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轉貼文章)
2017/11/10 15:39:45瀏覽2056|回應2|推薦56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是俄國文學家索忍尼辛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描寫在蘇聯勞動集中營裡一個囚犯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蘇聯在史達林年代有個龐大的勞動集中營系統,政治犯、異議分子、間諜、叛徒等各式各樣的罪犯,許多甚至未經審判就被送進勞動集中營。估計在史達林統治下的二、三十年裡,有好幾百萬人被關進勞動集中營。索忍尼辛因為在寫給朋友的信裡批評史達林,而被關八年,小說中描述的正是他自己的經驗。勞動集中營裡的日子是漫長、呆板的,一舉一動都受到完全的控制,生活條件很差,吃不飽、穿不暖,和外界幾乎是完全隔絕。

透過書中主角傑尼索維奇在勞動集中營的一天,索尼忍辛試圖描述這種生活。他選擇典型的一天,也可以說是平淡的一天,沒有大事,沒有意外,當然不可能有任何驚喜,只有一連串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後就會忘記,發生後還會再發生,一片模糊的、無盡的灰色,完全道出了囚犯無望無助的感覺,也是被囚禁在集中營裡的最大折磨。

在勞動集中營裡,一個人失去了在空間活動的自由,生存空間僅限於宿舍、餐廳和工地;一個人也失去了在時間裡活動的自由,生命中的十年、二十五年被剝奪。每天早上五點鐘,聽到釘鎚敲打在一段爛鐵條上發出來的聲音就得起床,不按時起床是會受到懲罰的。還有一而再、再而三地點名數人頭。

傑尼索維奇說:「那段時間是最難忍受的,黑暗、寒冷、飢餓,以及一整天的苦工。」早點名時,還得被搜身,囚衣底下不許穿老百姓的便衣,更不能偷偷把麵包帶在身上,因為這些都是偷跑的準備。從宿舍到工地要清點人數,進入工地要清點人數,離開工地回宿舍要清點人數。這天,一共四百六十三人進入工地,離開時,發現少了一個人,重新再清點,到處去找,原來一個傢伙在修護工場躲起來打瞌睡。這人被找出來後,人人喊打,為了他,每個人被剝奪了半個小時的自由時間。在漫長的一天裡,每個人就只有那麼一點的自由時間,起床後吃早飯前,從工地回到宿舍吃晚飯前,那是多麼珍貴的自由時間呀!離開工地時,不許夾帶任何東西,但每個人也都想辦法夾帶一點碎木破片,回到宿舍可以加到火爐裡燒火取暖。

在勞動集中營裡,有飯吃就是件大事。麥片、大白菜、小魚……還得看運氣好不好,看負責分飯那個人給你一大杓還是一小杓,杓子在大鍋上掠過還是從鍋底撈上來,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氣裡,一碗熱的大雜燴就是莫大享受。對一個囚犯來說,除了睡覺外,早餐的十分鐘,午餐的五分鐘,晚餐的五分鐘是唯一屬於自己的時間。不管天氣多麼冷,傑尼索維奇一定要慎重其事地把帽子脫下,用自己的湯匙吃飯,吃完後把湯匙抹乾淨,藏在靴子裡。吃魚時,他會整條吃得乾乾淨淨,魚頭、魚尾、魚鱗、魚眼睛都不放過,當然,碗底也是刮得乾乾淨淨。他認為,即使是最簡陋的食物,狼吞虎嚥是種浪費;一小口一小口帶來一份滿足的感覺,一口熱湯帶來全身的溫暖,這就是一個囚犯珍惜的片刻。

在勞動集中營裡,和外界幾乎完全隔絕,每人每年可以寄兩封信、收兩封信。傑尼索維奇七月寄過一封信,十月才收到回信。寄一封信就像把石子丟到無底深潭裡,丟下去,往下沈,沒有回音。何況,能寫些什麼呢?既不能寫自己正在做什麼,更不可能去描寫那些監管你的幹部的嘴臉。

每年收到的那兩封信也傳遞不了什麼消息。太太告訴他,村子裡正新興一種行業,用手工描繪地毯上的花紋,他說等他出來之後,也許可以從事這種工作,傑尼索維奇說,我從來沒有做過,怎麼會做得來呢?被關在勞動集中營久了,連明天要做什麼都不會去規劃,哪會想到被釋放以後要做什麼、用什麼養活家庭呢?而且,好像從來也沒聽過有人監禁期滿被釋放的例子。

