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9 21:21:05瀏覽6294|回應6|推薦68 | |
「 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劃」 用「心」看電影 - 為視障朋友重塑電影 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2013 / 7 / 20 下午2:00 導演:喬治.庫克 (George Cukor) 演員:傅芮狄.巴德羅繆(Freddie Bartholomew) 費爾德(W. C. Fields) 黎諾.巴瑞莫 (Lionel Barrymore) 客串演出:莉莎白.艾倫(Elizabeth Allen) 出品人:米高梅電影公司(Metro Goldwyn-Mayer’s Greatest Motion Picture) 原著作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美國 / 1935年 / 130分鐘 / 普遍級 禮讚:1936年奥斯卡最佳剪辑(提名)Robert Kern 1936年奥斯卡 最佳助理导演(提名)约瑟夫·纽曼 193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 劇情簡介 大衛是個遺腹子,母親克蕾拉尚未改嫁前的那些年,家中只有他與管家派格堤及母親三人.在大衛開始上學後不久,克蕾拉即改嫁給教會裏一名叫墨史東的男子。婚前大衛的繼父對他們母子表現得溫和有禮,豈知婚後卻完全改觀,不僅住進克蕾拉的家裏,還引進他的姊姊到克蕾拉的家裏當管家。原本三人生活在一起,常有快樂笑聲的家,自強勢主導的墨史東兩姊弟加入後,不僅笑聲不再,家中的氣氛只剩下嚴厲、緊張、不安與批評。 原本學業表現很優的大衛,因繼父的管教非打即罵,以致大衛因害怕而無法正常學習,也因此時常被繼父關在房裏無法出門。 克蕾拉懷了墨史東的孩子,卻因難產而母子雙亡。從小照顧大衛長大的派格堤很快就遭辭退,大衛在門口與派格堤難過地道別時,派格堤提到她不知是否要接受馬車伕巴克斯的求婚,大衛露出純真的笑容對派格堤說,她當然要接受求婚,這樣她就可以常常坐馬車來看他了。 墨史東辭去派格堤的下一步便是打發掉大衛。他給了大衛一個地址到倫敦一位米科巴先生的酒廠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但是沒多久,米科巴便因債務之故被驅逐離開倫敦,大衛也因而失業,舉目無親的大衛難過待他不薄的米科巴即將離開,米科巴鼓勵大衛前往多弗去尋找姑媽依親。 在驛站準備找馬車前往多弗的大衛,身上的所有盤纏遭到一個馬車伕惡意奪取,身無分文的他只好靠著一雙腳走了72英里(約115公里)的路去投靠姑媽。大衛姑媽在收留他的同時,也通知他的繼父來將他帶回,但是在看到墨史東及其姊姊對待大衛的態度,以及大衛表明不願隨繼父回去的意思後,便決定收養大衛,並讓他受良好的教育。 大衛畢業後即到倫敦開始他的寫作生涯,並在一次與學生時代的好友史提福觀賞歌劇時認識了朵拉,兩人進而交往而後結婚.大衛的結婚讓青梅竹馬、自小即暗戀他的艾妮絲大為失望。朵拉是個嬌嬌女,不會料理家務,整天只忙著照顧所養的寵物狗.艾妮絲自小即要照顧喪偶的律師父親,大衛唸書時便是住宿在艾妮絲的家,與朵拉相比,艾妮絲可就嫻淑能幹多了。 結婚沒多久的朵拉生了一場病,醫師診斷後告知大衛,朵拉的病是好不了的.而在朵拉臨終前,要求大衛去找來艾妮絲,她要單獨跟艾妮絲講話。 朵拉死後,大衛有較多的時間與艾妮絲相處,有一天,大衛向艾妮絲表白,而艾妮絲也跟大衛說,朵拉臨終就是要她與大衛結婚。自小相知甚深的兩人終於結為夫妻。 ◎ 劇情賞析 這部由查爾斯狄更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成長寫照。 狄更斯的父親任職於海軍,父母很喜歡宴客,因不知持守,最後經濟發生困難,父親因欠債而被關入牢獄。