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 名曰希. 博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 其下不昧. 繩繩兮, 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 註 ] 此言大道體虛, 超乎聲色名相思議之表, 聖人執此以御世也. 夷, 無色也. 故視之不可見. 希, 無聲也. 故聽之不可聞. 微, 無相也. 故博之不可得. 搏, 取之也. 此三者雖有此名, 其實不可致詰. 致詰, 猶言思議. 由其道體混融而不可分, 故為一.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 故不曒. 曒, 明也, 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禮, 故不昧, 繩繩, 猶綿綿不絕之意. 謂道體雖綿綿不絕, 其實不可名言. 畢竟至虛, 雖生而不有, 故復歸於無物. 杳冥之內, 而至精存焉, 故曰無狀之狀. 恍惚之中, 而似有物焉, 故曰無象之象, 是謂惚恍. 此正楞嚴所謂罔象虛無, 微細精想耳. 由其此體, 前觀無始, 故迎之不見其首. 後觀無終, 故隨之不見其後. 此乃古始之道也. 上皆歷言大道之妙, 下言得道之人. 然聖人所以為聖人者, 蓋執此妙道以御世. 故曰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 即是道統所繫也. 故曰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紀, 綱紀, 謂統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