執著。

 

佛法本就是修心,而修心是漸進的。

 

「院訓」不但提供了階段性的目標,也是終極的理想與圓滿,所完成的是「一念無別」的清淨,「自淨其意」的莊嚴,及「隨緣饒益」的淡泊。

 

「我的行門」

 

  佛所說的是圓融的,老和尚的詮釋亦然。

 

「圓融」是指每句話都相通 -- 通向菩提道,通向「成佛」。

 

試觀《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楞伽經》用「牛角兔角」說「離有與無」,在「聲聞時代」可能是實用法門,對今人而言只能算作「概念」,而「概念是掌握不住的」。

 

老和尚說:「去想概念性的或能力不能達到的,叫做妄想雜念」。但當把經文化為「明辨是非,不參與是非」時,不但初學者立刻可以運用,深入後更可發現「是非」皆為變化無常的相對法,能夠明辨,則知是非皆幻(知幻) ;「不參與是非」是自是非中突破的表現,而「突破就是出離」,也就是「知幻即離」,「離有與無」。

  在道業的進修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增加與道有關的知識經驗() ,再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效用() 。當資訊收集得愈來愈多,變成龐大的「智庫」,用時怎麼找?

 

所以要有「索引」!

 

作為一個學佛智慧的人,為修理「我」,所建立智的「索引」,也會由簡變繁,但不像圖書館之「止於繁」。從「慧」的累積,可以逐漸昇華,化繁為簡,期望到最後只剩一個,即「唯一佛乘」,甚至達到「如來未說一字,未答一字」的理想境界(註:「如來」代表的是「大自在」,並非一個神)。

 

從這些邏輯可以推演出:「老和尚的話」是以百年大智慧從《大藏經》中融合焠煉出的佛法索引,是「應化」於這個時代的佛法,是現代人能實際應用的佛法精華。

 

我把他的話收集在腦子裡,做成一個「老和尚檔案夾」,很管用。但後來發覺在面對緣境時「讀取資料」的速度不夠快。

 

大菩薩們如何做到「空間無限大,時間無限短」的呢?

 

絕對不是每逢一事件(Event) 就把無量劫以來收集的資訊都想一遍,一定是從無量資訊中淬取精華中的精華形成一招「無相如來神掌」,事事都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事事無礙) ,方能在外緣將要引動種子因的剎那就「滅」掉,其實沒有生起亦無滅可言 -- 不生不滅也!

 

為了試圖朝向這面山頂上的大纛前進,我從「老和尚檔案夾」中找出一句和我最契機,用起來最快的話當作阿羅漢「殺賊」式的「一刀斬」 -- 跟你有什麼關係?你管他幹什麼!」

運用這一句話作為「調理五蘊」的行門,幾乎可以處理掉99.9%的煩惱事。

 

有位居士為了政治動蕩、國家改革,吃不下、睡不著。老和尚引導他去回顧自己近日的生活:家庭和樂,工作順暢;國家和政治的改革遠超乎他現在的能力所及。他覺悟了,得到「一個解脫」,因為他把「概念性的和能力不可及的妄想雜念」所加諸己心的框框拿掉了。

 

運用這句話,常常可在「受蘊」生起的剎那,止息其後續的發展,也就是從調理五蘊的起步點,「想行間建立間隔」,加快到「受想間建立間隔」。「受蘊」不生波則「心」可恢復平靜。心處理好之後再去處理那件或大或小的事則更明確有效率。

 

雖然用這句話可以調理99.9%心境的變化,剩下的0.1%是什麼?

 

是:「和我非常有關係的,怎麼去面對?」

 

像一幅太極圖,有黑白兩部份。白中有一個小黑點,99.9%是白的部份,容易處理。剩下的那個0.1%的小黑點,在「心」上的沈重卻是像漫天烏雲那麼惱人。

 

怎麼去面對?

 

想到一句成語「關心則亂」,因此修心的大工程 落在如何做到「關心而不亂」上面

 

老和尚說過「該亂的時候不亂」是「定」的修養。那是過去累積的「表現」,不是在超出自己修養的緣境現前時實戰應變的「招式」。

 

我還沒有從「檔案夾」中找到一招就見效的「話」,目前還在「解行」之間作實驗。

 

在處理「跟我非常有關係」的大麻煩時,暫且仍只能用同樣這句話,抽絲剝繭地分解切割出其中,可以化解的成分。完全做到「該亂的時後不亂」真的很不容易。

 

和久田正明接著「人一下子就變老了」之後又說:

 

「這樣一來就更想『什麼都想重來』。明知是無聊的掙扎」

 

如果沒有遇到老和尚,我或許也將陷入「掙扎」中無以自拔 -- 凡夫的悲哀!