天資聰穎的十一歲狄更斯因而輟學到工廠工作,到了十三、十四歲時才又有機會接觸書本.那段自立更生的時間看盡人世間冷暖以及與中下階層人士接觸的經歷對他日後的人生觀與寫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狄更斯小說中對中下階層這類小人物的刻劃頗為細膩而深刻,筆觸之間可以看得出他對貧困者的悲憫與關懷.而對於持富不仁者的嚴厲批判,也是毫不留情的。在他的有名小說中,如孤雛淚、雙城記以及這部塊肉餘生記等,都可以看得出來。尤其是塊肉餘生記,更曾被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拿來與「聖經」相提並論。 「塊肉」,就是孤兒的意思。最初狄更斯是要以自傳的方式來寫自己童年那一段深刻的經歷,由於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回憶起來令他痛苦地難以執筆,最後才以第三人稱的敘事寫法完成這部書。 在狄更斯筆下的小孩,如我們所看到的大衛,或是另一部小說孤雛淚中的奧立佛,雖然已然成為孤兒,但在與人接觸時,仍不失他原有的善良單純以及小孩子應有的天真與快樂。一個較為明顯的例子,他在前院的大門口與派格提道別時,馬車伕巴克斯再向派格堤求婚,派克堤轉向大衛詢問他的意見時,雖然當下是感傷而難過的別離情境,大衛一聽這個喜訊,馬上就露出他那天真可愛的笑容表示他的贊成,,並說,派格提若嫁給了巴克斯,以後就可以常常坐馬車來看他。 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往往是從他人生旅程中,受到所處環境中遇到的人事物而影響或互動出來的.他到了倫敦米科巴的酒廠工作後,受到米科巴及家人的照顧,讓他重新感受到家人般的溫馨,即便米科巴身負債務,但他仍舊保持著樂觀正向與肯定的態度,如他對大衛所說的「很有信心地期待事情的轉機」;甚至在他因債務而身繫囹圄,最後被驅逐出境,對大衛仍能說出他的座右銘「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似乎就在告訴大衛,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惡劣處境或險境,使人不因而停下腳步還能往前看的,或是賴以存活下來並繼續前行的,就兩個字,永不熄滅的「希望」。也是因為遠在115公里外的多佛,有個大衛在這個世上唯一的親人,姑媽,這個微弱的希望之火,在他身上所有的財物瞬間失去後,支持著他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徒步走了一百多公里。 如果大衛的繼父,不曾將大衛踢出家門,在墨史東姊弟倆陰沉晦暗個性,凡事概以負向、詆譭、責難為行事作風,在兩人陰鬱性格的陰影下成長的大衛,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或許就成為一個畏縮、缺乏自信、本性被扭曲、對人生不存希望的一個黑影。 幸虧他遇到米科巴及姑媽這樣的人,讓他有被接納的感覺。這兩人除了生活照顧外,也教導他為人處世的方針,例如米科巴在離開倫敦前,與大衛道別之際,除了鼓勵他去找姑媽,還對大衛分享了他長久以來生活經驗的一個結論:如果年收入二十鎊,年支出十九鎊,那麼生活會很愉快,而年收入二十鎊,年支出二十一鎊,則結果會很慘.又如他的姑媽在送他進寄宿學校前,希望他上進,不能學壞的諄諄教誨,不正是一般的父母心嗎? 第一位翻譯原著小說的林杼是個不凡的譯者,他在翻譯書名時,並未如狄更斯以人名為書的命名直接譯出書名,而是以書中主人翁的生命歷程賦予一個全然不同的書名,這產生的效果更鮮活,也更能敲動讀者的心弦。塊肉,聽起來就是零碎、可有可無的感覺,只因它存在,它便是一顆小星星似的希望之火,也因它是「餘」留下的「生」命,便如尼釆所說的:「那打不死我的,將使我更為茁壯」。 更多精彩的導讀分析請上網搜尋「黃英雄電影部落」 |
|
( 興趣嗜好|其他 ) |