儘管生活艱苦,每個人還是想盡辦法,讓生活能過得好一點點。傑尼索維奇幫人家縫手套、補衣服,賺一點小錢。當他在工地發現一小段斷了的鋸片時,冒著被單獨囚禁十天的危險,把它撿起來帶回去,因為這段鋸片可以用來修鞋子賺點小錢,可以借給別人切香腸,別人總不好意思不分你一小片;這樣的一把刀就是錢、就是食物。當他知道另一個囚犯可能有食物的包裹寄進來時,就自願替他排隊佔位子領取包裹,以求被賞一兩塊餅乾、一小片香腸。能夠省下來的一點錢就可以去跟別人買一點香菸絲,要不然看著別人抽香菸,也許人家會賞你一口,不然把菸屁股撿起來也可以抽上一兩口。

在勞動集中營裡,囚犯間為了生存、生活,自然充滿冷漠、競爭和衝突,但是這裡都看不出仇恨,看不到暴力,依然有一絲慷慨和一點同情,能夠分享一支香菸、一片餅乾、一張舊報紙,或者兩句無可奈何的俏皮話。畢竟,這裡值得爭取的東西也實在不多。

一整天下來,傑尼索維奇滿足地躺下來睡覺,他不再埋怨,只有一個「我會撐下去、我會撐過去」的念頭。這一天,更是沒有一片烏雲,可以說是快樂的一天,他的運氣不錯,沒有被單獨囚禁,這隊人也沒有被派到離集中營特別遠的地方去做苦工,他還順手牽羊多吃了一碗飯,在工地上建築的一道牆也做得不錯,還偷偷把撿到的一段鋸片帶回來,幫收到食物包裹的人一個忙,也買了香菸來抽。

和這一天差不多的日子,他已經過了三千六百五十三天了,也就是十年。因為十年裡有三年閏年,加了三天,傑尼索維奇是被判十年監禁的,到底這是不是他在勞動集中營的最後一天呢?是他算錯了,還是那只是他的幻想,就留給讀者自己去臆測了。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出版後,索忍尼辛在國際文壇聲名大噪。隨著赫魯雪夫權力鬥爭失敗下台,蘇聯政治氣氛又再改變。索忍尼辛以叛國的罪名被起訴,被褫奪公民權,驅逐出境。在歐洲停留了兩年後,他到美國,選擇在美國東北部一個小鎮定居,住了十幾年,勤於寫作,對西方文化有許多不認同。蘇聯瓦解後,他恢復了俄國的公民權,於是搬回俄國,在莫斯科附近終老。

索忍尼辛定居美國之後不久,哈佛大學頒給他榮譽博士學位,請他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在這篇演講裡,索忍尼辛直指西方政治文化的缺失。不過,我先打個岔,當索忍索辛逝世時,某位名記者敘述了一段小小的往事。她和索忍尼辛的大兒子是大學同學,有一天她到索忍尼辛的家,索忍尼辛問她:「你在大學主修什麼?」「文學」「什麼文學?」「美國文學」,索忍尼辛說:「你得知道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文學呀!」

索忍尼辛的演講是這樣開頭的:哈佛的校訓是真理,許多人都曾經體驗過,在我們的生命裡,如果不全心全力去追求真理,真理就會離我們而去。真理容易受到誤解,真理很少是愉快的,真理往往是難以接受的。今天我的演講裡,有若干難以接受的地方,但這些都是來自一個朋友、而不是敵人的內心話。

三十多年以前,世界是一分為二的兩個對立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但是,從十八世紀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到二次大戰以後,美國的壯大,不免帶來一個天真的想法,就是也許全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會朝著西方的模式和制度走,那麼世界會變得一致,對立可以消除。索忍尼辛指出,沒有一個模式是遠遠超越別的模式的,改變一個模式並不容易,往往必須經由暴力;接受一個從很多角度看起來完美的模式,也必須同時接受這個模式的許多缺點。

三十年後的今天,蘇聯已經瓦解,亞洲和南美洲國家興起,第三世界依然貧窮落後。這個經驗更加印證了,起碼在短期內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無瑕、可以普遍應用的模式。儘管如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模式還是有絕大影響力,因此更值得我們透過三十年前索忍尼辛的批判,看看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模式。這個模式也反映了今天我們在台灣看到的許多現象:

第一,隨著國家壯大、社會繁榮而來的,往往是道德勇氣的墮落;尤其是政治上的當權者、經濟上的受益者和知識分子的菁英,他們或者認為自己是對的,或者因為已經掌握到絕大權力,或者想要維持現狀、保護既得利益,很容易就忘記了正義、公理、體諒和同情。

一個國家往往在強權侵略者、恐怖分子面前變得懦弱,在需要協助的落後國家、弱小族群面前變得強悍、無理;同樣,作為社會菁英的知識分子,往往在權位面前噤聲,在無知的弱者前咆哮,失去了明辨是非的勇氣,辜負了作為社會的良心、標的和榜樣的責任。

第二,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理念是「政府是為人民服務」,人民應該有無限的機會和空間追求快樂幸福。當快樂幸福和財富劃上等號時,無止境的貪婪帶來的是錯誤的手段和殺傷力龐大的競爭;物質上的追求,不一定帶來靈性上的安祥快樂。今天,我們看到太多鉅額款項的流動,豪宅、名車的購買,首飾珠寶的贈送,帶來的不知道是幸福,還是災難?

第三、西方的法治精神帶來「只要合法,什麼都可以做」的原則,法律是由人訂定、由人解釋、由人執行,所以也往往是由人操弄的。石油公司可以合法把一個產生新能源的發明買回來,封鎖破壞,以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食品公司可以合法推銷沒有毒卻違反健康營養原則的嬰兒食品;菸草公司可以賣明明知道對身體有害的香菸。在沒有法律規範的獨裁國家裡,處處都是危機,但在一個只有法律而缺乏其他規範的國家裡,處處都是陷阱;道德勇氣的缺乏,往往就是用法律來做擋箭牌、遮羞布,合法的謀殺,合法的貪污,合法的誹謗,中外的例子比比皆是。

第四、沒有限度的自由包容了不負責任的自由和破壞性的自由。在繁榮法治的西方社會裡,犯罪率往往比貧窮、人民得不到法律保護的社會還要高;媒體的自我放任更是嚴重,在言論自由和人民有知的權利的前提下,媒體忘記了、放棄了他們的道德責任,隨波逐流、趕時髦;「西瓜偎大邊」的媒體,是沒有盡到第四權賦予他們的責任的。高度言論自由的社會,並不完全等於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社會

索忍尼辛在極權主義的制度下成長,受到迫害,最後被放逐流離,但在西方社會定居下來、不到幾年之後,他看到西方社會的許多缺失。他不認為在當時,即使在今天,西方的社會模式可以囫圇吞棗、照單全收,應用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但是,這只個消極的結論。

沒錯,在不同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下,不同國家和社會容許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模式,但當中仍有一個共同的最大公約數,就是人性──是同情憐憫的心懷、是不屈不撓的勇氣、是不受約束的獨立精神、是超乎物質靈性上的滿足的追求、是宏觀和遠見。這個最大公約數,必須瀰漫在一個可以持續的政治、經濟社會模式裡。談到我們今天身處的繁榮進步、民主自由的社會模式時,我不禁回到傑尼索維奇在勞動集中營裡的生活,那是何等不同的生活模式,但在那裡,我們也隱約看到了前面所講的最大公約數。

追求人性的真、人性的美,不是時空環境可以限制和改變的。

祝您有個美好的一天,讓我們一起加油,我們下週再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esuslm&aid=4609521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
2017/12/04 14:23

作者好用心,

不知原作者是何方神聖。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12-11 15:17 回覆:
是德高望重的前清大校長. 抱歉, 忘了他的名字.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1/11 14:12

   這世界從來沒有廉價的自由與自我。

   政治的維繫,靠的是 絕對的分配與相互之間的絕對制衡,

   無論 : 政經軍,都是如此。

   有人帶著理想與計劃書走進掌權者的辦公室,而後滔滔不絕。

   終了,謹慎的問到 : 還有需要再說明的嗎?

   換來的是 : 很好,請先到精神病院去掛個號吧

   And so does it。    

我敗絮其外, 我金玉其中(jesuslm) 於 2017-11-12 21:01 回覆:
哈哈哈所言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