 

老和尚平淡的語絲,牽攜著我跨過「不二門」的門檻,開始在菩提大道上行進。他為我開創了一個新的「心世界」,使我無需妄想回到過去「重新來」,而是將過去的「憾事」在心的調理上化解得一乾二淨。

 

老師不求回報,作學生的只能牢記篤行師之教誨。學生終於能夠表現佛法的修養時,才是老師最大的安慰。

 

 延伸閱讀:

 

奇特的遇合() http://blog.udn.com/jfeng13x/79772109

 

永遠開著的檔案夾 http://blog.udn.com/jfeng13x/97708818

 

色即是空(上)(平易近人的佛法 3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3735174

色即是空(下)(平易近人的佛法 4 http://blog.udn.com/jfeng13x/103833400

有、無、非、空(1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312166

有、無、非、空(2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564690

有、無、非、空(3 http://blog.udn.com/jfeng13x/95773479

有、無、非、空(4 http://blog.udn.com/jfeng13x/96038083

有、無、非、空(5完結篇) http://blog.udn.com/jfeng13x/96258437

清淨莊嚴淡泊(上) http://blog.udn.com/jfeng13x/98059877

清淨莊嚴淡泊(中) http://blog.udn.com/jfeng13x/98182942

清淨莊嚴淡泊(下) http://blog.udn.com/jfeng13x/98403876

白雲老禪師略傳 http://blog.udn.com/jfeng13x/98882744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feng13x&aid=79778094

 回應文章

知風草聯合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27 09:01
欣中無欲,抱歉,不小心打錯了,應是"心中無欲"。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20-05-27 16:12 回覆:
哈哈哈,無妨!我也經常有筆誤。謝謝您交換許多寶貴心得。微笑

知風草聯合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27 08:59

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才叫修行,經過修行才能清淨。

我們是帶業來到這世間,並在一生中以造業化解業,造善業去惡業。

欣中無欲,自然身口意清淨,既然身口意清淨,自然清靜,既清靜,即得真道。

在這混濁的世間是最佳修行之所,能悟者,常清靜矣。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20-05-27 16:09 回覆:

解析的太好了!

身口意的行為

是由心境表現出的「相」。心境則是由調理(修正)心態所成就的。提昇間有層次,逐漸累積必見成效,不需心急。


雪霏兒_Sapphir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3/15 10:02

陸桑好久不見了。

曾經在聖經上看過這麼一句:來我這裡的就永遠不渴。當時我被太多的欲望充斥,根本不知自己何時才能不渴,最後,我放棄做基督徒,轉向求佛法。

若是說我學佛的經歷,其實很簡單,某天旁聽魏晉玄學時,教授忽然提起金剛經最後的那段佛偈:

一切有所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忽然醍醐灌頂,我差一點從座位上跳起來,下課後,我追著教授問這詩是出自那裡,從此信佛,再無疑問。

人什麼時候不飢渴,其實從來也沒有飢渴過,始終是飽足的。只是沒有去看清使自己感到飢渴的原因。

學佛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佛法不是高深的學問,其實古代許多高僧都一直強調,佛法就在生活中,那個令自己永不飢渴的寶物就在自身。

佛在心中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一念正確了,心念轉了,開花見佛。

謝謝陸桑的分享。代我問候琴夫人好。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雪霏兒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8-03-16 12:49 回覆:

人都有煩惱,正如您說,煩惱只在一念間!佛法沒有神祕之處,其調心之道用白話文來說,只是心理學而已。煩惱本出自生活,所以沒錯,佛法就在生活中!不過這些話只能當作「概念」,是無法掌握的。既知煩惱生於念,亦即「想」,如果不去想那些「自己能力不及的」及「概念式掌握不住」的事,生活中 99% 的煩惱就不存在了。但那剩下的 1%,卻是干擾自己的心的「大煩惱」之源,必須要花時間從思惟中麓清、解決。至於「99% 的煩惱就不存在了」當然也不是一蹴可幾;訓練自己的方法是,運用邏輯判斷是否淪入上述的兩個領域。邏輯判斷的速度會愈來愈快,開始時可能有點取決不下,但會如重力加速度般愈來愈快(這是個人的實際經驗)。另外,除了老和尚說的兩個領域之外,我再加上第三個領域,就是自己「願不願意」(即使有能力,而且很清楚)。只要符合三者之一,儘快拋開,不再「續想」。雖然三不五時「那個念頭」還會回來,但立即拋開,不再「續想」。以上是我「殺賊」的實戰經驗,希望能有助益。


華碩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3/12 15:04
讚啦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jfeng13x) 於 2018-03-13 08:24 回覆:
謝謝華碩光臨逍遙閣!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