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 章 老子道德經 ( 10 )
2007/12/11 16:59:12瀏覽660|回應0|推薦14

載營魄, 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 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 能無知乎. 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  註 ]     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 必至忘知絶迹, 然後方契玄妙之德也. 載, 乘也. 營, 舊註為魂. 椘辭云, 魂識路之營營,  蓋營營, 猶言惺星, 擾動貌. 然魂動而魄靜, 人乘此魂魄而有思慮妄想之心者. 故動則乘魂, 營營而亂想. 靜則乘魄. 昧昧而昏沉. 是皆不能抱一也. 故楞嚴曰,  精神魂魄, 遞相離合, 是也. 今抱一者, 謂魂魄兩載, 使合而不離也. 魂與魄合, 則動而常靜, 雖惺惺而不亂想. 魂與魄合, 則靜而常動, 雖寂寂而不昏沉. 道若如此, 常常抱一而不離, 則動靜不異, 寤寐一如. 老子審問學者做工夫能如此乎. 乎者, 責問之辭. 專氣至柔. 專, 如專城之專. 謂制也. 然人賴氣而有生. 以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 假名為心. 氣隨心行, 故心妄動則氣益剛. 氣剛而心益動. 所謂氣壹則動志. 學道工夫, 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 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 心靜而氣自調柔. 工夫到此, 則怒出於不怒矣. 如嬰兒號而不嘎也. 故老子審問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 滌除玄覽. 玄覽者, 謂前抱一專氣工夫, 做到純熟, 自得玄妙之境也. 若將此境覽在胸中, 執之而不化, 則返為至道之病. 只須將此亦須洗滌, 淨盡無餘, 以至於忘心絶迹, 方為造道之極.  老子審問能如此乎. 此三句,乃入道工夫, 得道之體也. 老子意謂道體雖是精明, 不知用上何如, 若在用上無迹, 方為道妙. 故向下審問其用. 然愛國治民, 乃道之緒餘也. 所謂道之真以治身, 其緒餘士且以為天下國家. 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 愛國治民, 可無為而治.  老子審問能無為乎. 若不能無為, 還是不能忘迹, 雖妙而不妙也. 天門, 指天機而言. 開闔, 猶言出入應用之意. 雌, 物之陰者. 蓋陽施而陰受, 乃留藏之意. 蓋門有虛通出入之意. 而人心之虛靈, 所以應事接物, 莫不由此天機發動. 蓋常人應物, 由心不虛, 凡事有所留藏, 故心日茅塞. 莊子謂室無虛空, 則婦姑勃蹊. 心無天遊, 則六鑿相攘. 此言心不虛也. 然聖人用心如鏡, 不將不迎, 來無所粘去無蹤跡. 所謂應而不藏. 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 老子審問做工夫者能如此乎. 明白四達, 謂智無不燭也.  然常人有智, 則用智於外, 衒耀見聞. 聖人智包天地, 而不自有其知. 謂含光內照, 故曰明白四達而無知. 老子問才能如此乎. 然而學道工夫做到如此,體用兩全, 形神俱妙, 可謂造道之極. 其德至妙, 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 且天地之德, 生之畜之. 雖生而一有, 雖為而不恃, 雖長而不宰, 聖人之德如此, 可謂玄妙之德矣.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usong&aid=144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